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理國三十七部

程文海《元世祖平雲南碑》曰:兀良合臺“拔鄯闡,得段興智以獻,釋不殺。進軍,平烏蠻部落三十七。”是知兀良合臺至鄯闡後,進兵三十七部,則其地應在鄯闡以東。《元史·本紀》:至元八年五月辛未,“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三路”。所謂三路者,見於《地理志》中慶路,曰:“至元八年,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南、北、中三路,路設達魯花赤並總管。”又,武定路曰:“至元八年,並仁德,於矢入本部,為北路。”澂江路路南州曰:“至元七年(按:八年之誤)並落蒙、羅伽、末迷三萬戶,為中路。”臨安路曰:“至元八年,改為南路。”則三路即北、中、南三路,兀良合臺拔鄯闡後所征服大理國三十七部,當在此三路之地也。然自至元十一年設雲南行中書省,十三年改定雲南諸路名號,三十七部舊名幾無復存,惟《地理志》所載諸路及府、州、縣沿革,細審文意,猶多可考。茲以《元史·地理志》為主,參證明、清文獻之可信者錄之:

1.羅婺部

《元志》武定路曰:“昔獹鹿等蠻居之。至段氏,使烏蠻阿

〔歷刂〕

治納洟胒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名曰易龍(李元陽《雲南通志》卷四曰:在祿勸州北一百八十里),其裔孫法瓦侵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延祐七年《獅山正續寺碑》曰:“南詔三十七部,武定其一也。”

2.於矢部

《元志》普安路曰:“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後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地,號於矢部,世為酋長。”《讀史方輿紀要》曰:“阿宋據其地,初號齊彌部,後改於矢部,故城在普安州東三十里。”

3.仁地部

《元志》仁德府曰:“昔僰、剌蠻居之,無郡縣。其部曰仲扎溢源,後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張志淳《新建尋甸府城記》曰“元仁德遺址在今城之東五里”,疑其地為仁地部故城也。

4.羅部

《元志》羅次縣曰:“本烏蠻羅部。”《兀良合臺傳》曰:“前次羅部府,大酋高昇集諸部兵拒戰,大破於洟可浪山下。”李元陽《雲南通志》曰:羅次縣,“本烏蠻羅部農彈所居地,宋時大理高量成令高白連慶治其地”(《清一統志》作高連慶)。疑高昇為高白連慶之裔。

5.嵩盟部

《元志》嵩盟州曰: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於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臺,盟會處也。漢人嘗立長州”。“蒙氏改為嵩盟部,段氏因之”。

6. 磨彌部

《元志》沾益州曰:“為僰、剌二種所居。後磨彌部奪之。”又,南寧縣曰:至“段氏,烏蠻莫彌部酋據石城”。李元陽《通志》曲靖路曰:“南詔蒙氏(《方輿紀要》曰大曆初)置石城郡,宋時大理段氏因之,後為磨彌部所據。”按:磨彌亦作莫彌(見《元志》南寧縣),又作末迷(見《元志》越州)。《元志》石樑縣曰:“系磨彌部,又名五勒部”。則磨彌又名五勒也。

7.普摩部

《元志》越州曰:“其川名魯望,普麼部蠻世居之。”李元陽《雲南通志》曰:越州“為爨蠻所據,號普麼部”。

8.羅雄部

《元志》羅雄州曰:“歷代未嘗置郡,夷名其地為塔敝納夷甸。俗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

9.夜苴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曰:亦佐縣,“唐為盤州地,後沒於蠻,號夜苴部,後訛為亦佐。”

10.納垢部

《元志》馬龍州曰:“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李元陽《雲南通志》馬龍州曰:“盤瓠裔納垢部逐舊蠻而有其地。”則納垢為部名也。

11.羅伽部

《元志》澂江路曰:“初,磨、些蠻(按:些、磨蠻之誤,以下仿此)居之,後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至段氏,磨、些蠻之裔復居此甸,號羅伽部。”

