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聚焦兩會】關注碳中和,助推二氧化碳監測大市場天津大會

關注“碳中和”,助推二氧化碳監測大市場

今年全國兩會,“碳達峰”“碳中和”備受關注。

其實早在去年9月,我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就提出:“中國將提高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取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聚焦兩會】關注碳中和,助推二氧化碳監測大市場天津大會

首先先來了解一下“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詞是什麼意思。

碳達峰:

在某一個時刻,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後逐漸回落。

碳中和:

透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10年內碳達峰,40年內碳中和。

這個目標對於我們來說,時間緊、任務重

二氧化碳的“生命線”很長,想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需要提早的進行能源結構轉型。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最近的研究報告,在新的氣候目標下,碳強度在2030年相比2015年的下降幅度要超過65%,2025年末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佔比至少要到20%、2030年末至少要到25%。業內指出,這一模型資料尚屬於相對保守。

氣候變化是全球工業化以來地球生態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地球生態系統和地球氣候系統已經達到臨界點。2019年5月,全球大氣中

CO

2

月平均濃度達到

414。7×10

-6

,創下1958年人類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新紀錄,超過了過去23年的最高記錄,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繁等環境和生態問題。

“碳中和”目標的出臺,為我國未來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但要看到,與世界主要碳排放國家的歷史程序相比,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那我們如何才能知道空氣中有多少二氧化碳,如何監測全國各地的碳排放情況呢?

這就需要透過相關儀器裝置來對溫室氣體的濃度或體積進行連續測量,實時監測和測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測量有哪些方法?

1、非色散紅外吸收法

二氧化碳對紅外線具有選擇性的吸收,在一定範圍內,吸收值與二氧化碳濃度呈線性關係。根據吸收值確定樣品二氧化碳的濃度。

2、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是利用氣體作流動相的色層分離分析方法。二氧化碳在色譜柱中與空氣的其他成分完全分離後,進入熱導檢測器的工作壁。線上性範圍內,訊號大小與進入檢測器的二氧化碳濃度成正比。從而進行定性與定量測量。

3、容量滴定法

用過量的氫氧化鋇溶液與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鋇沉澱,取樣後剩餘的氫氧化鋇用標準草酸溶液滴定至酚酞試劑紅色剛褪。由容量法滴定結果除以所採集的空氣樣品體積,即可測得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4、紅外線吸收法

二氧化碳在4。 3um紅外區有一個吸收峰,在此波長下,氧、氮、一氧化碳、水蒸汽都沒有明顯的吸收,因此紅外線吸收法是測量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理想方法。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低為0。 03 % ,吸收池的長度有幾釐米便可。所以利用紅外線吸收原理,可製成行動式空氣中二氧化碳感測器,用來檢測二氧化碳濃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