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從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僅僅72年間,中原割據政權以平均每14。4年就要更替一次的速度,前後更替了5個政權,其他各地共10個割據小國,同時互相兼併攻伐。

五代十國這段大分裂的歷史時期,其實是唐朝留下的後遺症,想理清這段歷史,得從唐朝說起。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安史之亂後,唐朝各大節度使開始出現不服從朝廷管理的情況,由於節度使掌握了地方的財政、用人等大權,所以屢次出現地方節度使反叛中央的情況。

到公元873年,皇位傳到年僅12歲的唐僖宗手裡時,唐帝國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此時面臨的局勢是,外部藩鎮割據,互相攻伐,內部宦官干政,朋黨吵架,整體腐敗盛行,百姓流離失所,水深火熱。

於是爆發了著名的黃巢起義,黃巢軍迅速攻城略地,攻克洛陽後,接著又攻進帝國首都長安。

唐僖宗效仿了當年安史之亂時的李隆基,逃到了蜀中避禍,同時召集各路人馬平叛。

在黃巢的軍中有個將來影響歷史的將領——朱溫,當時負責長安的東面防禦,駐守同州(今陝西渭南大荔縣)。

結果李唐四面八方的平叛軍隊將長安的黃巢與東面的朱溫分割包圍。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朱溫頂不住唐軍的進攻,多次向黃巢求援,但求援信被黃巢手下一個叫孟楷的官員截留,沒到黃巢手裡。

而此時的黃巢也面臨唐軍圍困,即便收到求援信也無法救援朱溫。

於是求援無果的朱溫決定投降唐軍,在兩軍對峙之時,朱溫成了可以左右全域性的第三方力量。

於是唐僖宗封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平叛軍副指揮官。

黃巢在唐軍圍攻下,不得不撤離長安,向東轉移,在睢陽碰壁之後,轉而攻擊朱溫的老巢汴州(河南開封)。

朱溫當場大驚,立馬向手握沙陀鐵騎的李克用求援。

李克用原本姓朱,由於其父立有軍功,被唐朝賜姓李,此人手下的沙陀兵原是突厥後裔,戰力驚人。

收到求援信後,李克用當即率領鐵騎救援,最後趁黃巢軍渡黃河半渡時發動進攻,殲滅黃巢主力。

但隨後發生了一件事,影響了五代十國數十年曆史!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朱溫在老巢汴州宴請李克用,由於朱溫曾是起義軍,反覆無常,李克用酒後將其嘲諷了一番,導致朱溫大怒。

於當晚派兵包圍李克用住所,意圖將其燒死,結果下了一場雨澆滅了大火,李克用突圍逃脫,雙方就此結下仇恨。

黃巢起義平定後,由於宦官劉季述意圖廢了唐昭宗,改立年幼的太子為帝。

與朱溫關係密切的宰相催胤在朱溫的武力支援下,意圖幹掉宦官集團。

但事情洩露,宦官們帶著唐昭宗逃到了與宦官關係密切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那裡。

催胤於是矯詔令朱溫帶兵進京勤王,結果朱溫兵臨城下,李茂貞被迫交出唐昭宗。

此情此景,像極了當年漢朝末年,何進請董卓進京那一幕!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朱溫救出唐昭宗後,被封梁王,順便幹掉了絕大多數宦官,只保留一些老弱病殘伺候皇帝起居。

903年,朱溫因救駕有功被任命為全國兵馬副元帥,權勢達到巔峰。

權力到手的朱溫,將其勢力滲透到朝廷各個部門,大權獨攬,順便殺了唐昭宗,改立其子為帝,是為唐哀帝。

907年朱溫篡唐,殺掉眾多文武大臣以及李唐宗室後,改國號為梁,唐朝滅亡,中國古代進入五代十國曆史時期。

這是五代十國的開端,北方主要以佔據中原的朱溫後梁為五代的第一代,其他地區節度使和地方分封王紛紛自立。

朱溫建立後梁之後,其他地方的割據勢力中,有些宣告承認後梁併名義上歸附,實質上保持獨立,有些乾脆不承認後梁,宣告自立。

這些割據政權就是“十國”最開始的狀態,分別是:

