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儒家將人分為四個階層,分別為士、農、工、商,並且以這四個等級來建立國家制度和社會秩序。與之相應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賤民。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目的都為固化階級,維護統治。但兩千年以來,儒家劃分的階層早已經煙消雲散,印度的種姓制度卻愈演愈烈,這可是英國人親手樹立的民主國家。

這裡便存在一個問題,同為一種十分類似的制度,為何我們能夠在封建王朝溟滅之後迅速將其打破,而反觀印度這種制度卻不斷在固化?

種姓制度形成沒有可考的歷史,史學界普遍認可的是在公元1500年前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階級制度。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確保血統的純潔性以及保證自身的統治地位,將印度已經形成的種族制度重新定義並劃分。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起初劃分手段只是用白、紅、黃、黑四種顏色來進行階級的具體劃分,之後逐漸演變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階級,賤命是不被劃分在四個階級中的,他們普遍被當作是不可接觸之人。

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行為方式。婆羅門掌控祭祀和教育,排斥暴力和吃素;剎帝利則統治武士和政治,喝酒吃肉;吠舍則是商販,精明幹練;首陀羅者主要從事於服務業;賤民被當作是不可接觸之人。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各個種姓階層不得越界,不得通婚,甚至相互面對席地而坐都被禁止。新生兒還未出生就被定義,其生長圈子也只能在同種姓的圈子中,其結果便是低種姓永無抬頭之日,而高種姓出生就含著金鑰匙。

這個金鑰匙和家族是否努力無關,只和種姓有關。

其實“種姓”一詞來源於拉丁語“castus”,其表達的願意是純潔,西班牙語則稱之為“castas”,翻譯過來則是“種族”。

其實從這個詞中就能獲取足夠多的資訊。將種族整體劃分為一個階層,更為奇葩的是竟然沒有印度人認為這種方式不合理的。

士農工商並不是儒家提出的觀點,最早出自於先秦各學派彙編《管子·小匡》。“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四個階級是組成國家的基石。

儒家並不是提出這個概念的學派,但儒家強化了這個等級概念。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士代表的是讀書人,是士大夫,是國家統治集團;農排在第二是明以食為天,生產糧食便可以納稅,養活國家。工的定義是小手工業者;商就是商人,靠著買賣賺取收益的人群。

儒家將其強化之後形成所謂的三教九流,將職位進一步的細分,每個行當都對應一個等級。

四個階層的形成主要是以職業為標準進行劃分,而不是以人為標準進行劃分。職位對應的是所在的階層,階層決定其社會地位。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劃分等級的同時,也為不同的人提供了機會,進入上層階級,例如農民可以變成商人,商人讀書可以成為士,從而改變自身的階級地位。這是與印度種姓制度的根本性區別。

中印兩國階級制度根本性差異在於是否擁有晉升渠道。前文提到過印度種姓制度的問題根源在於世代都為同一階層,永遠沒有晉升渠道。除非能夠修改自身的種姓。

在這一點上士農工商的階級制度就是個小兒科。自古有句英雄不問出處,也就是說在士農工商制度下封建社會,人是可以透過各種手段改變自己的階層的。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職位劃分階層本身就意味著只要換一種工作方式就可以改變自己所在的階層,比如農民去賣菜,由農轉變為商,屠夫發憤圖強去讀書,由工轉變為士,這個轉變幾乎沒有難度,有難度的是轉變過後如何去融入這個階層。

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起義活動,多少都與階層轉變有些關係。當這個晉升通道閉塞上升無望之時,就有人會化身屠龍勇士,宰了這條巨龍。

儒家將人分成四個階層,印度也有相似的種姓制,為何我們得以擺脫

雖然之後自己有變成了巨龍,但依舊會開啟上升通道,直到下一次這個通道再一次被關閉,出現下一位屠龍勇士。

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會告訴你,你就是你,你生來就是你,不可改變。不要嘗試,否則下場就是淪為賤民,任何試圖改變自身種姓的行為,都是非法的,會遭到周圍乃至來自權力的打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