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一、風評太差

在諸多古代亂世中,五代十國的風評並不好,一直為世人詬病。史學家錢穆甚至稱其為最黑暗的時代。這種說法固然是一面之詞,但也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留給後人的印象,可謂差到極點。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以五代十國為題材的話本、小說,也不被主流市場認可。相傳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外,還寫過一部《殘唐五代演義》。前者“爆火”數百年,還被當代列為“四大名著”之一,變得家喻戶曉;反觀後者,卻是一部典型的“撲街作品”,無人問津。

這正是五代十國熱度不如其他亂世的一個根源所在。一提到它,絕大多數讀者都沒有興趣,也不想主動去了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五代十國的風評如此之差呢?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二、軍閥無道

最直觀的表現是:五代十國期間的軍閥,殘暴無道,且沒有底線,突破了傳統的儒家綱常倫理。

如滅掉大唐的小混混朱溫。此人出身一般,卻工於心計,靠出賣舊主得到各種利益。黃巢起義,建立大齊,朱溫卻在關鍵時刻變節降唐,聯手其他藩鎮給予齊軍以致命一擊。在這之後,朱溫獨掌大權,他本可以透過和平手段竊取皇位,但他仍採取殘酷手段殺害了唐昭宗、唐哀宗二帝。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更令人髮指的是,朱溫不僅一次殺死了唐昭宗的九個兒子,將其棄屍於九曲池中,還炮製出了“白馬驛之禍”。

當時,朱溫有個心腹名叫李振,此人參加科舉考試,多年未中,遂生出“仇貴心理”。於是在朱溫掌權後,李振便建議他將唐朝的達官顯貴盡數除去:“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

天佑二年(905年)六月,朱溫依計行事,將唐朝遺老召集到白馬驛,然後不由分說,將其盡數誅殺。其中有三十多位名滿天下、享譽中原的“衣冠清流”遭到屠殺,被拋屍於河中。此禍之後,橫行數百年計程車族集團遭受重創,但在他們的反擊之下,軍閥的名聲也變得更差。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但罵聲越是響亮,軍閥的反擊便越是激烈。彼時,一些文人要麼依附在藩鎮軍閥之下,為其奔走、效力,為“清流”們所不恥;要麼如一些衣冠子弟,自詡名門望族,不願屈從於軍閥。後者見狀,遂以殺見殺,以無數人的鮮血鑄就了一個亂世。

由此可見,藩鎮崇尚武力,亦如漢末三國時代的邊地軍閥。君不見,如董卓、呂布、馬超等人,皆被世人批判為“輕狡翻覆”“強而無義”“勇而不仁”,手段更為惡劣的五代軍閥,自然也會留下萬般罵名。

正是在既沒有士族支援,又不得民心的情況下,這一時期的政權更迭,才會無比頻繁。不過短短百年,便先後有十幾個“非正規政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後又迅速凋零。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王朝更迭如此頻繁的情況下,百姓苦不堪言,他們不僅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要被迫服從各種高壓兵役與徭役。這也是五代軍閥遭受惡評的一個主要原因。

須知,後世評定前朝的一個標準,與百姓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掛鉤。

如漢末三國時代,曹操雖是一代奸雄,卻在一統北方後努力恢復經濟生產,所以他不失為一代雄主,後人也願意以“魏武帝”之名而尊稱。而諸葛亮治蜀期間,亦是政通人和、路不拾遺,有先賢遺風,故後人談及蜀國,也多有溢美之詞。

對比之下,五代十國時期崇尚“暴力美學”且沒有道德下限的藩鎮軍閥們,自然會遭到後人貶斥。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這正是它不被關注的根源所在:哪怕將背景設在這一時期的各種話本、小說與戲劇,也大多無法被百姓認可。因為他們對五代十國沒有懷念,也沒有嚮往,談到這個沒有“亮點”的時期,人們大多隻有憤怒與排斥。故而五代十國的存在感,也越來越低。

除此之外,這還離不開宋人的“推波助瀾”。

三、宋人貶斥

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曾打破了流行幾百年的禪讓制。

最早將禪讓制付出實踐的,是王莽。但他一系列的倒行逆施,終究讓這些前期努力一朝崩塌。後經曹操、曹丕父子二人苦心經營,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這才成功實踐了禪讓制。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此舉,對中古時期的封建王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儒家倫理體系逐漸趨於成熟的大背景下,“禪讓制”成功讓新興政權用一種和平手段完成了政權更替,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來王朝更迭,哪有不流血的?

禪讓制的成功推行,則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這個問題。在儒家禮教的指導下,其背後雖是殘酷、冷血的,但它卻維護了儒家最為看重的“名義”二字。名正言順,進而確保新朝的合法性。

因此,哪怕是大權在握的司馬昭,在弒殺魏帝曹髦後,也難免會受到千夫所指,不得不暫緩司馬氏代魏的步伐。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及至五代十國,比司馬昭之舉還要惡劣的各種奪權、篡位,更是層出不窮,這讓儒家禮教苦心維護的禪讓制,變成了一紙空談。基於此,宋朝計程車大夫們才會對武將無比忌憚。

在此之前,武將雖也不受中原士族看待,但在關鍵時刻,他們也能被頂到重要位置上。但經過五代軍閥這麼一鬧,宋人也不敢再相信軍閥。宋太祖趙匡胤甚至直言:“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故北宋以來,“右文抑武”成為基本國策。每當有武將想要抬頭,文臣都會把五代軍閥拿出來“引以為鑑”,然後硬生生把武將們給摁下去。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何很少人提及?

正是在這種思想傾向下,五代十國這段歷史,才會成為經典的“反面教材”,被宋人反覆拉出來“鞭屍”。即便是歐陽修、王安石等人,也不能免俗。

參考資料:《三國志》《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