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清朝是如何對無效的權力設定限制

大清朝是如何對無效的權力設定限制

昨天我寫了《大清皇帝的私人財產有哪些?》,感覺意猶未盡,還有很多想說的沒寫進去,今天就再說幾個點。

中原傳統的史觀,特別是晚清革命黨為反滿需要,把滿洲人視為異族,渲染明清之際改朝換代的戰爭為民族性質戰爭,把戰爭殘酷性渲染成是屠殺。另一方面又把大清朝說成是中原傳統王朝的繼續,以便繼承大清朝打下的廣大領土。

實際上,其暴力程度並不比中原歷史上內部戰爭殘酷。如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之間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據說秦軍此戰傷亡二十萬。秦軍取勝,趙國此戰派出四十五萬人,有五萬人戰死,最後坑殺趙軍四十萬俘虜,只放回二百四十個未成年的趙人回國報信。活埋四十萬,現在聽起來也是不寒而慄,但近代很少提起以前歷史的殘暴,因為元清等朝是外族入關建立,就會放大起戰爭的殘酷性。

清軍入關,中原存在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各藩王的勢力,說實話,那三股勢力的上層多非常昏庸,他們一樣對當地百姓殘暴,尤其張獻忠的屠殺,是有很多史料記載。相比之下,清軍的紀律的好很多,早期會有掠奪,但自太宗皇太極派軍隊幾次入關(有的說有六次,有的說有七次),就嚴令對佔領的城市居民進行濫殺。對於違反的進行嚴肅處理。所以其後,特別是順治年間多爾袞率領軍隊入關,基本上已經沒有濫殺。

大清國因為是滿洲人建立,滿洲從廣義上屬於內亞民族,所以有傳統的內亞民族屬性,因為內亞草原的通道,吸收遠至西亞和歐洲的先進文化,一直保有民主的政治和軍事傳統。

另外因為滿洲地區還有廣闊的海岸線,古滿洲人有的以打獵生活為主,有的則以出海打漁為主。所以古滿洲還有不同於內亞其他民族的特點,就是海洋文化。就東亞來講,古滿洲還有領先的航海技術,以前曾寫關於渤海國的航海技術文章,當時的渤海國越海派往日本和唐國的規模和次數多遠大於後者,古滿洲除從內亞通道吸取西亞和歐洲文化外,還從海洋吸收外來文化。所以形成了古滿洲自己的文化。

昨天文章說了,入關前的大清或是後金國,民主制度比較完備,各王、貝勒和旗主都對大汗或是皇帝有制衡作用,大汗或是皇帝更多靠領導魅力而受下屬擁戴,而不是靠濫用權威。

入關後,順治時代各王在開國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自然還是繼續保有權威,但順治後期,在漢臣的引導下,皇權開始膨脹,對王權進行打擊。尤其進入康熙時代,加大皇子的權力,以減弱王權。

但即使如此,大清朝還是有一些民主體制是以前中原王朝沒有的。下面就具體說幾點。

大清朝是如何對無效的權力設定限制

一、皇帝任期限制。

按中原的傳統皇權是無限大,皇帝是終身制,無論是英明還是昏庸,不許質疑,一干就幹到死。但大清朝對皇帝任期有限制,這點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吧?!

康熙的皇帝任期是歷史上最長的,幹了六十一年。到乾隆,就明確了,不能超過他康熙爺爺,最多隻能幹六十年。果然,乾隆也是長壽,真的幹滿六十年。要看中原歷史,幾乎是沒有哪個皇帝自願退位當太上皇的,大多是受到後代壓力,甚至是軍事宮廷政變,是被迫退位當太上皇的。而乾隆是被自己的承諾束縛,就是上任皇帝之初,就表示絕對不會超過康熙爺爺擔任皇帝六十一年的年限,突出自己對爺爺康熙的崇拜和神化。

乾隆幹滿六十年後,雖然還是很迷戀權利,但因為還有有內亞民族信守諾言的基因,所以還是把皇位交給兒子嘉慶,由嘉慶登基當皇帝,自己退居二線,到後宮當太上皇。自乾隆開始,形成了大清朝對皇帝的任期限制,最多是六十年。後代沒有再出現乾隆那樣的長壽,當然有乾隆自願退居二線,以突出康熙的偉大。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長壽皇帝,估計也是沒人敢稱自己的功績能跟康熙比,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現超出六十年任期。這可以說是滿洲皇帝一大特色。

二、對皇權的制衡問題

入關前有議政王會議等完備制度,皇帝沒有集權專制。入關後,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皇權開始集中專制,但有幾種情況,還是有幾種權利對皇權形成制衡。

1、攝政王的王權,入關時候有攝政王多爾袞,晚清的時候有攝政王載灃,攝政王都是在皇帝幼小的時候,行使完全的權力。但攝政王終歸不是皇帝,所以攝政王多爾袞有的時候也受到孝莊太后的制約。攝政王載灃則受到隆裕太后的制約。這說明攝政王管理國家的權力,是受到太后的制約。

2、輔佐幼小皇帝的大臣。順治臨終的時候設立四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最後是鰲拜獨攬大權。咸豐臨終也是效仿順治,遺囑“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當然後來是兩宮太后和恭親王聯合政變,把八大臣拿下。但這也說明大清有皇帝年幼的時候,有幾位大臣理政。這情況就有點類似日本的幕府,如果這種大臣權利之久,就是可以架空皇權。鰲拜就是權臣,雖沒有謀反之心,但卻想長期把握權利,如果遇到不是康熙那樣的有智慧的聖君,鰲拜就可能如日本幕府那樣長期把握政權。咸豐臨終後,如果沒有兩宮太后和恭親王聯合的政權,權臣肅順也可能就會獨攬大權。

3、後權對皇權的制衡。晚清時代同治時候的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太后的長期執政。光緒成年後,還政給光緒。但因為光緒搞戊戌變法,慈禧太后又奪回了執政權。晚清的時候,變動武昌起義,隆裕太后出來讓攝政王載灃回家,交給袁世凱理政。這些都是後權對皇權的制衡。因為內亞民族的女性地位比較高,皇后的地位是很高的,比如中原只有皇帝陵,不會給皇后單修建陵。但大清朝死在皇帝之後的太后,都是單獨建立皇后陵。大遼朝的時候,就出現很多太后執政。所以大清朝的後權制衡皇權,也是內亞民族傳統的一種表現。

大清朝是如何對無效的權力設定限制

三,對皇帝絕對權威的挑戰,迫使皇帝出罪己詔。

中原歷史上,皇帝被認為是天子,是上天之子,是永遠政權的。一般是在政變在即,武力脅迫下,皇帝才不得以發罪己詔,承認自己有錯。但清朝皇帝,在遇到重大天災或是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都會發罪己詔,公開承認自己有錯,並保證今後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改正錯誤。如嘉慶的時候,天理教攻進紫禁城,事後嘉慶就發罪己詔,承認自己有錯才導致發生如此嚴重事件,今後一定要如何改正。

四、平反等自我修正皇權的錯誤。

這問題,我單獨寫過文章,就皇帝會對自己早年或前幾代皇帝出現錯誤進行糾正,對錯誤處理的人會進行平反。如乾隆皇帝,就是非常有魄力,乾隆為被他老爸打壓的眾皇叔平反,為開國的兩位王爺多爾袞、多鐸平反,甚至還為當年的敵對方明朝袁崇煥平反。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出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