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墊底的韓國,為什麼就那麼難打?

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墊底的韓國,為什麼就那麼難打?

《韓非子·存韓第二》之《上秦王書》試讀

在通常的認知裡,韓國不僅是個地方偏狹的蕞爾小國,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雞”,年年被其他諸侯換著花樣吊打,卻幾乎沒有還手的餘地。

以至於在人們的印象中,韓國連地處邊陲的燕國都比不過,倒是與早早被滅了國的宋國、中山這些末流諸侯不相上下,說它是“戰國七雄”的一員,難免有些太牽強了。

但問題是,韓國真的就那麼不堪一擊嗎?顯然不是的。

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戎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

前文《初見秦》中曾提到,趙國是一個“中央之國”“四戰之地”,四面八方都是強敵,使得其根本無法對周邊列國建立有效的防禦體系。

但倘若我們翻看地圖看一看,很容易就能發現,“中央之國”“四戰之地”這些定語放在韓國身上不僅不會產生任何違和之感,反而會比趙國更加貼切。

韓國地處中原腹地,與早已衰敗的東周王室比鄰而居,從發育初期就嚴重缺乏戰略縱深和擴張空間。

其國土東有齊、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趙,南北兩塊領土還被魏國分割包圍起來,生存環境十分窘迫。

四面八方全是強敵,而且還沒有一個好惹的。整個戰國時期將近二百年的時間裡,韓國可以說是跟周邊相鄰的所有諸侯都幹過架。

但除了戰國早年三晉尚且沒有完全撕破臉的那段時間裡,有過吞併鄭國、爆錘宋國的高光時刻之外,基本上就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戰績了。

就算是後來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了變法,其表現似乎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其成就跟有過一戰蕩平齊國的燕國比起來,簡直是連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積貧積弱、屢戰屢敗的國家,卻能在一個到處都是牛鬼蛇神的“四戰之地”中,堅挺地活到秦國向六國發動最後總攻的時刻,苟到了大劇終的時候。

反觀經常與之相提並論的那些國家,比如魯國、中山以及宋國等淮泗諸侯,早就已經灰飛煙滅了。

就算是其他強國,如果將它們平移到韓國這麼一個尷尬的地理位置上,恐怕沒幾個能活得過中場。

可為什麼韓國就這麼抗打,生命力就這麼頑強呢?

他們靠得究竟是什麼法寶?大王你不妨好好想想。

文章中韓非並沒有給出詳細的答案,只是粗略地提到說,韓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它居於“天下之中”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上,每天都要遭受無數暴擊,以至於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憂共患已經很久了。

為了能夠儲存國祚,他們

經年累月修築各種各樣的防禦工事,長期儲備各類戰略物資

,以圖警戒強大敵人,實現長期固守的目標。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當時人盡皆知的特殊條件,就算是韓非不提,秦王政也是心知肚明的,那就是韓國獨樹一幟的技術優勢。

在列強環伺的環境中,

韓國除了進行過一次不怎麼徹底的變法之外,還依憑豐富的鐵礦資源,發展出了一套強大且完備的軍工產業。

當時天下最精良的強弓勁弩、最鋒利的刀槍劍戟……都是透過這一套遙遙領先的軍工體系生產出來的。

正是依靠這些科技樹上的領先優勢,韓國才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小而精的地方性強國,打造成了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顆捶不扁的豌豆、一朵帶刺的玫瑰,一個任何人下口之前都要仔細思量半天的硬骨頭。

面對這樣一個小而能打、小而抗揍的國家,大王你有把握一年就滅掉它嗎?

如果不能,那帶來的後果可就嚴重了。

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

首先,如果你打著滅韓的旗號大舉出兵,四鄰諸侯圍著看了半天,發現你只是攻取了一座城池就退兵了,他們一定會說:“切!我以為秦國有多厲害呢?原來也不過如此!”

秦國的力量就會被各國看輕,秦國的軍事實力也會遭受普遍的質疑,他們就會信心倍增,合起夥來進攻秦國,我就問你能不能扛得住?

其次,韓國本來跟你跟得緊緊的,結果你這一打,他們心裡肯定發慌啊!就一定會背叛秦國。

韓國一背叛,魏國人看了肯定高興,就會積極響應來幫助韓國。趙國一看韓魏兩國抱成一團,就會大受鼓舞,從而依靠齊國作為後盾來與秦國對抗。

把原本順服於自己的韓、魏兩國推到對立面,就等於是拿著兩國的武力去資助你最大的對手,讓趙國和齊國的合縱力量更加穩固。

合縱的力量一旦得到加強,就一定會反過頭來與秦國爭雄。所以我才說,攻取韓國是趙國的福利,對於秦國而言卻是禍患。

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韓)之心也。

到了這個時候,向前進取不能擊敗趙國,退而保守又不能拔除韓國,秦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受苦受累的可不僅僅是那些衝鋒陷陣計程車兵,還會讓後勤補給成本直線上升,從而讓整個國家受到拖累。

事情一旦發展到這一步,你想要用這樣一支疲弱的軍隊,這麼拉胯的後勤補給,來同時對付兩個萬乘之國,大王確定這就是你最初作出攻韓決策時想要達成的目的嗎?

整段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十分明確:韓國雖然看起來國小勢微,但其地位卻舉足輕重,其國力也不容小覷。在作出攻韓的決策前,你最好先想清楚,因為不論你能不能一戰滅韓,最後的結果都有可能是得不償失。

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由此倒推回來,滅韓的這個決策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按照貴國謀臣的計策行事,那秦國必定成為各國的攻擊目標,陛下就算是能與日月同壽,恐怕也永遠都見不到兼併天下的那一天了。

所以啊,與其聽那些謀臣胡亂指揮,不如你就聽我的。

那我有什麼更好、更符合秦國利益的計策呢?

沒別的,就是把戰火燒到趙國去,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

首先,就是要分化瓦解趙國的盟友。

對待楚國,使出你們最擅長的“金元外交”手段,用重金賄賂其當權派,大力宣揚趙國對秦國的欺騙。

對待魏國,要採取拉攏的手段,派王室公子到大梁為質,讓他們安心地跟韓國一起,追隨我們攻打趙國。

等楚、魏兩國轉變了態度,趙國就被徹底孤立了,就算這個時候還有齊國這個幫手,也根本不足為患。

只要我們擊敗了趙、齊兩國,區區韓國,不過是一紙文書就能實現和平佔領,你還怕它敢跟你對著幹不成?

如此一來,秦國可以一舉讓趙、齊兩個大國顯出頹勢。天下之大,無人可以爭鋒,楚、魏兩國見事不可為,自然會更加堅定地追隨在大王身後,天下可定矣!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作者:Sagui Andrea

引文來源:https://www。gushiwen。cn/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