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自明代開始,海防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渤海灣是京畿重地,當年的白河口,也就是今天的大沽海口。從這裡沿著海河溯流而上,由三岔河口經北運河可以直達北京。即便是到天津城下船,也可以避開海下地區的沼澤泥窪,陸路行進的距離能夠大幅減少。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大沽地區防務地圖

大沽口設防的歷史始於明嘉靖年間,當時倭寇作亂,戚繼光高瞻遠矚的預料到大沽口海防的重要性,所以親自督建了一座營壘。但彼時倭寇還沒有開進海河進犯京畿的實力。這座營壘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大沽口炮臺文保碑(2018。11)

至清嘉慶年間,始建大沽口炮臺,南北兩岸各設一座。清代後期,列強崛起。自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大沽口炮臺先後經歷了四次戰役,其中三場慘敗,幾經毀建,至今仍然保留遺蹟,併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西方人手繪大沽口防務圖

危機

清道光年間,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英國軍艦沿海岸線北上,到達天津大沽口附近。此時炮臺年久失修,“炮位陳舊,兵力不足”,不堪作戰。好在這是一次試探性的挑釁,英當局還不敢輕易挑起大規模戰爭。在清廷派欽差親赴大沽口和談後,危機解除。

這次危機讓清廷認識到了大沽口海防的重要性,自1841年開始,撥給轉款,對大沽口炮臺進行修復。十餘年間,在南北兩岸相繼增建了5座新式炮臺,另建小炮臺25座,增置火炮達到64門。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現在的大沽口(2022。7)

第一次戰役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再次北上,軍艦直抵大沽口。這一時期,英法等西方列強的軍事裝備,要遠遠優於清軍。在激戰兩個小時後,英法聯軍僅用幾十人的傷亡就靠近了炮臺,坐鎮指揮的直隸總督譚延襄臨陣逃脫,致使大沽口迅速失守。這場戰鬥中,清朝守軍約九千人,卻不敗而逃。致使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威脅北京。

這次戰敗之後,咸豐皇帝痛定思痛,委派身經百戰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掌管大沽海防。森格林沁重新對大沽炮臺進行加固修繕,將炮臺增建到6座,部署大口徑火炮64門,中小口徑火炮400多門。另外在海口設定障礙,訓練士兵。“威、鎮、海、門、高”五座高炮臺均成型於這一時期。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北岸炮臺即石頭縫炮臺遺址(2022。7)

第二次戰役

1859年,英法聯軍到北京換約,準備將船艦直接開到北京,遭到大沽口守軍抵抗,因此又爆發了戰爭。這次戰役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利用海口障礙和海水漲潮機會,誘敵深入,使得聯軍軍艦在河灘擱淺,大沽口守軍隨即用火炮向敵艦猛轟。此役,英法聯軍損失軍艦6艘,傷亡近600人。清軍僅戰死32人。

這次戰役是大沽口四次保衛戰中,唯一一次勝績。更是鴉片戰爭打響以來,清軍的唯一一次勝利。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威”字炮臺遺址(2022。7)

第三次戰役

轉年(1860),英法聯軍再次集結大沽口,進行復仇。英法兩國共派遣了1。8萬人,200艘軍艦和運輸船,聲勢浩大。由於森格林沁錯判形式,放棄北塘防務,英法聯軍輕鬆攻佔北塘炮臺,再迂迴到 守軍後方,轟擊石頭縫炮臺。在水陸兩面夾擊之下,大沽炮臺淪陷。英法聯軍迅速進佔天津,直取北京,也就有了後來的火燒圓明園。

此後40年,大沽口無戰事,但清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愈發緊張。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期間,曾對大沽炮臺進行擴建,並替換新式火炮,購置魚雷艇等艦艇。到1900年庚子事變前,在大沽口形成了4個炮臺群:南灘炮臺、大營(威鎮海高門)炮臺、門高炮臺、石頭縫炮臺。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鎮”字炮臺遺址(2022。7)

第四次戰役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慈禧公開向八國宣戰,八國聯軍隨即進犯大沽口,最慘烈的第四次大沽口保衛戰打響。在這次戰役中,不只有軍事實力的巨大差異,落後的軍事理念也暴露無遺。僅舉一例,由於清軍彈藥庫靠近炮臺,在聯軍的炮火中,先後有石頭縫炮臺和南灘炮臺的彈藥庫被引爆,清軍死傷慘重。而大清悉心經營60年的大沽口炮臺,也在這次戰役中被毀壞殆盡。按照《辛丑條約》約定,大沽口炮臺被拆除,列強也可以在京畿駐兵。12年後,大清正式走下了歷史舞臺。

大沽口炮臺紀:四次戰役寫下屈辱,中國海防事業鳳凰涅槃

“海”字炮臺遺址(2022。7)

至此,大沽口炮臺的歷史,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