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

治理國家有四種境界,最高境界是“我自然”。

這自然二字,並非自由自在,它其實就是道,是有規則的,要遵循物極必反的必然性。我們一聽到自然二字,彷彿就有了一種舒適感,那是一種語義上的錯覺,自然的懲罰一樣無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要誤把自然當逍遙了。

從主觀的立場來說,自然也是一種磨難。

管理者要放棄自己的主觀意志,這種放棄不是修煉去做神仙,而是讓自己融入大同,和其光,同其塵,以天下之私為私。說白了,就是順其民心,以天下之人治天下。

老子的哲學有他特定的語境,自然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古代版的自治管理;對應著時代,是放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制,回到結繩為約的部落聯盟的古制。也只有在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國中,才稱得上是“無名”,才稱得上是“太上,不知有之”的治世之境。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第十七章詩話

一流的君主,

以無為之道治天下,

不到處說教,也強迫別人服從自己。

他以人心為準繩,

以天下之心為已心,以天下之私為已私。

最好的君主,

大公無私,

大愛無偏,

這樣的一位君主不需要讚美的語言,

老百姓並沒感覺到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

他和其光,同其塵,存身於百姓之中了。

二流的君主,

一心為民,心繫天下,

他對百姓充滿了仁慈,

努力為百姓做好事,勤勉於政。

發出的政令,

以天下之人的利益為準繩,為天下之人謀幸福,

這是他努力追求的最高理想。

這樣的一位君主,

是萬民歌頌的王者,

他對百姓的愛就如同百姓對他的愛,

人們山呼萬歲,

因為他以天下之心為已心,辛辛苦苦,

也做到了大公無私。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三流的君主,

雄心勃勃,強大無比,

憑著無堅不摧的軍力,雄視天下,

以嚴刑酷法執掌政令,

人人順從,人人敬畏,

沒有反對,

也沒有親近,

他是意志,是利刃,是帶領邦國賓士的戰車;

他充滿了理想,

為了千古流芳的偉業勇往直前;

他是強有力的踐行者,

也是令人恐懼的暴君。

這樣的一位君主,

治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

不顧百姓的感受,

這樣的暴君不會受到百姓的愛戴,

人人心中充滿了恐懼。

末流的君主,

一無所成,成為人人嘲笑的物件。

得不到真心的愛戴,

也沒有強大的權威,

一個君主被百姓所嘲笑,那就是最糟糕的治政。

他滿足於表面的榮華,

得過且過。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君主一定要取信於民,

如果自己都言不由衷,又如何讓人民相信他呢?

所以,說得太多,不是誠信之本,

最高的誠信是行不言之教,以天下之言為教。

最好的君主,心靜如水,悠然自得,

他從不去按自己的心願教化百姓,

以天下之心為心,

以天下之私為私,

他順從民意,讓百姓自己決定未來,

君王所做的一切,

都是在實現百姓自己的願望,

功成名就,也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老百姓享有了幸福生活,

卻忘記了這位聖王,

老百姓都說:天下本來就是這樣,天下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原文】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好的T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T治者,人民親近並且歌頌他;再次的T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T治者,人民嘲笑他。T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不會相信他,最好的T治者悠然自得,輕視言教,建功立名,完成了事業,百姓卻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

《老子》:治者四境,最高的境界是“不知有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