第一國,被李唐封為蜀王的王建,不承認後梁政權,遂稱帝自立,國號為蜀,也叫前蜀。

第二國,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死後,其子楊渥繼任,但大臣徐溫在朱溫滅唐這一年殺掉楊渥,改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由徐溫把持朝政。

楊隆演由徐溫操控,名義上自稱吳王,未稱帝,國號楊吳或南吳。

南吳當時的版圖大致相當於今江西全境、湖北東部、安徽江蘇兩省淮河以南地區以及淮北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是當時南方最強盛的割據政權。

第三國,鎮東軍節度使錢鏐佔據浙江全境以及江蘇、福建一部分,向後梁朱溫稱臣,被封為吳越王,但保持獨立,稱吳越。

第四國,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向朱溫稱臣,被封為楚王,轄湖南全境,廣西、貴州一部分,稱南楚或馬楚。

第五國,佔據福建的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於909年臣服後梁,被朱溫封為閩王,但保持獨立,稱閩國。

第六國,清海節度使劉隱臣服朱溫,接受朱溫封的官職,朱溫在912年死,劉隱於917年稱帝,國號南漢,主要佔據兩廣及海南。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朱溫建立後梁時,北方還有李克用割據山西一帶,劉仁恭割據於幽州一帶。

李克用和朱溫是死對頭,但朱溫當時比較強大,一時半會也打不過他,李克用也在朱溫滅唐後的第二年病逝。

臨終之前,曾拿出三支箭跟兒子李存勖說,這三支箭代表三個遺願,希望李存勖能將其完成。

第一支箭要他攻滅北邊的劉仁恭,只有打下劉仁恭後,才能有機會和實力攻取黃河以南。

第二支箭要他去把契丹耶律阿保機毒打一頓,當年他與契丹結盟,沒想到契丹人兩面三刀,又跟敵人來往,所以必須打一頓。

第三支箭要他攻滅朱溫,李克用和朱溫之間是死對頭,朱溫是必須要被滅的。

李存勖拿著這三支箭供奉在宗廟,時刻不忘,不久之後他就在潞州大敗朱溫的軍隊。

911年,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稱帝(劉仁恭本人被兒子囚禁),國號燕。

李存勖率軍討伐,劉守光向朱溫求援,朱溫統率大軍北上支援,結果被打得大敗而回,李存勖則攻取了劉守光佔據的幽、燕之地,俘虜劉守光父子。

朱溫回到汴州後,一病不起,打算將帝位傳給乾兒子朱友文,親兒子朱友珪提前得到訊息後,當然不幹了。

於是帶兵發動政變,親手結果了朱溫,幹掉了朱友文,登上帝位。

但他是靠殺兄弒父得來的帝位,引發輿論危機,於是朱溫的第四子朱友貞又殺入皇宮把朱友珪幹掉了,由他繼位。

小朱同學坐上帝位僅僅8個月後,李存勖就帶著大軍打來了,於923年攻滅後梁。

同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國號為唐,史稱後唐,這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二代。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大勝之後的李存勖先後擊敗契丹,攻滅前蜀,此時後唐據有蜀中、關中、中原、燕雲之地,版圖囊括半個中國。

但李存勖在接連取得成功後,變得腐化墮落,寵信戲子,對國事不管不顧,以至於民不聊生,連軍中也受到嚴重影響。

最後引發魏州兵變,他先是派李嗣源去平亂,結果帶出去平亂計程車兵離心離德,臨陣反水,把李嗣源一起拉下水跟他們反了。

沒辦法,李存勖只能自己親自帶兵平亂,由於之前對國事不管不顧,任由戲子肆意妄為,士兵們不願效忠李存勖,紛紛逃跑。

李存勖在平亂之戰中,被箭射成重傷,不治身亡,李嗣源隨即登基為帝。

值得注意的是,李嗣源登基後,曾焚香禱告,說自己就是一個老實人,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請求上天降下一個雄才偉略的人來收拾這亂世吧。

