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今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英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施加了號稱史上最嚴重的制裁。但是有一個重要的西方大國,對俄羅斯的態度一直留有餘地,這個國家便是法蘭西。而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俄法關係,會發現它倆在大部分時間的關係都比較好,相互衝突的時間僅佔少數。

歷史上歐洲強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和利益,直接互相拆臺甚至大打出手是基本操作。為什麼法俄同為歐洲大國,卻能達成這樣相對和諧的狀態呢?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歐洲地圖

雙方邊界距離遠,且戰略上的衝突較少

我們翻開歐洲地圖可以看到,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最西端,而俄國處在最東端,兩國之間從陸地上要穿過德國、波蘭和白俄羅斯才能交流,從海上要穿越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航路或地中海—黑海航路才能溝通,在飛機和高鐵還沒發明出來的時代,這樣的距離實在不能算作近。

兩國在歷史上都有著對外擴張的傳統。自從9世紀法蘭克王國崩裂成三塊後,法蘭西在西部高盧地區產生民族國家,隨後的幾百年努力向多瑙河方向擴張,將英格蘭的勢力從歐洲大陸趕出去。到了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現代版圖基本成型,在陸地上不斷侵蝕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的地盤,一度拿下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向南經略義大利和西班牙,在海上殖民北美和北非、西非,甚至越過印度洋殖民東南亞,侵入中國南部。這是幾百年來法國的戰略方向。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莫斯科大公國的場景畫

自從莫斯科大公國從金帳汗國之中獨立後,這些斯拉夫人開始了非常迅猛的擴張。他們向西同波蘭、瑞典等國爭雄,向東不斷殖民到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向南則遵循沙皇彼得一世的戰略,從奧斯曼土耳其、波斯、中亞和中國四個方向挺近,極大地擴充了俄羅斯的南部版圖。但是俄國在海上的實力大部分時候都不怎麼強,敗仗吃的太多,海外殖民地非常少。

兩國之間戰略擴張自然也是有交匯點的,比如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普魯士、波蘭方向的碰撞,19世紀中後期在土耳其、巴爾幹問題上的矛盾,導致了雙方的衝突甚至戰爭。但是很多時期的歐洲大戰,如七年戰爭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俄都是盟友關係。即便是在兩國大打出手的拿破崙戰爭時期,兩國元首也曾“親密無間”,一度達成劃分歐洲勢力範圍的《提爾西特和約》。只是後來拿破崙上頭直接進攻俄國本土,才導致兩國進入全面大戰的狀態。而且這種戰爭屬於爭霸戰爭性質,在距離遙遠、民族主義強勁的條件下,雙方都無意願和能力去全面侵佔對方的土地,拿破崙拿下莫斯科後無法立足,俄軍與反法聯軍進入法國後又全部撤退就是明證。

由此可見,兩國除非把其他歐洲國家的土地都拿了下來,不然兩國間發生衝突或戰爭都是長途跋涉的遠征,對雙方的國力和人力都是一種莫大的消耗,保持總體和諧的關係才是符合兩國利益的舉措。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路易十四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法語和法國文化曾長期為俄國上層所推崇和效仿

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西歐地區就成了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其中尤以法國為甚。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是法國曆史上國力唯一達到過世界第一的時候(拿破崙時期的法國要次於英國),其文化成就也達到了法國曆史上的巔峰。在這時期,法國文學、美學、服飾、奢侈品等方面都達到了繁榮的程度。法語也取代拉丁語,成為歐洲上流階層最喜歡說的語言。

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後,深感俄羅斯全方位落後於西方國家,於是派出多批使團前往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學習先進技術。他自己還“微服私訪”,化妝成普通的下士軍官,去荷蘭、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考察學習,總結出了一套全面西化的改革方案。

對於法國語言和文化,彼得一世相當推崇。他以強制手段推行以法國文化為代表的歐式服飾和生活方式,命令強制國民改換裝束,剃掉鬍鬚,經常在宮廷舉辦大型舞會和各種娛樂活動,允許貴族家庭按規定的程式組織娛樂晚會。他學習法國貴族的做法,要求婦女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並親自制定了一套仿效西方宮廷禮儀、待人接物方式的行為規則。他帶頭說法語、德語和拉丁語,並要求貴族和官僚們也學習這些外語,初步打下了俄國貴族和上流階層說外語的基礎。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後世尊稱其為葉卡捷琳娜大帝

到了另一位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俄國學習西方文化達到了新高度。她是從德意志地區來的女沙皇,因此在普及西方文化和語言方面更加積極。在啟蒙思想風行歐洲時,她推行“開明專制”,不斷壯大貴族階層,並引導他們建立更多更大的莊園、城堡,其奢華的環境和生活方式讓見慣了華麗宮廷和奢侈品的法國人也為之驚歎。許多俄羅斯文學家、藝術家都從小接受法語和法國文化的教育,創作的作品也不乏法語內容。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統治下,法語正式成為俄國上流階層的通用語言,與母語俄語形成了俄法雙語並用的局面,俄語的發展變化也借鑑了許多法語的詞句。貴族們以說法語為榮,反而俄語成為了下里巴人的存在。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1812年 俄法戰爭程序圖

