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資治通鑑:看不懂領導話中話,活該成不了心腹

資治通鑑 第四十一卷 漢紀三十三

【原文】

帝自將徵鄧奉,至堵陽。奉逃歸淯陽,董 降。夏,四月,帝追奉至小長安,與戰,大破之;奉肉袒因硃祜降。帝憐奉舊功臣,且釁起吳漢,欲全宥之。岑彭、耿弇諫曰:“鄧奉背恩反逆,暴師經年,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親在行陳,兵敗乃降;若不誅奉,無以懲惡!”於是斬之。復硃祜位。

【譯文】

劉秀親自率軍討伐鄧奉,抵達堵陽縣。鄧奉逃回淯陽縣,而董 投降。夏季,四月,劉秀追擊鄧奉到小長安,同鄧奉交戰,大敗鄧奉。因朱祜從中調和,鄧奉露出臂膀投降。劉秀憐惜鄧奉是功臣故舊,而且反叛是因吳漢所逼,想要保全寬恕他。岑彭、耿進諫說:“鄧奉背叛恩主,起兵叛變,一連幾年殘暴擄掠。陛下親征抵達堵陽,他不知悔過從善,反而親自上陣和您交戰,打敗了才被迫投降。如果不殺鄧奉,就不能懲辦邪惡。”於是,斬鄧奉,恢復朱祜的官職。

【背景解析】

更始帝劉玄在殺死劉秀的大哥劉演之後,一直對劉秀提防和排擠,劉秀為了防止劉玄脅迫他的家人,讓陰麗華一家返回到老家新野避難。陰氏回到南陽後,因為鄧劉兩家有姻親,就帶著陰氏一族到鄧奉的義軍中尋求庇護,鄧奉接收保護了陰氏一家,一直到劉秀稱帝后派人來接。鄧奉加入漢軍後,屢立戰功,很快就被升為破虜將軍,既是皇親國戚,有事世家大族,還有恩於光武帝劉秀,可以說在前途無量請,名垂青史只是時間問題。然而一場來自老家南陽的叛亂,改變了鄧奉的一生,讓他從前途無量的將軍變成了身首異處的叛臣。

建武二年,南陽堵鄉的董訢聚眾作亂,囚禁了當時時任南陽郡太守劉驎,占城而反。劉秀急忙派遣吳漢為主將,堅鐔、萬修為輔將的十萬漢軍南下,支援南陽平叛。吳漢率軍成破竹之勢,節節勝利,連續收復失地。但是吳漢打仗有一個老毛病,那就是縱兵劫掠,吳漢雖然迅速平叛但是手下計程車兵卻把劉秀的龍興之地,起兵之所南陽搞得一片狼藉,大失民心,民怨四起。

鄧奉親眼目睹吳漢縱兵土匪暴行以及滿目蒼夷的南陽,一時激憤,率領本地鄉民子弟兵起義,以少勝多,大敗吳漢軍隊,盡數繳獲了吳漢大軍的糧草輜重,佔據了淯陽與漢軍進入對峙。

建武三年,已經消滅掉擾亂漢軍西線的赤眉軍的劉秀終於騰出了手,親自率領主力大軍南下討伐鄧奉。四月,鄧奉被劉秀連連擊敗,知道大勢已去,決定投降。劉秀念及鄧奉起兵反叛事出有因,想從輕發落,結果岑彭,耿弇等將領以鄧奉屢敗漢軍,又是兵敗才降為由殺之以安軍心。最終,鄧奉被斬首身首異處。

鄧奉反叛最終又被打敗,劉秀對其高抬貴手,行不行?

完全可以,但是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什麼?

鄧奉作為世家大族,在南陽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當初劉秀勢力還未成型時,是攜資入股的。此外,在漢軍中,鄧奉又屢立奇功,論資歷他完全可以入雲臺二十八將之列。如果反叛後失敗,又被劉秀從輕發落,那麼跟他具有相同資歷的將領怎麼想,是不是也可以跟著學樣?

畢竟如果一件事失敗了卻又不需要承擔太多成本,而利益又極大的話,那麼後期必然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想嘗試。這樣的話,對劉秀整個組織來說就是一種災難。這也是岑彭、耿弇反對的理由之一。

對一個卓越的政治家而言,鄧奉必須殺掉,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劉秀不能自己開口,因為鄧奉對其不僅有資助之情,同時也有保護自己妻子的恩情。如果說殺掉,不明就裡的人知道後,會誤認為劉秀過河拆橋,對其樹立仁慈形象不利。

但是如果不殺又不利於組織的發展,怎麼辦?那隻能借助別人的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讓岑彭、耿弇跳出來做壞人,自己做仁慈之君,這樣不僅能對外展示自己的仁慈,也有利於對內收攏人心。

【啟發】

1、當我們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時,所作所為越應該從利己角度出發。

就如同材料中劉秀一樣,他作為組織最高領袖,下屬犯錯,要不要處罰還不是他一句話說了算。但是他的言行舉止不僅代表個人利益還代表了整個組織的利益。雖然你對我有用,但是如果我現在處置你雖然會有重大的損失,但是後期所帶來的利益大於你所帶來的損失,那麼同樣會處置你。

2、適當跟領導唱反調,未必是壞事。

有時候我們總認為,時時順著領導來,領導會把重視自己,其實這不完全正確。順著對方只能說明你對他沒有威脅,但是並不能猜透對方的心事。有些時候,有些事情,領導不方便當面講出來的,這需要下屬跟他唱“反調”讓其順理成章把事情給辦了。

比如在《洪武大案》電視劇中,朱元璋的侄子朱桓強搶民女,貪汙受賄,按大明律例應該處死,但是朱元璋念及朱老哥當年救濟過他,所以想從輕發落,於是派遣胡惟庸將朱桓給射死。胡惟庸看透朱元璋不想殺朱桓的意思,便回覆射了五箭都未射死,此乃天意。朱元璋看見下屬給自己臺階下了,便順理成章說天意如此便打算讓朱桓貶為庶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