首頁/ 歷史/ 正文

淚痕春雨漫評兩晉(三十二)司馬炎分封諸王

淚痕春雨漫評兩晉(三十二)司馬炎分封諸王

(三十二)司馬炎分封諸王

司馬炎稱帝之後,就開始大肆分封諸王。結果呢,引出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面對這種事實,我們難免會居高臨下的、用極盡廉價優越感的認為,司馬炎分封諸王就叫沒事找事。

但是,我們在非議司馬炎分封諸王時,必須得正視一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那就是在兩晉南北朝三百多時間裡,所有的帝國都在分封諸王,而且諸王的勢力都非常大,這是沒有例外的。當然了,大家這樣玩的結果,都是諸王內訌,最後導致帝國滅亡。

從這層意義上,我們在非議司馬炎分封諸王時,起碼應該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如果說分封諸王是錯誤的,為什麼那三四百年間出現的梟雄、英雄、政治強人都在重複這種錯誤?

司馬炎缺乏政治頭腦,不懂得吸取歷史教訓,那個時代的政治強人,都缺乏政治頭腦?都不懂得吸取歷史教訓?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這種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如果我們不能心存這種最起碼的疑問,那我們對於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就永遠是盲人摸象,而無法真正看清它的全貌。

總的來說,司馬炎分封諸王,是時代大背景下的產物。

秦滅六國之後,就圍繞是否應該分封諸王,展開過激烈的爭論。

當時的爭論中,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兼併六國的秦帝國,國土已超過300萬平方公里,以當時的交通、媒介能力,一箇中央政府,是無法對之、直接進行有效管理的。所以應該實行分封制。

臣相王綰是這樣表達這種觀點的,燕、齊、楚距離秦國都城遙遠,不在那些地方設定侯王就無法鎮守它,請皇帝封立子弟為王。

淳于越是這樣表達自己觀點的:“現在陛下擁有整個天下,可是您的兒子、兄弟卻都也沒有實權,一旦突然出現田常、六卿類似的亂臣,沒有羽翼,將如何挽救呢”

後世之所以把淳于越的言論,當成迂腐的言論。

是因為淳于越開篇是這樣說的,我聽說殷、周兩朝統治天下近一千年,分封親族子弟和功,作為自己的枝葉了輔翼。

更關鍵的是,淳于越結尾是這樣說的,做事不取法古制而能長久的,從未聽說過。

所以淳于越這套理論,當時就被李斯批駁的體無完膚。因為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你總是用老眼光看問題,這就是傳說中的腐儒啊!

問題是,結果呢?淳于越所說的問題,完全應驗了啊!

因為秦始皇屍骨未寒,他的兒子、女兒(一共19個),全部被趙高、李斯架著秦二世的名義殺掉了。又過了兩年時間,他唯一倖存的兒子秦二世,也被趙高殺了。

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還敢認為淳于越的言論,是腐儒的觀點嗎?估計不會了。

與王綰、淳于越相反的觀點,是以李斯為代表的觀佔。

總而言之,分封諸王是歷史的倒退。而且從春秋、戰國的歷史去看,分封制是混亂、動盪的根源。現在秦帝國好不容易統一天下,建立起一元的政治格局。實在沒有理由,自行分割它。

李斯等人為什麼支援這種觀點呢?一方面是,這種觀點是法家思想的一部分,而李斯本人就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呢?這種觀點,也最符合李斯的利益,最簡單而言,不分封諸王,李斯就是傳說中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分封了諸王,李斯雖然貴為丞相,但是與那些坐鎮一方的諸王相比,自然要低一頭的。

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秦始皇分封了諸王。在秦始皇死後,李斯與趙高,還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估計不能了,因為眾多皇族親王位高權重,趙高、李斯算老幾呢?