結果第二年(927年),趙匡胤就出生了……

李嗣源在位期間,奉行罷兵休戰,專注治理內政,發展經濟的政策。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也正是在這期間,從後唐的版圖中分裂出來兩個割據政權,而李嗣源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一個原本被任命為西川節度副使的孟知祥,此人早有割據之心,一直暗中準備,後來李嗣源任命他為西川節度使。

933年,封孟知祥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稱帝,國號為蜀,史稱後蜀,是為第七國。

另一個是朱溫時代後梁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早在後梁時代就有割據之心。

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封其為南平王,不久之後,他的兒子高從誨繼任,雖然對中原政權稱臣,但已獨立自主,不受約束,史稱南平政權,為第八國。

李嗣源登基時,已經是59歲的老頭了,七年後,李嗣源病重不起。

他最滿意的一個兒子李從榮聽說老爹病重了,立馬帶兵搶班奪權,結果李嗣源又一口氣緩過來了。

一氣之下,李嗣源把搞兵變的李從榮殺了,六天後,李嗣源也歸天。

933年,李嗣源第三子李從厚登基,但當時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威望高,且傭兵一方。

李從厚產生嚴重的忌憚之心,於是想架空李從珂的兵權,讓他離開老巢去別的地兒做節度使。

到了新的地方,兵將都不熟,沒人聽他的話,李從珂也就等於廢了,所以他自然是不幹的。

於是,李從珂乾脆起兵謀反,把李從厚從皇位上趕下來,自己做皇帝。

登上帝位的李從珂也跟李從厚一樣,對擁有重兵的大將十分忌憚,當時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是河東節度使,傭兵一方。

李從珂也十分忌憚,但他似乎沒吸取教訓,又玩起了和李從厚一樣的套路,想把石敬瑭調任天平節度使。

石敬瑭也不幹,河東是他老巢,兵將都是自己人,掉任天平節度使後,必然失去兵權,於是起兵反叛。

石敬瑭由於實力不夠,就認了契丹人做乾爹,順便把燕雲十六州當做見面禮送給了契丹人,以此換取契丹出兵。

936年,耶律德光親率五萬契丹鐵騎南下,和石敬瑭一路,一口氣攻滅了後唐。

石敬瑭由此篡奪後唐江山,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後晉,這是五代十國的第三代。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942年,石敬瑭一命嗚呼,其子石重貴登基,但石重貴對和契丹之間的關係感到不滿。

於是向契丹發出照會,說“稱孫不稱臣”,稱孫就是個名聲問題,稱臣的話,每年要孝敬契丹很多錢的。

耶律德光聽說後,當場大怒,隨即率大軍南下,直接攻滅了後晉政權。

但耶律德光卻賴在中原不肯走了,順便在中原稱帝,改國號為遼,是為遼太宗。

但契丹騎兵在中原燒殺搶掠遭到了各地百姓群起而攻,一時間陷入民眾的汪洋大海。

此時後晉割據山西的河西節度使劉知遠順便帶兵南下,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原後晉的地盤。

947年,與耶律德光稱帝的同一年,劉知遠也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漢,並打出抗擊契丹侵略的旗號,得到各地響應。

不久之後,耶律德光只能倉皇撤出中原,返回老家。

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政權,也就是五代十國的第四代。

就在北方陷入大亂期間,南方局勢也發生了變化。

935年,徐溫的兒子徐知誥篡奪南吳江山,自立為齊國,939年改稱“唐”,史稱南唐,這是五代十國的第九國。

就在耶律德光北還的第二年,也就是948年,23歲的趙匡胤四處遊蕩無果後,找到了郭威!

這將是改變歷史的一刻。

這一年,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去世,其子劉承佑登基,遺命郭威以及其他幾人作為輔政大臣。

新帝登基後,後漢三鎮節度使發動叛亂,郭威奉命平叛,就在平叛的路上,趙匡胤找到了郭威,成功透過面試,成為郭威的親兵。

平叛成功後,新帝劉承佑對輔政大臣產生猜忌,先下令殺了幾個重臣,接著密令禁軍將領王殷和郭崇誅殺郭威。

結果這倆人懾於郭威在軍中的影響力,不僅沒敢殺,還主動把訊息透露給了郭威。

郭威不愧是大佬,他立馬偽造了一份詔書,然後召集眾將開會,當場拿出詔書,說皇帝要我把賬下的大將都殺了。

在座各位都難逃一死,但我不忍心這麼幹,所以召集大家商議。

於是,在群情激奮下,眾將一致請求郭威帶領他們殺回京城,找皇帝算賬。

就這樣,郭威帶著大軍把劉承佑幹下崗,但接下來的做法令眾人不解!

