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嫦娥奔月的真實原因,竟然跟豬八戒的前世有關

一年之中,民俗盛行的四時八節中,中秋節可謂是中國最古代的傳統節日之一,它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目。每到月圓之夜,家家戶戶都會與親人團聚,擺上香燭果品,或拜月祈福,或賞月抒懷,或圍坐夜談。如果中秋之夜,不能和親人團聚,將是人生一大憾事,那些文人騷客定然會付諸於筆端,或感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或傷懷“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中秋節是怎麼形成的?

中秋節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是源於對月亮的崇拜。上古時期,人們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極為有限,對變化多端的自然現象更是無法解釋,因此,他們就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物體都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或者說是有靈性的。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

泛靈信仰。

嫦娥奔月的真實原因,竟然跟豬八戒的前世有關

人們透過觀察發現,月亮和太陽雖然都是會發光的星體(古代人認為月亮會發光),可是它們卻永遠不會同時出現天空裡,就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兩者輪流值班。同時,人們還發現,每隔28天左右,月亮就會完成由虧到盈再到虧的過程,與之同時,女性的生理週期、潮汐也會隨著月盈月虧發生不同的變化。

於是,人們就透過月亮的

盈虧制定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歷法之一。因為月亮在中國陰陽學裡屬陰,故將因月亮而制定的歷法稱之為“陰曆”。

每年中秋前後,月亮正好執行到地球赤道的上空,離地球最近,反射到地面的光線也最多。同時,每年這個時候,雨季基本結束,多晴天少雨層,所以,中秋的月亮看起來也最明亮、最皎潔。此時,祭拜月亮自然就是一年中最適合的日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秋節的雛形。

第二種說法源於慶祝秋糧豐收。中秋節前後,也是莊稼和瓜果成熟的季節。在上古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有限,莊稼是否豐收全看這一年是否風調雨順。如果秋糧獲得了豐收,人們就會圍著收穫的糧食載歌載舞,感謝自然界的恩賜。而舉行這些慶祝活動時,自然放到月圓之夜是最為合適的。久而久之,也就給中秋節增加了新的文化內涵,比如:祭月、吃瓜果、月餅等。

第三種說法源於神話人物嫦娥。據傳說,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是十兄弟,每天輪流值班,每天出來一個。後來,十兄弟鬧情緒,要不都躲在家裡不出來,要不一塊都出來。十個太陽都不出來的時候,人們凍得瑟瑟發抖,莊稼也都凍死了;十個太陽都出來的,曬得大地冒煙,莊稼都被曬死了。

這時候,有一個叫力大無窮的勇士,名叫后羿,他拿著一萬斤的巨弓決定為民除害,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只好認罪求饒,並承諾天天出來普照大地,后羿才放過了它。

后羿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叫嫦娥。有一天,后羿帶著徒弟逄蒙外出打獵,碰到西王母。西王母讚賞他為民除害,就送給一顆仙藥,說吃了這顆藥,就可以長生不老。可是后羿捨不得妻子嫦娥,獨自一個成仙,就把仙藥交給了妻子嫦娥,讓她好生看管。

嫦娥奔月的真實原因,竟然跟豬八戒的前世有關

逄蒙為了能夠長生不老,就趁著后羿外出的時候,闖到了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不肯交給仙藥,就放到了自己的嘴裡吃了下去,瞬間就飛上了天空。

后羿回來以來,得知妻子嫦娥已經飛到了月宮。月圓之夜,后羿就在院子裡擺下她平時愛吃的瓜果、甜餅,希望嫦娥看到後,返回人間。

嫦娥和后羿的傳說流傳很廣,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孟子》一書就記載:“

逄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唯羿愈己,殺羿。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發現,逄蒙學業歸成後,覺得天下只有后羿一個人功夫比自己高,於是就趁后羿不備,射殺了后羿。

