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北魏孝文帝改革:生前因改革而強盛,死後因改革而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生前因改革而強盛,死後因改革而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生前因改革而強盛,死後因改革而分裂

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生前因改革而強盛,死後因改革而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生前因改革而強盛,死後因改革而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生前因改革而強盛,死後因改革而分裂

北魏是十六國之後又一個強國,它的出現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北魏是鮮卑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鮮卑是最晚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它身上的漢化程度最弱,在統治前期,尤其是孝文帝統治之前,北魏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一個國家,北魏開國以來,並不是像大多數人想象中的那麼溫和平靜,它一直殘酷地壓迫北方其他少數民族,對待漢民族也是採取仇視兼拉攏的態度。

對於其他少數民族來說,鮮卑是後入主,然而態度卻非常傲慢,四處樹敵,他們以這種方式保持了鮮卑的純正性,也決定了他們只能依賴自己人,然而北魏政權的建立又意味著他們做不到這一點,執行龐大的國家政權機構,需要大量人手,他們不得不依賴其他人,在眾多人口中,佔多數的是漢族人口。而北魏卻將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排斥在外,漢族人口供驅使、奴役、利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奴隸制的影子,封建制度比奴隸制度優越的一點就在於對人的束縛與壓迫更少,然而北魏卻對封建統治下的人民加深了這種壓迫,必然引起強烈的反抗。

北魏與漢族人民既有階級上的矛盾,也有民族上的矛盾,在壓迫過深,階級矛盾很容易轉化為民族矛盾,屆時北魏孤立無援,勢必會被驅趕出中原。

理清了這一點,對於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就有了一個更清楚的認知,同時也要了解的是,當時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雖然並有完全排斥漢人,然而卻也不肯漢化,孝文帝作為當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進行深刻的漢化改革,其勇氣是可嘉的,其成果是可喜的。

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遷居洛陽,遷徙到保守勢力更弱的地方實行改革,減少反對勢力,隨後實行禁用鮮卑語、禁用胡服、胡漢聯姻的廣泛措施進行深化改革,對於不服從改革的人員進行嚴厲處罰,保證令行禁止。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也出現了一個結果,鮮卑內部開始分化成兩個集團,一個是保守不願改革的鮮卑舊部貴族,一個是接受改革的開放派,兩者在孝文帝死後快速分化,將北魏分裂成了兩個政權,一個是東魏,一個是西魏。對於這種分化出來的結果,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避免,那麼說明是孝文帝改革過於激烈,手段應當緩一些,如果不可避免,那麼孝文帝激烈的改革只是催化了這一矛盾與分裂,改革本身沒有問題。

從各少數民族進駐中原以後的民族融合可以看出,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各民族才逐漸融合,從各民族進駐中原後,無論是被動也好,還是主動也好,都在進行這一過程,儘管十分緩慢,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卻如同一道清流,在極短的時間內沖刷著整個北魏,讓北魏煥然一新,雖然孝文帝在位的時間不短,然而對於整個歷史來說時間還是太短促了,在這麼短的時間想要徹底改變鮮卑習俗,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因此,在孝文帝死後,生前潛伏下的矛盾終於爆發,造成了北魏的分裂,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也有質的改變,從整體歷史程序上加快了民族融合以及漢化的過程,如果不是孝文帝,也許還會再經歷很長時間才能在不激烈的過度中完成融合這一歷史使命。

五代十國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黑暗的朝代,然而他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這一時期,各少數民族為了成功入主中原,鞏固統治,積極主動地漢化或部分漢化,在這一過程中,少數民族自身的特點被消解掉了,對少數民族來說,這也許是一件關係自身存亡的大事,它們為了壯大自身反而讓自身消失了,最終,各民族融合成為一體,彼此吸收各民族的優點,為唐王朝的相容幷蓄打下了基礎,唐王朝的開放其實也是建立在少數民族的主動融合上。

內容來自網路,侵刪

歷史這壇酒

以人為鏡明得失,以史為鏡知興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