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人被殺,一人自毀,一人安享晚年,漢初三傑緣何結局不同?

漢高祖劉邦麾下三員大將,張良,韓信,蕭何,跟隨漢高祖征戰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劉邦最主要的智囊;韓信用兵如神,被後人奉為“戰神”“兵仙”;蕭何則是劉邦的“秘書”兼“物流部長”,負責民生問題和兵馬糧草的運輸。

論功勞,這三位可以說是劉邦奪取天下的最大功臣,劉邦也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就是起用了這三位人傑。這段話作為劉邦知人善用的寫照,被後世傳為美談。

然而,這三位開國功臣,最後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大家普遍瞭解的是韓信的結局,千古奇冤淮陰侯,因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以謀逆的罪名被呂后誅殺於鍾室。值得一提的是,這樁陰謀也有蕭何的參與,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即從此出。韓信因蕭何而得到重用,最終也因蕭何而命喪未央宮。

一人被殺,一人自毀,一人安享晚年,漢初三傑緣何結局不同?

如果說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反過來也一樣成立,蕭何又何嘗不是“成也韓信,敗也韓信”呢?提起蕭何,大家一定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追隨劉邦,卻沒有得到重用,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成為千古美談。可惜蕭何因韓信而揚名,最終也因韓信而遭人詬病,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聯合呂后設下圈套謀害韓信,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汙點。只是,蕭何的“投名狀”並沒能成為他的護身符,在被劉邦下獄後,為了消除劉邦對他的懷疑,晚年的蕭何只能以自汙名節的方式展現自己的退讓,委曲求全地度過了餘生。

一人被殺,一人自毀,一人安享晚年,漢初三傑緣何結局不同?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張良不僅有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能力,更有在朝堂上安身立命的智慧。劉邦封賞功臣時,張良主動謝絕了更多的封地,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封侯之後,更是急流勇退,過著形同隱居的生活。晚年,張良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病逝後諡號文成侯,一生都很受劉邦尊敬。

一人被殺,一人自毀,一人安享晚年,漢初三傑緣何結局不同?

三人結局不同,究其原因,還是對權力的態度,和對帝王心術的揣摩。韓信在戰場之外的謀略幾乎為零,處處鋒芒畢露,又手握重權,必然遭受帝王猜忌;蕭何急於“投誠”,卻忽略了自己亦身處高位,縱然一心為民,也被當成別有用心;而張良淡泊名利,主動退出朝堂種種是非的包圍圈,在劉邦心中自然落得識大體、知進退的評價,因而得以全身而退,安享晚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