後世亦有筆記小說記載,

逄蒙在機緣巧合之下,後來竟然也得道成仙,成為了玉帝手下的天蓬元帥。有一年,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在瑤池設宴招待各路神仙,嫦娥應邀前來跳舞助興。天蓬元帥喝醉後,東倒西歪亂撒潑,就闖到了嫦娥居住的廣寒宮,調戲嫦娥。因此,在《西遊記》中,有這樣的描寫:“

見他容貌挾人魂,舊日凡心難得滅。全無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這裡的“舊日凡心”指的正是逄蒙跟后羿學習射箭時就認識了嫦娥。

這樣說來,

嫦娥奔月還真的跟豬八戒的前世有關呢。

玉兔什麼時候出現在了月宮?

在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對嫦娥(即文中的

霓裳仙子)的描寫多透過他人之口,比如豬八戒口中的“

容貌挾人魂

”,以此來形成她的漂亮。除此之外,與嫦娥形影不離的,還有月宮中的一隻玉兔。

其實,最早隨嫦娥出現在月宮的不是“玉兔”,而是“蟾蜍”。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曾記載:“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此處的姮娥就是嫦娥。在西漢的時候,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姮娥才改為了嫦娥。從劉安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此時姮娥就是蟾蜍,蟾蜍就是姮娥。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經常用“蟾宮”來代表月亮。

嫦娥奔月的真實原因,竟然跟豬八戒的前世有關

蟾蜍就是我們民間俗稱的:

癩蛤蟆、

蛤蟆

。癩蛤蟆在今天人們眼中雖然是一種外形很醜陋的動物,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不僅是一種吉祥的象徵,還曾經是古老氏族的一種圖騰。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華史·祖先》一書曾寫道:

媧,今人讀“蛙”,古人讀“呱”,正是青蛙的聲音。可見,媧就是蛙,女媧就是女蛙,只不過是偉大的、神聖的、創造生命的神蛙或聖蛙。

上古的人們之所以把“蟾蜍”或“蛙”當作氏族的圖騰,主要是因為蟾蜍的肚子很大,生殖能力極強,而在當時醫學條件極其落後的原始社會,只有儘可能的多生多育,部落才有可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儲存下來。

其實,這種生育圖騰形象不僅僅出現在中國,包括

古埃及的金字塔、印第安人的圖騰柱、古希臘的普里阿帕斯都是生育圖騰的象徵。而世界上那些聞名的女神鵰塑作品,無一例外的均是胸大、臀肥。在古人眼裡,胸大意味著哺乳,臀肥意味著生育,這仍然跟生育有很大的關係。

嫦娥奔月的真實原因,竟然跟豬八戒的前世有關

大約到了晉代以後,月宮中的蟾蜍和嫦娥逐漸分離,並有了玉兔的記載。比如晉代傅玄在《擬天向》寫道:“

月中何有?白兔搗藥。

”而到了唐朝以後,玉兔就正式成為了月亮的代名詞。比如,唐朝詩人

溫庭筠曾在《春愁曲》中寫道:“

涼簪墜發春眠重,玉兔熅香柳如夢。

至於蟾蜍為什麼變成了玉兔,聞一多先生的解釋是,蟾蜍原來叫顧菟。屈原在《楚辭

·天問》中曾寫道:“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李白也曾在《上雲樂》中寫道:“

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

”而不管“

菟”,還是“蜍”,都是“兔”的諧音,久而久之,玉兔的形象也就誕生了。

吳剛什麼時候出現在了月宮?

在中國神話中,月宮裡除了嫦娥、蟾蜍、玉兔之外,還有一個青年男子,他就吳剛。

吳剛的出現大約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大團圓的心理有關。所以,像《梁祝》、《牛郎織女》、《白蛇傳》、《竇娥冤》這些經典悲劇,人們還要給它加上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人們認為,幾千年來,嫦娥一個人待在月宮,無論是未婚還是守寡,都未免孤苦冷清,都是不完滿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