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內傾者面臨的普適性社會問題

榮格極為推崇夢和幻想。夢是他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我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考察各種自然象徵,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夢及其象徵並不是無聊乏味的、無意義的”

他相信,夢包含著來自

“智慧的”潛意識的重要資訊。我們的任務是去譯解這些資訊,這一工作沒有弗洛伊德認

為的那樣複雜。

榮格沒有像弗洛伊德那樣區分夢的外顯內容和內隱內容。

他寫道:

““外顯的”夢境就是夢本身,它包含著夢的全部意義。弗洛伊德所謂的“夢的表面”是夢的模糊性,這事實上只是反映了我們對此缺乏理解”

在夢中,集體潛意識的象徵沒有偽裝,易於被解釋。但是由於象徵的複雜和抽象性質,每一象徵至少具有兩種含義,

這種解釋可能是困難的。

然而,在夢中,我們無須揭開幾層保護性的外衣就能接觸到這些象徵。它們是毫無遮蓋的、公開的

、一覽無遺的。

補償(compensation)指的是意識經驗與相對的潛意識表徵間的平衡,正如我們觀察到的,某一個夢的意義通常與人的意識經驗相反

。在這個意義上,集體潛意識代表著

“所有故事的兩面”——其中的每一面反映了對另一面具有補償性的自主功能——中的另一面。正如你已經看到並且還會看到的那樣,對立面的平衡是榮格著作中的永恆主題。雅各比

給出了一個例子,並對一個補償

性的夢作出瞭解釋:

有人夢到現在是春天了,但是公園裡他最喜歡的樹的樹枝還是乾枯的。這一年,這棵樹沒有長樹葉,也沒有開花。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內傾者面臨的普適性社會問題

這一夢想要表達的是:你能在這棵樹上看到你自己的影子嗎?這就是你的狀態,儘管你不想承認。你乾枯了,在你身上不再有鮮活的生命力。這種夢對意識變得非常自主、被過分強調的人來講,是一個訓誡。當然,對一個潛意識不同尋常、完全靠本能活著的人來說,他的夢相應地會強調他的“另一面”。一個不負責任的無賴通常會做些道德主題的夢,而一個道德模範會經常夢到非道德的形象。

另一種資訊是未來性的(prospective)或預期性的,透過這類資訊,夢會“提前告知”未來的事件和結果。我的最親近的朋友夢到他在騎腳踏車,他的弟弟坐在車手把上,這時突然看到路上一個洞,結果他和弟弟都跌了下來。兩天後,夢中的這一不幸事件真的發生在了現實生活中。榮格喜歡的這個例子說明了夢是如何使一個人為未來做準備的……,如果這個人關注這個夢的含義的話。榮格的一個朋友向他講述了這樣一個夢:他正在攀爬一座很陡峭的山峰,在爬到山頂時,他感到興奮無比,似乎要展翅飛翔、飄飄欲仙。

榮格向這個朋友鄭重建議以後爬山必須謹慎小心,但是他的朋友對此勸告嗤之一笑。後來,這位朋友在一次爬山中

死於非命。

人格型別學

兩種心理態度:外傾性和內傾性。

榮格花了

20

年的時間觀察“所有偉大的國家的各個階層的”人,然後他提出瞭如下理論:存在“兩種根本不同的一般態度”——外傾性和內傾性——人會傾向於其中之一

他將態度

attitude

定義為

“以特定方式行動或[對經驗]作出反應的心理準備狀態”

他將型別

type

定義為一種習慣性的態度或一個人

特有的方式

”。

按照榮格的理論,

外傾性

extraversion

是力比多

“轉向於外”,表現為興趣由人的內部體驗轉向於外部經驗的一種正向運

動。

外傾者的特徵包括:

對外部事物感興趣,反應能力強,樂於接受外部事件,喜歡去影響各種事件也樂於被影響,喜歡參與

。。。。。

具有忍受[甚至是樂於享受]各種匆忙的事情和噪聲的能力

……

對周圍世界有持續的注意,喜歡結交朋友和熟人,對朋友和熟人不加仔細選擇,

……

有著強烈的表現自

己的願望。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內傾者面臨的普適性社會問題

內傾性(introversion)是指心理能量“指向於內”,表現為主觀興趣從外部事物轉向內心體驗的一種負向運動或退縮。榮格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Dolliver,1994)、自知的內傾者。榮格認為,內傾者在社會關係方面比外傾者有更多的問題。

內傾者遠離外部事件,不參與、非常不喜歡……呆在人太多的地方。在大規模的聚會中,他感到孤獨和失落。人越多,他的牴觸情緒就越強……他看起來有些笨手笨腳……[並且]羞怯……他自己的世界是一個安全的港灣,一個……用牆圍起來的花園,不允許公眾進入,躲在那些窺視的眼睛之後。他自己的小圈子是最好的。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他感到自在,在這樣的世界裡只有他自己帶來變化。依賴於他自己的資源、依賴於他自己的創造性,他可以做得最好……