因為類似的原因,劉邦開創大漢帝國後,馬上選擇大肆分封劉氏諸王。

我們常常認為,劉邦這是在開歷史倒車。問題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劉氏諸王存在,面對外戚呂氏,以及強大的功臣集團,劉邦的子孫,未必就會比秦始的子孫更幸運。

魏文帝曹丕上位後,一再打壓皇族成員,以至於曹植後來忍不住對魏明帝曹睿說,這樣下去,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皇族勢力越來越弱,其它豪門大族越來越強大,曹魏帝國隨時會被和平演變的。

魏明帝認為這是曹植自己想上位,所以才發表這種觀點。但是很不幸,魏明帝死的時候就發現,這種危機已在眼前了。

然後呢?曹魏帝國就被司馬家族和平演變了。曹魏帝國滅亡後,曹魏皇族其實非常幸運,因為他們並沒有遭受屠殺。再後來,帝國滅亡,皇族的待遇通常都是被屠殺。

在一個高階官員的兄弟、子侄,都身居高位的年代裡,皇帝壓制自己家族成員的勢力,通常就是會讓其它豪門家族,能與皇族分庭抗禮,甚至凌駕於皇族之上。

在這種背景下,皇族最好的結局,就是被某個豪門家族和平演變;最常見的結局呢?就是被亂臣賊子集體屠殺。

最經典的就是北周皇帝出於猜忌,一個勁的打壓皇族力量,結果呢?讓楊堅抓住機會,於是北周滅亡了!

北周滅亡後,應該如何處理北周的皇族成員呢?大家的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按照慣例,來個集體屠殺!

楊堅的一個金牌小弟說,不用玩的這樣絕吧!

然後呢?北周皇族還是被集體屠殺了。只是,楊堅的這個金牌小弟,因為在關鍵時候態度不夠堅決,所以本應有的大好前途,就此喪失了。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楊惠亦依違從之,李德林固爭,以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於是周太祖孫譙公乾惲、冀公絢,閔帝子紀公,明帝子公貞、宋公實,高祖子漢公贊、秦公贄、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兌、荊公元,宣帝子萊公衍、郢公術皆死。德林由此品位不進。《資治通鑑》

看到了吧,打壓皇族的結局,就是這樣可怕!

因為類似的原因,司馬炎自然不敢捨棄分封諸王的政策。

事實上,絕不是司馬炎不敢捨棄分封諸王的政策,此後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就沒有一個皇帝敢捨棄分封諸王的政策。

即使孤立的去看司馬炎分封諸王,它也存在著眾多不得已的因素。

首先司馬家族成員眾多、勢力巨大,那是既成事實,這絕不是司馬炎造成的,也不是司馬炎所能改變的。

司馬炎的那些叔祖、叔父,所代表的勢力都是巨大的,這種勢力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司馬家族可以凌駕於眾多豪門之上,另一方面他也會成為司馬炎當皇帝的阻力。

司馬炎作為首席執政官,他的那些叔祖、叔父,也都擁有著巨大的軍事、政治資源。

司馬炎當了皇帝,他的幾個叔祖、叔父,還能擁有更多的軍政資源嗎?估計是很難的。

從這層意義上,司馬炎想讓司馬家族支援自己當皇帝,就必須得分封諸王;因為只有大封同姓諸王,司馬炎的叔祖、叔叔們,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軍政資源。

否則,司馬炎的叔祖、叔叔們,實在沒有支援司馬炎當皇帝的理由。一件事,既沒有足夠的利益,而且用大道理說,還是大逆不道的,誰會做呢?

分封諸王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歷史也一再證明,相關弊端是難以克服的。

但是,西晉亡於八王之亂,在西晉廢墟上建立的帝國呢?都也前仆後繼的繼續分封諸王。

我們回看歷史,總會覺得當事人很愚蠢;但如果我們處於其間,真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李淵上位後分封諸王,於是三個年長的兒子,打得一地狗血;但是李淵比較幸運,因為他被逼得退位了,而且兩個年長的兒子死於骨肉相殘,但是大唐帝國並沒有滅亡。

誰也不能說李世民缺乏政治頭腦,誰也不能說李世民不懂得吸取歷史教訓。問題是,李世民上位後,依然是分封諸王。最後的結果是爹跟兒子,哥哥和弟弟,都變得跟仇人一樣,都恨不得殺了對方。

馬克思曾說過,環境決定意識;而非意識決定環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非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

從這層意義上,當我們分析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時,如果只是從統治者的思想道德上尋找答案,那是永遠找不到的。

至於一味居高臨下的認為,那些統治者都太傻了、太不懂得吸取歷史教訓了,除了能滿足自己廉價的優越感,更是什麼價值也沒有。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分藩、削藩一塊進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