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文‖張凡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歷來是許多文人武將崇拜的物件。他身懷安邦定國之才,心有忠貞不渝之志,從默默無聞的南陽諸葛廬中走出,幫助劉備從群雄割據的天下中,爭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最終實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然而他卻從來沒有居功自傲,完全做到了慎始慎終,從而成為了一個完美的形象。但是世人卻不知道,他的人生中其實充滿了無奈,他所有的心事,都隱藏在《三國演義》的一首詩中。這首詩可謂寫盡諸葛亮一生的無奈,令讀者無不心酸。

這首詩出自《三國演義》第38回,是後人根據劉備三顧茅廬時的情形,再結合諸葛亮之後的人生,所抒發的一番感慨之言。其中不僅包含了他一生的命運,更是非常形象地刻畫出了他最真實的心聲。同時也含括了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志向,以及他心中給自己設定的結局。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當時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孔明,兩人對坐促膝長談,縱論天下時局,細數各路英雄。最終在劉備的誠懇邀請之下,諸葛亮終於決定出山輔佐他匡扶漢室,成就一番宏圖霸業。但此時他們兩人心中所想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劉備腦海中的景象,是自己成功之後的無限風光與榮耀,手握天下大權,接受萬人朝拜。而諸葛亮所想的,則是如同漢朝初期的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在平定天下之後,繼續回到南陽歸隱。

而這首詩也正是抓住了,諸葛亮此時的心情,進行了一番頗具藝術色彩的描寫。同時也突出了古代謀臣們最大的心願,和他們人生中的萬般無奈。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而諸葛亮在當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事,是因為自古以來便有這樣一句古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這句話出自漢代司馬遷撰寫的《史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隨著局勢的變化,各種人物角色最終會迎來什麼樣的結局。此時的劉備雖然求賢若渴,對諸葛亮禮遇有加,但若是有朝一日,他真正成為了這片天下的主人,或許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會隨之變成另外一副模樣。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也正因如此,諸葛亮才希望能夠在功成之日,得已安然退隱,繼續躬耕南陽。“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可見他的出生之前依舊在警醒著自己,不要忘記前人古訓,當退則退,切勿貪戀榮華富貴。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一去之後,便踏入了一場漫長的紛爭,直到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大業依然沒有完成。“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劉備終其一生,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他在臨死之前將蜀國的江山,盡數託付給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正所謂“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自從那一日之後,他的生命就已經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註定要和蜀漢共存亡。直到那一年秋天,他揮師北上六出祁山,耗盡了最後一絲精力。心力交瘁的他,終於倒在了安扎在五丈原的軍營當中,從此世間再無臥龍。

或許他在臨終之前,依然還在懷念著最初的夢想——“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只是他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實現當初的諾言。他的一生,正如《三國演義》中這首詩所寫的那樣,充滿了深深的無奈,讓所有讀者無不心酸。

《三國演義》中這首詩,寫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讀者無不心酸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後人對於他的哀悼。可是人們卻忘了,他最終的夢想,是繼續回到那一座小小的草廬,再過幾年悠閒寧靜的日子。

可憐世間有多少人都是如此,踏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原本以為這條路的盡頭,可以回到最初的原點,但是卻未曾料到,這一條路根本沒有盡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