到了1812年俄法戰爭之後,俄國出於抵抗拿破崙入侵的民族主義和抵制大革命思潮的目的,開始有意減少法語和法國文化對俄國的影響,更加註重俄羅斯本土文化的發展。但是法語和法國文化在俄羅斯國內依舊有著重要地位,如19世紀的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就毫不掩飾自己對於法語的推崇和喜愛,多次在其文學作品中使用法語表述。法國的珠寶、香水等奢侈品,宮廷和教堂建築,高跟和絲襪等時尚服飾,如今仍在俄羅斯境內廣泛流行著。

即便是在俄羅斯最強大的蘇聯時期,俄羅斯人對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熱情也沒有改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非常想融入西方體系,青年群體中崇尚西方的思想盛行,這其實也是當年沙俄推崇法國文化的一種現代延續。俄羅斯人對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又不是特別自信,西方文化在他們心中一直是巔峰的存在。因此,俄國語言和文化長期受法國影響,俄羅斯人特別是上流階層對法國一直保留著一定的好感。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蘇聯解體後

英德美等國是俄法關係良好的重要因素

除了地緣和文化方面外,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德國、美國這三國的存在,是影響俄法關係的相當重要的因素,很好地證明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外交原理。

英國素來有歐洲“攪屎棍”之稱。作為脫離歐洲大陸的島國,它害怕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一的主導性的力量來對自己不利,因此數百年來都堅持“抑強扶弱”的離岸平衡戰略,以強大的海軍阻止歐洲國家軍隊登陸英倫三島,而利用經濟和軍事手段挑起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從中漁利。

自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法國作為歐陸一霸,長期是英國玩離岸平衡坑害的首要目標,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它都直接參與反法,甚至擔任反法聯盟的領袖。在兩次世界大戰及其他的一些事件中,英國也是多次背刺、暗算盟友,竭力削弱法國在歐陸的實力和影響力。而法國很清楚英國的目的,在多次戰爭中想要登陸不列顛島攻佔英國,結果都因其強大的海軍所阻而作罷。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七年戰爭”時的歐洲地圖

俄國崛起後,英國也將它作為了離岸平衡的目標。英國在拿戰時期刻意挑起法俄之間的戰爭,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拉法國一起爆錘俄國,在伊朗和中亞地區和俄國爭奪勢力範圍,在二戰中積極挑動德國進攻蘇聯。在1807年的法俄談判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拿破崙說:“我討厭英國號令天下的架勢。如果有誰能號令天下,那就是法國。”這話雖然有給拿破崙戴高帽子的意思,但是也說出了一個事實:俄羅斯對英國離岸平衡的做法也很反感。在克里米亞戰爭勝利,英國想要乘勝追擊,進一步重創俄國的時候,法皇拿破崙三世卻與新即位的沙皇亞歷山二世和談,這就是兩國對於阻止英國戰略目標達成的一種默契。

德國作為法俄地理位置之間的強國,它的崛起對於西邊的法國和東面的俄國都是一種挑戰。17-18世紀的神羅哈布斯堡王朝就曾讓兩邊倍感威脅,法俄還曾一起進攻普魯士。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崛起,法俄都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巨大威脅,於是組成了同盟,後來一起打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德國先滅亡法國,再進攻蘇聯,也讓這兩國又站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陣線上。可以說只要德國強大且具有咄咄逼人的侵略性,法德聯合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普法戰爭

如果把英國離岸平衡歐洲大陸的歐洲地區作為一個小圈子,那麼美國就是在世界的大圈子對歐洲這個小圈子搞離岸平衡。在“一戰”中,美國同時給同盟國和協約國賣物資,等兩邊的血快放幹了才下場,賺得盆滿缽滿。在凡爾賽和約上,美國和英國一起阻止法國肢解德國的做法,反而扶持魏瑪共和國,養出了一個心腹大患希特勒。“二戰”中美國故技重施,又是兩邊賣武器,讓歐洲參戰的各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而自己成為最大贏家。

“二戰”結束後,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組織控制歐洲,將歐洲國家綁在對抗蘇聯的戰車上。而法國總統戴高樂十分清楚美國的德行,採取強硬手段驅趕法國境內的美軍,退出北約組織,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擺脫意識形態的偏見,主動和蘇聯交好,達成了兩國“特殊夥伴關係”。在這樣的狀態下,法國可以藉助蘇聯的力量反對來自美國的控制,而蘇聯可以藉助法國的力量來制衡美國,這對法蘇來說是雙贏的關係。蘇聯解體後,法國在重新加入北約的情況下,和俄羅斯依舊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係,在能源等方面兩國也有著較為深入的合作,法國還一度要出售軍艦給俄國。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上圖_ 北約和華約 1982年

在這次俄烏戰爭期間,法國試圖調停的行為,被不少人笑話為“法國人又舉白旗了”。他們不明白的是,俄法兩國的外交都注重現實主義,兩國的地緣和歷史交往的經驗,證明了兩國保持良好關係才是主流,它們之間實在沒有必要把關係搞壞。在兩國同為聯合國“五常”和核大國的情況下,發生衝突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作者:鐵騎如風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英】F。L。卡斯滕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2]【法】喬治 杜比 《法國史》

[3]【俄】瓦 奧 克柳切夫斯基 《俄國史》

[4]王森 《18-19世紀法蘭西文化對俄羅斯語言文化發展的影響》

[5]張紅 《馬克龍政府對俄政策調整與法俄關係》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