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史上唯一身兼文、武兩科的牛人,曾屢立大功,卻死於意氣用事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就如明末為多,熊廷弼就是這眾多人物之一,他也是被冤殺的,並“傳首九邊”,有人說他只是將才而非帥才,也有人說他是有才無德,反正說什麼的都有,其實我覺得在此討論這個是沒什麼意義的,我只能說他是當時最有眼光的將領,遠比那誇口給我六萬雄兵便能打敗後金的王化貞來得實際,當然也比他的後繼者袁崇煥說五年復遼要現實得多。

史上唯一身兼文、武兩科的牛人,曾屢立大功,卻死於意氣用事

熊廷弼,字飛白,號芝岡,湖北武漢人,明萬曆年進士,因其才能被擢為監察御史,後受命巡按遼東。他身高七尺,有異於常人之膽,通曉用兵之謀,善於左右開弓射箭。然個性剛正,脾氣火爆,不甘為人之下,精於物情而疏於人情。

作為楚人,在朝中當屬楚黨,當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東林黨勢如水火,按說他本可不介入這激烈黨爭的,但他與東林黨人的關係不錯,特別是同東林黨魁楊漣交好,這些人曾在遼東軍事等問題上為熊廷弼說過好話,故而有人說他也是被閹黨所害,屬死於黨爭之悲劇。

史上唯一身兼文、武兩科的牛人,曾屢立大功,卻死於意氣用事

人一有功勞便會有人忌妒使壞,此時就有大臣彈劾熊廷弼“漫無定畫”,以尚方寶劍逞志作威,御史馮三元則說熊廷弼在八件事上沒有謀略,還有三件事欺瞞皇帝,若不罷免,遼地終究難保。

熊廷弼的人際關係是極差的,雖然有人將其看作東林一黨,但關鍵時刻也並沒幾人為他說話,加上他性格剛烈,一遇這樣的事便沉不住氣。於是他上書皇帝,繳還尚方劍,請求將自己罷免。朝議之後應允,決定以袁應泰代替熊廷弼。

史上唯一身兼文、武兩科的牛人,曾屢立大功,卻死於意氣用事

接下來的時局就更加糜爛了,不僅瀋陽、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自盡,而且遼河以東70多座城池盡為後金所據,遼西軍民也因驚恐奔逃,京城震驚。於是朝廷又重新起用熊廷弼。

後來的事就不用贅述了,隨著廣寧的失陷,各路明軍的潰敗,回到北京的熊廷弼和王化貞被雙雙問斬。

想想也有些奇怪,這兩人是相當地不對付,不僅所持的戰略方針大不一樣,而且在兩人的交往中可以說是水火不容,朝廷將這二人一併誅殺,說明的是對事不對人。因為皇帝一再強調,二人是“功罪同體”。

史上唯一身兼文、武兩科的牛人,曾屢立大功,卻死於意氣用事

但我總覺得這熊廷弼的戰守之策比那王化貞來說,還是要現實很多,因為他意識到,要制約後金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他才能提出詳細的軍事計劃,除了需要十八萬精兵外,還需要大量的後勤支援。這當然不如王化貞一個“六萬人即可掃平後金”的豪言壯語受用。

於是大家都打壓熊廷弼而喜歡王化貞了,但結果卻大失所望,而廣寧之戰熊廷弼的意氣用事,使皇上很是不爽,這時便對他失望到極點了,加上魏忠賢又欲從熊廷弼入手打擊東林黨,於是,很多對他不利的因素交集於此,熊廷弼便萬劫難逃了。

史上唯一身兼文、武兩科的牛人,曾屢立大功,卻死於意氣用事

畢竟這“盡撤關外”的命令是熊廷弼下的,於是大家便不是潰逃而是執行命令的撤退,那些心無鬥志的兵將是皆大歡喜,責任當然就要由他熊廷弼來背了。如果他堅守廣寧,誓死不退,城破巷戰或自盡殉國,如袁應泰那樣的話,那麼後世對他的評價會大不一樣。至於是否於國有益,於世有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