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九月,楚漢雙方結束在成皋滎陽的戰事後,終於簽訂盟約,“

中分天下,割洪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

盟約訂立以後,項羽先行撤兵東還;見項羽遵守約定,劉邦也開始安排撤兵,但軍師張良、陳平卻不同意:

現在大王已經擁有了大半天下,而且很多諸侯也都歸附於我們;楚兵疲倦糧食匱乏,這可是打他們的好時機啊。現在要是錯過機會,就是養虎為患了。

張良是韓國人,正是在他的建議下,項羽分封天下時,特意立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都陽翟”。

但後來項羽見張良跟劉邦走的近,韓王又沒什麼功勞,便先將其貶為“穰候”,後來又幹脆殺了他。

韓王沒做錯什麼卻因自己被殺,張良對此感到非常愧疚,遂正式投奔到劉邦門下

——其實,之前張良與劉邦交好,也有韓成的意思。

現見楚漢合好,張良當然不願意,便鼓動劉邦主動發起進攻。

可劉邦覺得這樣做好像不太仗義,畢竟雙方已經達成了盟約,而且項羽也遵守了約定。

見劉邦有些猶豫,張良直接懟了上來:

大王是要臉面,還是要天下?

當然是要天下!劉邦想到這裡便命令部隊向項羽的部隊發起了進攻。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劉邦率領二十多萬大軍追殺項羽。同時,劉邦向韓信和彭越發出命令,讓他們發傾國之兵趕到固陵(今河南太康)與他會師,合擊項羽。

可真到了固陵,劉邦卻傻了眼,因為韓彭二人都沒有來,自己的這撥進攻多少有點孤軍深入的意思。

另一邊,得知劉邦背信棄義前來追殺自己,項羽恨得咬牙切齒,立誓要讓他“

有命來沒命回

”。第二天清晨,項羽即命令十萬楚軍全數出動與漢軍戰在一處。

結果,漢軍大敗,被斬殺兩萬多人,劉邦狼狽逃竄,退至陳下(縣名,今址不祥),堅壁自守。

或許,有朋友好奇,劉邦二十多萬部隊,竟然不是項羽對手?再不濟打個平手總可以吧?

首先,項羽手下的楚軍確實是秦末漢初的最強部隊。想當初,鉅鹿之戰時(前207年,項羽破釜沉舟,硬是以3萬楚卒大戰章邯二十萬大軍,並戰而勝之,把當時的各路諸候都看傻了。

軍隊戰鬥力強大,再加上這個“力能抗鼎”的楚霸王,劉邦想要戰勝這支部隊是非常困難的。

其次,從戰略上講,劉邦遠道而來,士兵疲弊,而項羽則是以逸待勞,佔盡先機。

如此看來,漢軍的大敗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劉邦要想辦法解決目前的困境。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針對韓彭二人未按約定趕到的情況,劉邦再度徵詢張良的意見:

這倆人都不來,該怎麼辦好?

現在楚軍都要滅亡了,韓信和彭越卻沒有獲得好處,人家當然不願意來了;如果大王願意分給他們一些地盤,這兩人肯寧馬上來……現在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給彭越,陳以東到海的地方給韓信……他們就肯來了。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把這兩處地方給了二人。

果然有效,“

韓信、彭越皆引兵來

”。

關於韓信為什麼會來,值得說道說道,因為這事關其是否會在接下來的垓下之戰中盡心盡力的問題。

其時,韓信已經完全據有齊國,並請劉邦立自己為齊王。

從力量對比上看,此時的劉邦佔有巴、蜀、漢中、關中、魏、河南、韓、趙和燕,地盤最大;項羽有楚;韓信有齊,成三足鼎立之勢。因此,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立場就顯得猶為關鍵,正如謀士蒯徹所說:

現在劉邦和項羽的命運就掌握在你的手裡。你若助漢則漢勝,你若助楚則楚勝。以我的意思,你不如自立為王的好,到時三分天下有你的一份……

蒯徹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要韓信自立。

是以,固陵之戰時,韓信之所以不來,絕不是因為貪圖劉邦的那點土地,而是在等待。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等待什麼呢?

等待劉邦明確地表態,因為就在不久前(固陵之戰前),項羽已經派使者武涉勸說過他:“

您與項王有舊,現在為什麼不反漢和楚呢?

