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在魏晉時期,朝廷的官倉之內,曾經出現過一種特殊的石權,它的出現,幾乎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卻又被賦予了更深的涵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反對貪墨一直是歷朝歷代推行的主旋律,尤其是一些所謂的“肥差”,更是能考驗一位官員對誘惑的抵抗能力。若是清正廉潔,則百姓安居樂業,自己也能獲得一個好名聲。可若是思想腐化,則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惡果,最終導致自己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不得不說,這就是歷史的規律,任何人都沒有能力去改變。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在魏晉時期,民間流傳著一首特殊的民歌,叫作《碩鼠》,其歌詞內容為“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這首歌詞看起來十分簡單,就是在警告糧倉裡的老鼠,不許偷吃倉裡的糧食,可為何還要用一個“碩”字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老鼠實在太肥了,而且它已經偷吃了許多的糧食。不難發現,其實歌詞中的“碩鼠”,指的正是監守自盜中飽私囊的官員們。百姓們用比喻的方式,對官員們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表達了底層人民對權力階層群體的憤怒與無奈,也反映出了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編輯搜圖

權力中樞機構,也就是當權者,也對貪官汙吏十分痛恨,故此在積極打擊貪汙腐敗時,也採取了一些相關的預防措施,其中置放石權就是其中的一種手段。石權其實就是石秤砣的意思,但對於當時的石權而言,它卻已然成為了一種象徵性物品。它的外形十分巨大,約相當於成年人盤坐一般。石權共分為兩部分,一為底座,二為石鼠,二者緊緊相連缺一不可。底座的造型相對古樸,但石鼠卻相對靈動,它趴伏在地,時刻保持著警惕,生怕有人驚擾,順滑的皮毛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塊巨大的石權,居然還是需要被吊在樑上的,專門作為鎮倉之物,其寓意為,在國家的財物面前,鎮守宮倉的官員要如“老鼠爬秤桿一般自掂自量”,莫要伸手,因為伸手必被捉。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編輯搜圖

此時可能會有不少讀者感到好奇,為何魏晉時期會流行以老鼠石權作為鎮物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老鼠是一種特殊的動物,它們晝伏夜出,專門偷盜人類的糧食,人們對其恨之入骨。一旦有官員要中飽私囊,樑上吊著的老鼠便是他們最終的下場,世人會將其綁在恥辱柱上永世唾罵。

可話又說回來,其實最初的時候,石權可並不只是用於震懾官員的,相反,它是糧倉內最不可缺少的東西,其作用類似於現代的秤砣。當糧倉要進行糧食儲備統計時,便會使用一種大型秤,而巨大的石權就可以充當另外一頭的配重。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編輯搜圖

別看石權的雕工並不出眾,且又是一塊又大又笨重的石頭,其本身能夠留存下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何呢?因為石頭本身的活躍性低,且自身很難被空氣氧化,故此容易長久儲存。還有一點更加重要,就是石權本身並不貴重,相比於金銀銅鐵而言,在古人眼裡,其經濟價值幾乎為零,沒有人會把心思放在它的身上,也正是如此,如此不被看好的石權,才能有幸穿越千年時光,與你我相會。

在魏晉時代,官倉裡曾經出現過一種石權,為何它後來絕跡了

談到這裡,我們要插一句,其實對於中飽私囊的問題,僅靠震懾的效果並不理想。如同大禹治水一般,防洪不在於堵,而是在於疏通,對其生活進行合理安排,酬勞待遇上多增加一些福利,即可從根本上杜絕不少問題。當然,雷霆手段仍不可少,只有他們衡量犯罪成本太高時,才會主動選擇放棄,繼而保證底層人民的權利不被侵犯。

參考資料:《魏晉遺風》 閆雨晴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