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她是朱棣唯一的庶女,嫁給沐英之子,去世時年僅23歲

明成祖朱棣有五個女兒,前四個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嫡女,只有第五女常寧公主是庶出。儘管是庶出,但由於是小女兒,朱棣對常寧公主仍然十分疼愛,還將其指婚給開國功臣沐英之子。

不過,常寧公主很早就去世了,年僅23歲。那麼,在她這短暫的一生中,都經歷了哪些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關於朱棣唯一庶女常寧公主的一生。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得知,常寧公主出生於洪武十九年,生母不詳。另外史料還記載其

“淑慧恭慎,動止有禮,通《孝經》、《女則》、《列女傳》。”

可見朱棣重視對小女兒的教育,同時教育也很成功。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這時候朱棣的小女兒尚且年幼,所以還沒有任何冊封。建文帝即位後,又決定削藩,且最終目標就是燕王朱棣,因此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去冊封朱棣的女兒。

她是朱棣唯一的庶女,嫁給沐英之子,去世時年僅23歲

直到靖難之役結束,朱棣登基之後,才正式冊封小女兒為常寧公主。與此同時,朱棣為常寧公主安排了婚事,駙馬是開國功臣沐英的小兒子沐昕。據《明太宗實錄》記載:

“永樂元年六月戊申,以沐昕為駙馬都尉,尚常寧公主。昕,黔寧昭靖王英之子也。”

沐英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出身貧苦,8歲的時候便被朱元璋收養為義子。12歲起,沐英就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立下赫赫戰功,深受器重。朱元璋稱帝后,論功將其封為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洪武十四年,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出征雲南,平定之後,朱元璋命他留守雲南。第二年,馬皇后去世,沐英得知後因傷心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沐英再次遭受打擊,也病倒了。兩個月後,沐英去世,追封為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

沐昕是沐英的小兒子,所以他沒有承襲父親爵位,不過憑藉父親的關係,朱棣對他還是很器重的,不然也不會將女兒許配給他。當然,朱棣安排這場婚事,也是希望加強明朝皇室與雲南沐氏的關係。

她是朱棣唯一的庶女,嫁給沐英之子,去世時年僅23歲

史料記載,常寧公主婚後

“逾執恭儉,惇婦道。”

她和駙馬沐昕的感情應該還是不錯的,關於二人的子嗣史料並沒有記載,可不代表二人無後,這點後面會再給大家解釋。

後世一直有說法稱,沐昕與常寧公主成婚不久,便暴露本性,常常家暴公主,但筆者認為不太可信。一來,這件事在明朝官方史料中並無記載,要是沐昕真的敢打常寧公主,朱棣沒理由在常寧公主去世後,還如此重用沐昕。

二來,根據史料記載,沐昕在永樂朝的時候,還很謹慎本分。直到朱棣駕崩後,他仗著自己的身份,以及多年來立下的功勞,才開始變得有些肆無忌憚。所以說,朱棣在世的時候,沐昕應該是沒膽量敢打公主的。

況且《沐駙馬像贊》還讚譽沐昕為:

“侯門華胄,皇家懿戚。秉德廉虛,小心翼翼。資兼文武,志樂書詩。煌煌勳業,光照鼎彝。有峨其冠,有偉其服。允矣君子,其溫如玉”。

她是朱棣唯一的庶女,嫁給沐英之子,去世時年僅23歲

永樂六年,常寧公主去世,年僅23歲。或許正是因為公主早逝,才會引發後世如此猜想。但現實是常寧公主去世後,朱棣仍重用沐昕,比如永樂十年,朱棣就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建武當山宮觀。

營建武當山宮觀是當時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具有政治和宗教雙重意義,因此朱棣必須找他最信任的人去辦。隆平侯張信是靖難功臣,駙馬都尉沐昕又是朱棣的女婿,二人都信得過。由此可見,沐昕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於是,沐昕便成為整個工程的總提調官,在武當山南巖宮皇經堂前,還有沐昕親筆所題的“南喦”二字。當這一任務完成後,朱棣接著命二人建立紫雲亭。永樂十八年,朱棣親祭南京太廟,命沐昕行禮,足以證明當時沐昕在朝中的地位。

她是朱棣唯一的庶女,嫁給沐英之子,去世時年僅23歲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明仁宗仍然重用沐昕,命他掌管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務,同時任命沐昕坐府典兵。這個時候,沐昕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像永樂朝時那般謹慎,開始放飛自我。

於是,左都御史劉觀等人就上奏彈劾沐昕,稱其:

“擅拓官街,毀軍士營房,撒都府倉廩以營其私第,磚瓦材木竊取於公家,工匠人力橫索于軍伍,又佔據官地,役民耕種,貪婪無厭,法不可容。”

然而,明仁宗還是沒有懲罰沐昕,只是將大臣彈劾他的奏摺給他看,希望沐昕能夠收斂一點。之後,明仁宗照樣重用沐昕,但偶爾也小懲大誡,讓其不再那麼猖狂。

就這樣,沐昕又順利度過洪熙、宣德、正統幾朝,直到景泰三年因病辭官,第二年去世。在此期間,沐昕還犯了很多次錯,但都被皇帝原諒了。

她是朱棣唯一的庶女,嫁給沐英之子,去世時年僅23歲

前面提到,史料中並未記載,關於沐昕與常寧公主子嗣的事,但並不代表二人無後。這是因為在《明孝宗實錄》有這樣的記載:

“弘治六年二月庚子,命故駙馬都尉沐昕之孫琚為南京國子監生,琚祖母,太宗皇帝女常寧公主也。”

從這裡可以得知,沐昕與常寧公主至少有一個兒子,因此才會有一個叫沐琚的孫子。不過,也只有這麼一點點記載了。

(參考文獻《明實錄》《明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