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幫助高校“搞清三個狀況”!

如何評價“雙一流”建設成效?人們處於迷惑和期盼之中。《“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終於公佈了,回答了公眾關心的許多問題。一些人看了之後,覺得釋了疑、解了惑,並很有新鮮感和創新感。接著的事情是,根據此辦法制定具體評價方案,進入實施操作階段。那麼,到底如何評價呢?

(1)不是簡單的水平評價,而是不計算總分的“診斷報告”。

既然是評價,最終自然有個結果。然而辦法規定的結果並非一些人想象中的那個結果。不得不說許多人習慣於排名,可是辦法明確規定,不計算總分,不釋出排名,而是“以區間和梯度分佈等形式,呈現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的綜合評價結果”,實際上是一個診斷性報告。

從哪些方面進行診斷?辦法第六條規定了六個方面: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顯然,這六個方面還得具體化,但已經確定了框架,結構不可能改變。

第六條 大學整體建設評價,分別按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六個方面相對獨立組織,綜合呈現結果;學科建設評價,主要考察建設學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教師隊伍建設四個方面的綜合成效。

(2)不是回答是否“建成一流”,而是幫助高校“搞清三個狀況”。

“雙一流”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是一個持續建設過程,而非某個固定時期的任務。所以評價不是對高校或學科建成一流與否的評判,只是讓高校搞清楚自己的狀況——現在處於什麼位置,比原來進步了多少,未來發展有多少潛力。

這就是第四條規定的“分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同視角,考察和呈現高校和學科的建設成效”。目的是引導高校和學科關注長遠發展,不要那麼急功近利。

如何衡量整體發展水平?那就是比較的辦法,與國際上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比,與國內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比,這一比就確定了大體位置。當然這種比是有條件的,可比就比,不能比就不比。成長提升程度實際是考察建設週期內的增量,原來在什麼位置,現在在什麼位置,一比就能看出是否進步,進步了多少。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發展後勁的問題,如果為了眼前成效而竭澤而漁,那是不可以的,必須把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辦法第七條規定:

1。 整體發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學科建設的達成水平,在可比領域與國內外大學和學科進行比較。2。 成長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學科在建設週期內的水平變化,體現成長增量及發展質量。3。 可持續發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學科的結構佈局、特色優勢、資源投入、平臺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及制度體系創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撐發展的條件與水平,體現發展潛力。

(3)不唯數量指標,而是定量評價與定性評議相結合。

內行人都知道,在評價上面臨兩難境地,如果沒有量化就難以作出判斷,如果一味量化又違反科學常識而走入量化誤區。正確的辦法是能量化則量化,不能量化就定性分析。這樣做科學合理,結果也能服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辦法明確規定,不唯排名、不唯數量指標,不計算總分、不釋出排名,堅決摒棄數論文、數帽子的做法,避免簡單以條件、數量、排名變化作為評價指標。

說到以條件作為評價指標,其實就是走入量化誤區的結果,是把可能當成現實或是當成結果,所以導致一些高校到處挖“帽子”人才,影響了高校人才生態,對於整個高校發展而言並不是好事。不數“帽子”了,一些高校也就失去了“挖帽子”的衝動,有利於恢復人才生態。

民間高校排行榜最大缺陷就是片面性和絕對化,所以同一所高校、於同一年度,在各種榜單中的位次相差懸殊,其原因就在於不能量化的也量化而陷入絕對化,或是不能量化的乾脆就不評價而又陷入片面化。尤其是民間排行榜導向極不明確,為排榜而排榜,所以是一本糊塗賬。

《評價辦法》的導向極其清晰,那就是引導關注長遠發展,“主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探索前沿科學問題和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

(4)不是一把尺子,而是建立分類評價體系,注重特色建設。

高校型別很多,如果是一把尺子量到底,顯然會產生各種問題,最大弊端是把高校建設引向同質化的道路,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多方面的需要。這是一種扭曲,實際上就是削足適履,極不合理,更難說是科學。

高校已經進入分類建設、分類評價、特色發展的新階段,在管理上也必須跟進。有的地方對高校已經實行分類管理,以培養不同型別人才目標為標準,將高校分為學術研究型、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型、應用技能型。當然,傳統上還有以學科覆蓋面為標準的分類方法,將高校分為綜合、文科、工科、理工、文理幾種型別以及師範、農林、政法、醫藥、財經、民族、語言、藝術、體育、軍事等等。

“雙一流”高校如何進行分類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但分類評價的原則已經確立,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更不是把高校引向一個方向,而是形成特色,在不同領域和方向上成為世界一流,所以那種大而全的發展思路值得商榷。

3。 分類評價,引導特色發展。以學科為基礎,依據辦學傳統與發展任務、學科特色與交叉融合趨勢、行業產業支撐與區域服務,探索建立院校分類評價體系,鼓勵不同型別高校圍繞特色提升質量和競爭力,在不同領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在不同領域和方向上成為世界一流”可謂一語中的,對於高校發展思路具有正本清源的效果。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建成大而全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不切實際的,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所大學在所有學科方面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只是在某幾個學科方面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如果在每一個學科方面,我國都有一所大學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地位,那就十分了得。學有所長,術有專攻。一所大學集中精力建設一個一流學科和幾個一流學科既科學合理,也容易實現。

網友們,《“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有太多的創新,所以給人不少的新鮮感,這說明我們的管理水平在提高和更加務實,作為旁觀者也得轉變思維方式,如果還是戴著計算分數的排名式、建成與否的結論式、一把尺子的簡單化眼鏡,是看不懂這個辦法的。你說是嗎?歡迎以留言的方式進行討論,謝謝關注和轉發。

(本文為原創,小編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請聯絡刪除)

2021年:哪些“雙非”高校更有機會進入“雙一流”之列?

沒有A類的“雙一流”高校,在第二輪遴選中,7校“鴨梨山大”嗎?

三所大學衝擊“雙一流”:志在必得,“舉全省之力”進行建設!

進入“雙一流”機會:高校之間相差10倍之多!哪類高校最容易?

A+學科到底重要不重要?看一看相關資料即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