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李世民為什麼要在一場大雪中殺了李靖?李世民是怎麼躲過一劫的呢?

公元629年冬,唐太宗李世民派出李靖、徐世勣等四大名將,率領十萬大軍,以李靖為主帥,分路出擊突厥。

此時距離頡利可汗率軍殺到長安附近,與唐朝簽訂“渭水之盟”不過三年。

那一次,李世民雖然憑藉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讓整個大唐躲過了一劫,但卻一直是他心頭之痛。畢竟外敵輕鬆就能打到首都附近,是莫大的恥辱,不能容忍。

所以一旦時機成熟,李世民就打算徹底解決這個對手。

李世民為什麼要在一場大雪中殺了李靖?李世民是怎麼躲過一劫的呢?

這是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天,北方下了一場多年不遇的大雪。

俗語說“瑞雪兆豐年”,但是這個俗語,是農耕漢族的俗語。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大雪帶來的可就不是豐年了。

比如這一次的大雪,就在大漠以北引起了饑荒,讓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

為了填補雪災帶來的虧空,頡利可汗加大了對其他部族的壓迫。

這一下算是捅了馬蜂窩了。大家都受了災,日子本來就難過,頡利還要加大搜刮的力度,這不是不讓我們活了嗎?

“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幾個部族一合計,乾脆反了,不再向他進貢了。

收到訊息後頡利立即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出馬,帶兵前去鎮壓。他可不想搞什麼懷柔,草原人一向只認拳頭,一頓暴揍之後,自然就老實了。

哪知道突利出師不利,被打得大敗而回。損兵折將不說,關鍵是折了頡利的面子和威信。要是以後大家都不再懼怕他,這個隊伍就不好帶了。

因此,惱怒的頡利把突利抓了起來,痛打了一頓。

當領導的不講究方式方法,只知打罵,部下自然不會服氣。頡利的管理方法簡單粗暴,嚴重傷害了突利的感情。因此他一氣之下領兵內附,投降了唐朝。

一直密切關注著突厥動向的唐太宗李世民意識到,徹底解決這個老對手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果斷地發起了戰爭動員。

公元629年十一月,李世民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兵分六路,向東突厥發起總攻。

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率領中軍;

幷州都督英國公徐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

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

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從靈州往西北挺進;

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

靈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

李靖擔任6路大軍的總指揮,居中策應。

李世民為什麼要在一場大雪中殺了李靖?李世民是怎麼躲過一劫的呢?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對付中原王朝最大的絕招就是“敵進我退,敵退我搶”。中原王朝的大軍一出動他們就躲得遠遠的;等等對方撤軍以後他們又跑到邊境上搞武裝搶劫,非常讓人頭疼。沒辦法,誰讓人家的機動性好呢。中原王朝若是要退,就只能放棄城池營壘和莊稼田地;遊牧民族想撤,不過是換個地方睡覺而已,只需要把鋪蓋一卷,說走就走了。

突厥人也不例外。頡利同志聽說唐軍來了,很快就挪了個地方。

李世民為什麼要在一場大雪中殺了李靖?李世民是怎麼躲過一劫的呢?

公元630年初,偵查到頡利的駐紮地點後,李靖決定發動突襲,親自率領3000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

這是一次偉大的冒險,要知道,頡利的部眾有10萬之多,帶著3000人就敢去找對手的麻煩,李靖的膽略非同一般。

當然,李靖也不是一個莽夫。他相信,自己的人數雖少,卻都是以一當十的精銳,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還是有勝算的。況且,突厥人也並非鐵板一塊,只要策反他幾個頭領,頡利必敗。

事實證明,李靖的判斷是準確的。

唐軍突然出現,讓頡利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畢竟李靖作為大唐的軍事統帥人盡皆知,此時李靖突然出現,說明唐朝大軍已經到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

所以還沒有到唐軍發起進攻,突厥兵就先亂了起來。

看到這個情況,李靖並沒有立即發起進攻。畢竟突厥人亂而未散,頡利有10萬大軍,自己手裡只有3000人,雖說打仗不是做算術題,但是以3000對10萬難度還是大了點。

他決定,要再加一把火,徹底摧毀對手的抵抗意志。

李世民為什麼要在一場大雪中殺了李靖?李世民是怎麼躲過一劫的呢?

於是李靖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了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李靖趁機發動進攻,裡應外合,把突厥人給打蒙了。

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勝回朝,令唐太宗十分高興,稱讚他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那邊頡利逃到陰山以北後,怕唐軍繼續追趕,連忙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

對於多次出爾反爾的老對手頡利,李世民是不大信得過的。所以他一面派唐儉作為使者到突厥,表示安撫;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事實證明,李世民的判斷是正確的,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只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後,再逃到漠北東山再起。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已經中了自己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鬆懈下來了。

此時李靖領兵來到了白道(在今呼和浩特西北),與另一名將徐世勣勝利會師。兩個人隨即召開了前敵會議,商量怎樣對付頡利。

李靖分析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消滅他,就很困難了。此時頡利沒有防備,正是除掉他的最好時機。

對於李靖的判斷,徐世勣是同意的。不過他卻有些顧慮,畢竟唐儉此時作為大使,正在敵營,皇帝陛下的意思,看來還是以招撫為準。

李靖認定機不可失,仍然力主進兵,他說,既然皇上沒有明確下令不準攻打突厥,大軍在外可以臨機決斷,我們只要選1萬精兵,帶20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

至此,徐世勣終於被徹底說服,兩人率領一萬精兵向陰山進發。

李世民為什麼要在一場大雪中殺了李靖?李世民是怎麼躲過一劫的呢?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200名輕騎,乘著夜色悄悄進軍。等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的營地只有七里地了。

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去找唐儉,卻哪裡還找得到。機警的唐儉一收到風聲,就想辦法脫身回到了唐營。

眼看人質沒有了,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里馬落荒而逃。

李靖指揮唐軍一路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猶如砍瓜切菜,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

頡利東奔西逃,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裡,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

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就此滅亡了。

這次勝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這一年,突厥的敵人,回紇等各族首領一起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擁護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首領,尊稱他是“天可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