大家都以為他會自己稱帝,可沒想到郭威卻要立劉知遠的養子,也是當時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贇為帝。

他這麼做,其實是為了讓士兵們主動傭立他為帝,畢竟自立的缺乏群眾基礎,如果士兵和眾將主動傭立,那就是實至名歸。

於是,在假意傭立劉贇,然後自己再以帶兵北上抵禦契丹的名義往北方開拔。

眾將領和士兵一聽都急眼了,大家辛辛苦苦幹掉了劉承佑,你再立一個姓劉的,將來不得把大家都給幹掉啊。

於是行軍到澶州時,軍中譁變,大家拿著一面黃色軍旗爭相湧入郭威帳中,給他披上,是為黃袍加身。

在眾多將領和士兵的極力請求下,郭威遂自立為帝,史稱後周,為五代十國中的第五代。

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趙匡胤的腦子裡,若干年後,他將複製這一幕。

隨後郭威率兵返回京城,順便把新傭立的劉贇也幹掉了。

遠在山西的劉崇一聽,當場大怒,你想自立也就算了,還搭上我兒子的性命,此仇不共戴天!

於是,劉崇也直接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史稱北漢,這便是第十國。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郭威在位期間,先是擊敗了遼國與北漢聯軍圍攻晉州的戰役,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生產的政策。

使得後周國力開始出現強盛的跡象,由於當初後漢小皇帝劉承佑將郭威一家全部都殺了,因此郭威沒有子嗣,只能傳位給內侄柴榮。

954年,郭威病逝,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

柴榮在位期間,除了進行一系列軍事、政治改革,勵精圖治以外,還發動了數場統一戰爭。

當時有個叫王樸的人寫了一個“平邊策”,提出平定天下的建議。

大概意思是,先易後難,先挑弱小的攻滅,然後是先南後北,先攻取南唐等南方富庶地區,調其財富人口,擴充精兵,再揮師北進,收復燕雲十六州。

柴榮最終採納了這個建議,在趙匡胤的幫助下,打殘了北漢,攻滅後蜀,打得南唐元氣大傷。

搞定了這些政權後,柴榮再次揮師北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但中途病亡。

之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趙匡胤沿著柴榮時期的既定戰略,攻滅南唐、南漢等南方政權。

但還沒等到天下一統就去世了,後續其弟宋太宗趙光義於979年攻滅北漢,完成統一。

唐朝滅亡後的大分裂時代,混亂的五代十國究竟怎麼回事?一文就能瞭然於胸!

但在隨後過於急切地北伐契丹,而且他本人軍事能力太弱雞,被契丹打敗,此後終宋300年,終究無法收復燕雲之地。

一直到後來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北伐,才一舉奪回丟失400年的燕雲十六州。

總結:

總的來說,整個五代十國史中,佔據中原的政權最為強盛,南方則以南唐最強,但前期幾乎不介入中原紛爭。

而北方中原的五代政權中,除了趙匡胤以外,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有兩人,一個是李存勖,另一個是柴榮。

李存勖在統一北方,攻滅前蜀後,就開始忙著享受,寵信戲子,按照常理,應該是“學而優則仕”,但在李存勖那裡,是“戲而優則仕”。

在他的一番瞎折騰下,終於把一手好牌成了爛牌,後唐也因此產生動盪,並從版圖分裂出兩個割據政權。

柴榮如果活得久一點,很可能直接收復燕雲十六州了,可惜的是,剛打下三州,他就病逝了,最後趙匡胤撿了現成的。

最尷尬的是,趙匡胤的軍事能力很好,卻又離奇死亡,他弟弟趙光義這個人,軍事能力比起他差太遠了。

宋朝初年北伐契丹,正是因為趙光義瞎指揮和不合時宜地發動戰爭,才導致的重大失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