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就在秦惠文王稱王之後不久,五國聯軍大舉進攻秦國,西方的義渠又起兵偷襲秦軍,在東西夾攻之下,秦國的朝堂也因為破敵之策而吵得不可開交。一個是被秦惠文王拜為大夫的張儀,而另一個則是從沒有聽說過的武將名叫司馬錯,司馬錯何許人也?或許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但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司馬錯竟然能夠與秦始皇比肩。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他是大秦第一名將,文能比肩張儀、蘇秦,武能力敵白起、王翦,他就是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八世祖——秦國將領司馬錯。那麼,司馬將軍為何在《史記》中沒有一席之地?

此時司馬錯在秦國的朝堂上,絕對是一位不顯山不露水的天才,論地位,他沒有張儀的官職高,論名聲,張儀是名動天下的奇才,被秦惠文王聽之信之,而司馬錯僅僅是一個武官。

在大秦生死存亡之際,司馬錯能夠站出來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在爭論中,張儀認為秦兵應該攻打韓國,一舉將其拿下,這樣就可以佔領韓地,再與楚國、魏國結盟,從而進一步圖謀周氏,達成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向楚國,東入魏國,可成就一番王圖霸業。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但司馬錯卻主張攻打蜀國,司馬錯認為攻打蜀國,山東六國不會在乎蜀國的存亡,所以秦國攻打蜀國不會遭到六國的反對。

而且司馬錯還提出三個成大業者,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那便是擁有廣闊的領土、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更要有恩德讓天下信服。

現如今蜀國戰亂,出兵是為平叛,能夠為蜀地人民帶來恩惠,平亂之後也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同時也能為秦國增加土地。此外,佔領蜀地之後,進可順江而下,直逼楚國都城,退可憑藉巴蜀天險坐享其成。

而攻打韓國,必然遭受山東其他五國的忌恨,他們不允許秦國一家獨大,必然會出手阻攔,那麼攻打韓國的難度就大大增加,名利雙損,害人害己。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一番話讓秦國朝堂大為信服,張儀更是口服心服,改變了自己的策略。司馬錯不光能言善辯,他的軍事實力更是毋庸置疑。

於是,秦惠文王命令司馬錯與張儀,率軍征伐蜀國,雙方在葭萌交戰,蜀王兵敗,逃到武陽。這一年的十月,秦軍滅蜀,將蜀王貶為蜀侯,任命秦國大臣陳莊出任蜀國相國。

此後,秦國利用兩年的時間討伐蜀地的殘餘勢力,司馬錯則繼續東進,消滅江州地區的八國,並主持修建江州城池,使得秦國土地大大增加,肥沃的四川盆地為秦國帶來巨大的利益。

《史記·張儀列傳》甚至稱此時的秦國,是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這一切都是司馬錯的功勞。所以後世史學家認為,司馬錯是整個戰國時期唯二的戰略家,是能夠與秦始皇齊名的強大存在。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在戰國時代,唯一能夠得上這個標準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一掃六合的秦始皇,另一個則是滅巴蜀、取河東、定黔中,以一人之力使秦國領土翻倍的司馬錯。

只可惜,雖然司馬錯為大秦貢獻了百年大計,但自身也深陷巴蜀泥潭,從而失去了在中原戰場上大放異彩的機會,再加上司馬錯活躍的時代,前有張儀縱橫山東六國,後有白起一路百萬浮屠,他始終沒有撈到歷史主角的光環,甚至連出生死亡日期都沒有記載,所以也導致了他在後世經常被人忽視。

但是關於司馬錯的傳奇永遠不會消失,號稱物產豐富、國力強盛的東方六國,為何總是在秦國面前折羽而歸?司馬錯滅蜀,到底引發了怎樣的連鎖反應?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滅掉蜀國的司馬錯,至少在蜀地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地平叛。根據記載來看,秦武王元年,蜀相陳莊背叛秦國,司馬錯奉命討伐叛軍,誅殺陳莊,再次平定蜀地。

但在十年之後,蜀地郡守公子輝在蜀地作亂,反叛秦國,司馬錯再次奉命討伐,誅殺公子輝及郎中令等27人,蜀地之亂才被平定。

此時已經到了秦昭襄王時期,而司馬錯滅蜀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古蜀人一路南逃,竟然成了現在異國的祖先。在司馬錯佔領蜀地、平定蜀亂之後,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85年,最後一代蜀候被誅殺,自此蜀地不再置候,完全歸於秦國所委派的蜀守,及其下屬管理統治之下。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但蜀國的王室貴族卻並沒有滅絕,而是沿著秦人所開創的五尺道,一路南下到滇池地區,但遭到滇池地區滇國勢力的驅逐,不得不繼續沿著紅河南下,最終到了今越南河內地區的紅河平原,一舉消滅當地的土著小國,從而建立了甌雒國政權。

甌雒國政權一直持續到秦二世時期,才被秦國南征軍趙佗部所征服。

由此可見,當年司馬錯一舉平定蜀地,蜀國人南下,竟然遷徙到越南,成為越南人的祖先,讓後世稱奇。

滅蜀立下大功的司馬錯回到秦國,成為朝中要員,更是在秦昭襄王時期擔任國尉,並且配合白起攻打魏國,一舉奪取魏國大小城池61座,威震天下。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更是在秦昭襄王27年,司馬錯呼叫隴西軍隊從蜀地出發,進攻楚國,攻佔了黔中郡,楚國不得不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回顧整個伐楚事件前後,其起因正是因為山東五國合縱伐秦,而導致秦國另謀出路。

但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多次合縱攻秦,但卻為何一次也沒有成功過,均是鎩羽而歸?