12.強宗部

《元志》新興州普舍縣曰:“昔有強宗部蠻之裔,長曰部旁,據普具龍城,次曰普舍,據普扎龍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漢人所築。二酋屢爭其地。”又,晉寧州呈貢縣曰:“世為些莫強宗部蠻所居。”

13.陽城堡部

《元志》晉寧州曰:“蒙氏、段氏皆為陽城堡部。”李元陽《雲南通志》同。

14.休制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澂江府曰:“蒙氏置河陽郡,宋時大理析蠻為三部,曰強宗、曰休制、曰步雄。”《清一統志》曰:“蒙氏溫富州,宋段氏時摩些蠻據其地,號休制部。”

15.步雄部

《元志》江川縣曰:“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些麼徒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曰步雄部。”又,研和縣曰:“些麼徒蠻步雄居之。”

16.落蒙部

《元志》澂江路路南州曰:“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呂。黑爨蠻之裔落蒙所築,子孫世居之,因名落蒙部。”李元陽《雲南通志》曰:“路南州舊城址在州東北半里(《方輿紀要》曰一里),名撒呂城,今廢。”

17.落溫部

《元志》曲靖路陸涼州曰:“南詔叛後,落溫部蠻世居之。”李元陽《通志》曰:“廢芳華縣,在陸涼州西四十里,昔落溫部之地。”又曰:“廢河納縣,在州南八十里蔡村,蒙氏時置陸郎縣,後並於落溫部。”

18. 師宗部

《元志》廣西路曰:“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為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後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又,師宗州曰:“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後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

19.彌勒部

《元志》彌勒州曰:“昔些摩徒蠻之裔勒得郭甸、巴甸,部籠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

20.維摩部

李元陽《通志》廣西府《沿革表》:唐師宗、彌勒、維摩三部。《清一統志》廣西府引《元史·地理志》:師宗、彌勒二部外,有維摩部。《元史·本紀》大德四年有維摩,而《地理志》奪焉。

21.嶍峨部

《元志》嶍峨縣曰:“昔嶍倪蠻居之,後阿僰酋逐嶍倪據其地。”《方輿紀要》曰:“名嶍峨部。”

22.休臘部

《元志》河西縣曰:“夷名其地曰休臘”,“天寶後沒於蠻,為步雄部,後阿僰蠻易渠奪而居之”。則當自為一部也。

23.寧部

《元志》寧州曰:“地號浪曠,夷語謂旱龍也。步雄部蠻些摩徒據之,後屬爨蠻酋阿幾,以浪曠割與寧酋豆圭。”李元陽《雲南通志》曰:“豆圭改寧部。”

24.因遠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元江府曰:“舊名惠籠甸,又名因遠部。唐時南詔蒙氏以屬銀生節度,徙白蠻蘇、張、周、段等十姓戍之,又開威遠等處置威遠瞼,後和泥蠻侵據其地,宋時依智高之黨竄於此,和泥開羅槃甸居之,後為此麼徒蠻阿僰諸部所有。”

25.王弄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曰:“王弄長官司,兀良合臺徵交趾,路經阿迷,立大、小二部。”按:初當有王弄部,兀良合臺分為二,非初設為二部也。

26. 強現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教化三部長官司曰:“蠻名強現,漢訛為教化,即教化、強現、牙車三部酋地也。”

27. 落恐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落恐甸長官司曰:“舊為伴溪落恐部,屬思陀甸,後不相服。”

28. 思陀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司陀甸長官司曰:“舊為官桂思陀部,初管落恐、溪處二部,後不相服,分為三。”

29.溪處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溪處甸長官司曰:“舊七溪溪處甸,酋名賀殢,訛為和泥,本一部,後酋官桂兄弟分為三部,溪處甸部其一也。”

30.鐵容部

李元陽《雲南通志》虧容甸長官司曰:“舊為鐵容甸部。”