四種心理機能:情感、直覺、思維和感覺

FITS

)。

榮格提出的四種心理機能和內

傾性

/外傾性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八種可能的組合。

情感

feeling

評價各種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對我們來講它是否合適;它是一種完全主觀的判斷。情感會告訴我們確定的價值,是接受還是拒絕,喜歡還是不喜歡。

情感也包括情緒。

直覺

intuiting

向我們表明某一事物好像是從哪兒來的,

又可能

到哪兒去。它是一種

“直覺的理解”,具有潛意識根源,而沒有實在的基礎。當你明白某一事情而又不能解釋你是如何理解的或為什麼時,就表現為直覺。

思維(thinking)決定存在的是什麼並解釋其意義;它將各種思想聯絡起來從而形成智慧概念或得出解決辦法。

感覺

sensing

確定某一事物是否存在著;它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知覺是一樣的。

感覺功能主要是兒童的特徵。

人格發展

個體化。在榮格看來,人格發展的方向是個體化

individuation

個體化是“個體成為一個心理上的“獨立個體”,即一個獨立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或“整體'的過程”

它是自性實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被稱為

“自性”的整體與人格的各部分包括集體潛意識——分離開來

它是對立的方面的聯合,表現為原型陰陽人。我們是的和我們不是的,兩者相對。

透過個體化,阿尼姆斯與阿尼瑪之間達到平衡,意識與

潛意識達到平衡。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內傾者面臨的普適性社會問題

在開始時,人們拒絕承認潛意識,將潛意識投射到外部,投射到他人身上。但是,後來它變成個體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人格發展隨著人們逐漸與各種原型達成妥協而展開。這一過程被認為包括以下步驟:

(1)在個體認識到社會目標的人為性後,人格面具解體;

(2)在個人認識到自己的自私和破壞性的“陰暗面”後,暗影與其他心理單元相整合;

(3)在認識到個體的人格中存在另一性別的成分後,接受阿尼瑪或阿尼姆斯;

(4)個體化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對具有精神或創造性象徵意義原型的認可與投入。

個體化的過程進行得很慢,表現為不同的階段,而其階段涵蓋了整個生命歷程。個體化的實現是“一件必須付出昂貴代價的事情”。在這一過程的每個階段上都需要承認各種原型,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然而,這一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與集體潛意識鬥爭的過程,還是不斷適-應集體潛意識的過程。在最終的成人形式上,個體化表現出了在兒童期不會有的特徵;確定、整和成熟。在後面你將會看到,自性個體化的觀點早於羅傑斯的自我接受的觀點以及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思想。

畢生發展的四個階段。童年期(0——13歲)是問題相對較少的一個時期,主要由本能、依賴性以及父母提供的氛圍決定。人學時,自我的發展逐漸開始,同時與家庭這一保護性的“心理孕育地”也開始分離。嬰兒沒有真正的自我,完全依賴於其父母。其潛意識是集體性的,而非個人的。

青少年期

14

——

21

始於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宣告著

“心理革命”的到來。生活的需求決定決策,而此時青少年卻發現他們難以拋開童年期那些幻想和荒唐的想法。隨著在這一時期心理開始具有其自己的特點,青少年確立其職業、婚姻和社會角色,個體經歷著“心理上的誕生”。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個體將興趣轉向外界,使生

活更加迷人

中年期

40

歲至老年

開始建立完整的人格。榮格曾目睹成年患者努力地與興趣和意義的缺失相抗爭。

中年人更傾向於內心的精神價值,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喜歡外部的、物質的東西。成年期的主要目標是透過將自性的意識與潛意識的方面聯合起來而獲得完整的人格

沉思開始比活動更重要。對立的心理過程,如情感與思維,可能會整合。

這一整合的過程涉及超出世俗物質的精神的象徵。比如,陰和陽可以被看作象徵著自然界中女性的力量和男性的力量。

對這一象徵的理解會產生出對人的男

性和女性方面的整合。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內傾者面臨的普適性社會問題

與童年期相似,

因為此時又回到了受潛意識控制的狀態。

蛇咬自己的尾巴的圖畫象徵著生命是一個封閉的圓圈。死亡與出生一樣重要。人們普遍有存在後世的觀點,榮格認為這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之一

與童年期相似,

因為此時又回到了受潛意識控制的狀態。

蛇咬自己的尾巴的圖畫象徵著生命是一個封閉的圓圈。

死亡與出生一樣重要。人們普遍有存在後世的觀點,榮格認為這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之一。

可能心理生命並不會隨著身體的死亡而結束,因為心理會以某種形式再生。

這一主題與榮格更青睞於東方宗教及其更強調整體、兩極

陰和陽

和直覺而非邏輯的取

向相一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