但韓信以劉邦對我有大恩之類的話予以了拒絕。

或許,韓信的心中在盤算,你看,項羽都已經向我表態了,漢王你還等什麼呢?

是以,當劉邦明確表態將上述土地封給韓信時,他最終率領部隊前來。

韓信最終支援了劉邦。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在韓信、彭越率軍趕來的同時,劉邦的堂兄劉賈渡過淮水,勸降了項羽的大司馬周殷,迎接英布歸來。然後,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領劉賈、周殷部東進集結,會戰項羽。

在劉邦的部署下,韓信軍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

彭越軍先南下,後西進,與劉邦軍共同逼迫項羽軍;

英布軍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向發起進攻,先後攻克壽春、城父;

劉邦則率本部二十餘萬,出固陵,由西向東進逼。

之後,五路大軍近七十萬之眾(韓信30萬齊軍,彭越、英布各10萬),由韓信居中排程

——大兵團作戰韓信肯定比劉邦強

,從西、北、西南和東北四面形成了對楚軍的合圍。

局面非常不利,楚霸王項羽被迫撤向垓下(今安徽靈壁縣西南)。

大戰在即……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要說韓信對項羽誰的勝算大,那肯定是韓信。

韓信早年曾在項羽軍中擔任“郎中”一職,對於項羽的作戰風格非常熟悉。他發現項羽最善於打奇襲戰、硬戰,不善於打陣地戰、持久戰。項羽其人,缺乏謀略,全憑氣勢。於是韓信決定圍而不攻,把項羽活活困死在垓下,待其軍心煥散,糧草匱乏,再行進攻。

此時的項羽確實是面臨困境:西楚位於長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士兵吃不上飯,戰馬吃不上料,後勤補給被切斷……

於是項羽組織了幾次大的突圍,雖然部隊損傷減員過半,但無耐聯軍人多勢眾,硬是把項羽圍地死死地,不留半點縫隙。

這天夜裡,楚軍士兵為了應對嚴寒又像往常一樣點燃篝火,相擁取暖。

不一會兒,卻從漢軍營裡傳出楚歌聲。

劉邦發跡於楚地,麾下楚人頗多。當看到項羽楚軍中被團團圍住的同袍,又或者是有人授意時,這些人有感而發難,便哼起了楚國的歌謠。

楚兵們處境難艱,又聽到家鄉的歌謠時便有些軍心動搖,不斷有士兵逃跑到漢軍一側。

項羽也被這歌聲驚醒,心情惆悵,嘆道:

難道劉邦已經把楚國全都攻佔了,怎麼那麼多人唱楚歌?

美麗的虞姬此時正陪在項羽身邊

——她不是項羽的正妻,或許只是個歌舞伎,但卻能陪伴項羽左右,足見兩人關係不一般。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見項羽久久不睡,虞姬請為項羽漫舞一支。虞姬舞姿婀娜,妙不可言,深深感染了項羽。項羽長嘆一聲,拔劍而起,慷慨而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不住地唱著,宣洩著內心的苦悶。虞姬倚在項羽懷裡,輕輕和著: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據說,虞姬歌罷強顏歡笑,猛地奪過項羽的寶劍,自刎而死……獨留項羽站在獵獵風中,猶自心痛……

不管怎樣,項羽到了要做抉擇的時刻,是繳械投降,還是殺出重圍?

項羽選擇了後者。

又一天深夜,項羽準備做最後的突圍。

為什麼是深夜?

因為深夜之中,沒人能認出他來,方便突圍。

為了保險其間,項羽又從剩餘的部隊中挑選出800精騎來。

為什麼只有800?

一來部隊損耗嚴重,能夠挑選出來的精騎數量不多;二來如果帶所有部隊突圍,人數多,動靜大,很容易受到漢軍大兵團的圍剿。

至於其餘的楚軍怎麼辦,項羽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就讓他們聽天由命吧。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為何放棄十萬精兵,只帶八百勇士直奔烏江?

項羽的這次突圍果然騙過了漢軍

——“麾下壯士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項羽終於擺託了漢軍的包圍,

然而,

他並沒有因此而擺脫悲劇的命運,

最終自刎於烏江邊上……

小結:

垓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扭轉乾坤的一役,是劉邦項羽力量的重大轉折。是戰中,項羽以10萬楚卒對抗漢軍70萬大軍,本身就處於劣勢地位,最後能和800精騎一起殺出來,也算是他的造化了。

大家以為然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