部名可考者三十,亦有地名稱部而不應在三十七部之數者,如《元志》臨安路曰:“阿僰部蠻居之。”按:南詔之通海都督、大理國之秀山郡,即在臨安路,且僰即白子,為大理國主要民族,蓋隨政治勢力而移殖於此,其地直屬大理,不當為三十七部地也。他如烏撒、烏蒙所轄部六,曰烏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閟畔部,又有芒市、阿晟二部,然其地大理國不能制。又,元江有十二步(按:即部也),曰羅槃、馬籠、步日、思麼、羅醜、羅陀、步騰、步竭、臺威、臺陽、設棲、你陀,然其地多在紅河以西。又,羅之斯多稱部名,如落蘭部、沙麻部、阿都部、科部、屈部、赬綖部、巴翠部(又領小部三)、絳部,然為建昌、會川二府之地。凡此雖名為部,不應在三十七部之地也。

師範《滇系·典故系五》、胡蔚本《南詔野史》捲上、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六十並載三十七部名號,不言所本,以註釋地名觀之,如稱開化府、元江州、羅平州,清代始有,當為清作。其列舉名號較今所考者,無嵩盟、普摩、寧部三部,有屈中、彌沙、邑市、吉輸、褒惡、白鹿、謀統、華竹、掌鳩、碌券十部,然此十部猶有疑義,略述如次:

李元陽《雲南通志》曰:“元至元中,以維摩部為千戶總把,領維摩屈中一千戶。”則屈中屬維摩部,非別為一部,既列維摩為部,不應再列屈中也。李《志》又曰:“彌勒千戶總把,領吉輸、褒惡、步籠、阿欲四千戶。”則此四千戶本為彌勒所屬,非各獨立為部,且列吉輸、褒惡為部,而不列步籠、阿欲為部,已不一致也。《元志》路南州邑市縣曰:“即邑市、彌歪二城立邑市縣,彌沙等五城立彌沙縣。”則元代以七城故地設二縣,邑市、彌沙蓋其較大者,然無立部之說。《方輿紀要》曰:“邑市、彌沙等城,落蒙子孫分據之。”其地與落蒙部接,當屬落蒙也。又《元志》祿勸州曰:“甸名洪農碌券,雜蠻居之,無郡所。”可見元以前非一部也。又《元志》石舊縣曰:“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曲敝。”未言立部。景泰《雲南志》卷二祿勸州法塊山曰“羅婺部曾於此設寨”,是知其地本屬羅婺部也。景泰《雲南志》卷二元謀縣曰:“蠻名花竹,漢語石峽,又曰環州,蒙、段時為三泊郎。”按:花竹即華竹對音,環州既為三泊郎,當未立部也。又,白鹿部在威楚,謀統部在鶴慶,大理國並置府於其地,當非三十七部地。

如上所述,《滇系》及《野史》所釋十部,未可確信。若嵩盟、普摩、寧部之立部,既可考見於《元志》,且元初置萬戶、千戶,足見初為一部,《滇系》《野史》所無,蓋未嘗深考也。而三十七部名今所知者,僅三十,其餘未獲見於紀錄,姑缺俟考。景泰《雲南志》卷二《陸涼州·山川·部封山》曰:“夷語以縣為部,故名之。”蓋部即地方行政區之稱,三十七部猶言三十七縣,而三十七部當有三十七酋長,兼併分割,當不可免,則三十七部之數容當有增減。惟此區域為大理國羈縻之地,初蓋設三十七部,即以三十七部稱此區域,既用為專名,故設部有增減,未易其名稱也。

所釋三十七部之地理,即在爨部故地,惟其北部別為烏撒、烏蒙。又,大理國設鄯闡府與秀山郡耳,《元史·信苴日傳》稱三十七部諸爨,《南詔野史·段思平傳》稱黑爨、松爨三十七蠻部,程文海《平雲南碑》稱烏蠻部落三十七,後世多稱烏蠻或烏白蠻三十七部,故知三十七部即爨族,《石城會盟碑》曰“合集三十七部”,即在爨部地也。

龍雲,盧漢修;周鍾嶽等纂:《新纂雲南通志》卷三十四《地理考十四》,校勘記從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