戰國亂世,邦交頻繁,合縱連橫是存在時期最長的國策,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便是連橫成功的次數,遠遠大於合縱成功的次數。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山東六國合縱攻秦的次數不勝列舉,卻連秦國的筋骨都沒有傷到,甚至連越過函谷關的資格都沒有。按照理論來說,秦國作為西陲小國,素來被山東諸國看不起,卻為何每每進攻總是鎩羽而歸?其本質上是因為山東六國的用人和戰法。

首先,不論是哪次合縱攻秦,領兵將領無不是居高臨下,打出討伐蠻夷的口號,從來沒有任何將領將秦國真正放在心上,他們都是天真地認為大軍一到,秦國必然不戰而潰。

此外,六國軍隊相互提防,本就是臨時聯盟,兩面三刀,不講信用,且每次聯盟很有可能是兩國正在相互攻伐,一朝之間敵人變成朋友,本就存在著嚴重的隔閡,而且在合縱運動中,起主導作用的縱橫家們,他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事家,而是政客,奔走於諸國。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為名為利的政客,不會絕對忠誠於某一個國家,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只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因他們而帶來的合作,只會削弱山東六國的實力,而不能給國家的綜合實力帶來顯著的增強。這一類政客往往巧言令色,能言善辯,或許能在風雲變幻之際,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時間十分短暫,且皆沒有好下場,商鞅被車裂而死,張儀客死魏國,蘇秦遭受五牛分屍。

他們的缺陷有很多,過分誇大陰謀的作用,忽視自身國家的綜合實力,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六國合縱而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觀秦國,能臣良將輩出,且老秦人上下一心,與諸子百家的政客相比,司馬錯的戰略眼光顯得尤為重要,能得巴蜀之地,秦國便雄居列國之首,王圖霸業。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在昭襄王時代,白起能夠動不動揮師百萬攻城略地,少不了穩定後方所提供的糧草支援,這便是司馬錯攻打蜀地給秦國帶來的蝴蝶效應。只是這樣一位名將,卻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被後世所知,實屬可惜。

本是大秦第一名將的司馬錯,為何名氣不如白起、王翦?

司馬遷本是司馬錯的後世子孫,為何不在《史記》中為其大書特書?司馬錯伐蜀到底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對於後世來說,司馬錯攻打蜀國的戰爭,比不上白起的長平之戰,也比不上王翦的一人滅五國,但若比起對後世的戰略意義,他們兩個加起來,恐怕也沒有滅蜀利益重大。然而為何司馬錯的名聲還在後世不顯?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在同一時代,和司馬錯一樣有名的將領實在太多了,他與大秦第一智囊樗裡疾一個時代,與殺神白起一個時代,而對滅蜀這場戰爭的本身來說,本就是水到渠成,任何一位將領帶著秦軍都能滅蜀。

而白起的長平之戰不同,當時趙國的綜合實力不輸秦國,兩個勢均力敵的國家之間,在大爭之時的一場決戰性的較量,長平之戰,秦國若是輸了,秦始皇不可能一統六國。毫不誇張地說,長平之戰的完勝,奠定了秦一統中國的基調。

白起是那個把天平壓彎的軍事家,而王翦則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他是秦始皇的上將軍,一人滅五國,為大秦統一清掃道路。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此外,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史記》作者司馬遷,沒有給這位秦國第一將軍立傳著書。按理說,司馬遷作為司馬錯的八世孫,絕對會為自己的祖先立傳,長篇大論一番。但很可惜,在《史記》中,司馬錯只出現在別人的傳記中,是因為司馬錯不配入史書列傳嗎?絕對不是。

當年商鞅被車裂前,嬴駟問政商鞅:商君之後,秦國將相何在?商鞅便強烈推薦司馬錯,認為什麼是將略之才,不單單是能打仗,還要有頭腦,是做元帥的料。

足見商鞅對司馬錯的信任和看重。但也正是這樣的推薦,徹底斷絕了司馬錯的升遷道路。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秦國國君不是昏庸無能之輩,但絕不能容忍靠別人推薦上位的臣子能夠獨霸朝堂。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最終秦惠文王一朝,司馬錯只是一個國尉,沒有晉升為上將軍。秦武王享國日短,且又是一個不安分的主,自然沒有司馬錯施展拳腳的地方。到了昭襄王時期,本來司馬錯迎來了人生的曙光,但卻又遭遇了白起、魏冉,他作為秦國的老將軍,自然要給年輕後輩讓路。

如此一來,這個戰力、謀略和忠誠領先於時代的英雄將軍,竟然被淹沒在歷史大河,甚至在歷史上,連他去世的訊息都沒有記載,何其悲哉。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但縱然如此,司馬錯的事蹟不能被埋沒,他伐蜀的功績在秦一統六國的過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司馬錯是一個實幹家,他的想法很切合實際,也比較簡單,打仗需要的是土地,糧草,秦國缺乏的正是這些,所以要攻取巴蜀,開拓二倍秦地的土地。

事實證明,司馬錯的決定沒有任何錯誤,蜀地在李冰父子的治理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秦國最大的糧倉,自此之後,秦國打仗再也沒有後顧之憂,長平之戰前線所需的糧食,都是從巴蜀之地運來的。

山東六國多次合縱攻秦,起主導作用的縱橫家們,都是政客,巧言令色,能言善辯,但他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事家,他們過分誇大陰謀的作用,忽視自身國家的綜合實力,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

大秦名將司馬錯,本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史記》為何沒其一席之地

司馬錯能夠著眼整個戰局,擁有極強的宏觀意識和長遠的戰略目光,並能全面、詳細、正確地制定己方的戰略方針,他是一個實幹家,他的想法很切合實際,司馬錯為秦一統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