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近日,湖南邵陽某中學一名男生在課堂上衝上講臺打老師的影片流傳於網路,人們都對該男生揮拳打老師的行為感到震驚和無法理解。

在眾多網友的留言中,我們看到了網友們的憤怒,紛紛要求嚴懲這個打老師的男生,甚至有很多網友要求“開除”該男生。

從性質上來講,打老師的行為的確是非常惡劣的,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行法治,整個社會都提倡尊師重教,這種毆打老師的行為肯定不會被接受。

但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這個毆打老師的男生,咱們能“開除了事”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

原因有二:

第一,該男生所在學校為初中,學生本人尚在義務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享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學校是不能開除學生的;

第二,如果不對這名毆打老師的男生進行充分的教育,那麼即便將其開除,學生也仍然認識不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懲罰本身不能替代教育。

鑑於以上原因,針對這起毆打老師事件,學校和家長仍然要繼續發揮好“教育”的作用。對於廣大家長和老師來說,如果避免類似行為再次發生,這才是人們需要去深入探究的重大問題。

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究男生毆打老師行為特徵及心理根源,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對教育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以此來改變那些問題學生。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毆打老師男生的“三大細節”分析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行為總是有目的的,有邏輯的;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某種心理活動的驅動之下產生的。

換句話說,人的行為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透露著某種心理活動。根據這一特徵,我們再來認識男生毆打老師的行為,就顯得清晰明瞭的。

重新回顧該男生毆打老師的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這樣幾個細節:

1.衝上講臺前,前排學生曾回頭看過該男生。

有人說,老師上課,男生“突然”就衝上講臺打老師。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男生的行為並不是“突然”,在上講臺之前,前排學生曾一起回頭看過該男生,說明該男生曾做過某個動作引起眾人的注意。也許是大吼一聲,也許是猛拍桌子,但究竟是什麼動作,根據已有資訊還無法判定。不過可以明確的是,該男生衝上講臺的行為應該是“提前蓄謀”過的,而不是“突然發生”。

2.男生衝上講臺後,追著老師打。

男生衝上講臺後,並不是打了老師一下就回到座位上了,而是追著老師打,這個動作是連續性的。有人說,可能他當時沒有控制住,但問題是,男生當時究竟控制過自己沒有呢?我認為是沒有的,相反,該男生有一種心理,必須將老師狠狠地毆打了一頓,才算“解氣”,才算“過癮”。這種心理表現出來就是“一定要打夠”,沒打夠不會停手。從這個細節來看,該男生在打老師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自我控制的跡象。

3.男生毆打老師被學生一股腦按住。

男生毆打老師之後,下面其他學生的反應也非常快,尤其是打老師男生後排的另一名男生,看到該男生打老師的行為發生之後,立即從座位上起來飛奔到講臺來制止該男生。從普通觀眾的視角來看,這些男生都比較有“正義感”,值得表揚。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毆打老師的男生之所以被這些學生以最快地速度按住,表明打人男生平時在班級內都不得人心,在男生和老師發生衝突之後,同學們首先是站在反對打人男生的立場,然後迅速將其按住,從同學們按的速度和力度來看,該打人男生平時在同學們眼中並不受歡迎。

以上三個細節,基本上就把一個課堂上蓄意搗亂、性格上易怒衝動、生活上缺乏真摯朋友的學生形象勾勒了出來。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男生毆打老師行為的“三大心理動機探究”

男生為什麼要毆打老師?這是許多人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由於影片的時間顯示為12:52,因此不少人認為是老師上課“拖堂”激怒了男生。

這也許是個刺激因素或者是誘發因素,但絕不是導致男生毆打老師的主要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男生毆打老師的心理動機主要有:

1.扭曲的“心理優越感”令其製造事端,故意引發關注。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自卑感”和“優越感”兩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關鍵在於如何克服這種自卑感。

“優越感”是克服自卑感的一種良好方式,有點人透過塑造“優越感”來消除自卑感。在阿德勒看來,追求“優越感”有兩種扭曲方式值得注意:

一種是在幻想中嘲笑、貶低對方,從而獲得心理優越感;

另一種是在傷害別人的過程中來獲得優越感。

而這名毆打老師的男生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首先,表達反對“拖堂”或者反對“老師”的態度,有多種方式,比如課後提出,紙條反映等,但是這些男生都不用,他偏偏透過在課堂上衝上講臺去毆打老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反對,這種方式本身就有故意引起關注的嫌疑。

其次,當其他人都不敢反抗,他當著全班學生的面站出來反對老師,在他本人看來,這是一種“勇敢”的表現,這種行為在他內心是“正義”的,甚至是“英雄”的。而這種所謂的“勇敢”“正義”“英雄”行為,就是透過“毆打老師”來體現的。

由此可見,這位打人男生平時是很少得到關注和認可,他就是需要透過這種極端方式來尋找存在感、優越感。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2.“暴力模仿”是侵犯攻擊行為發生的重要前提。

以班杜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觀察學習理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本質,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透過觀察學習而來。

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就很容易解釋學生的侵犯攻擊行為了。和其他學習行為一樣,人的所有侵犯行為也都來自於觀察學習,或者是都來自於一種“模仿”。

剛才我們說到,“憤怒”只是侵犯攻擊行為發生的誘因,憤怒情緒產生之後,並不一定會讓人產生侵犯攻擊行為。

侵犯攻擊行為的發生,和學生對侵犯攻擊行為的學習模仿有很大關係。換句話說,男生使用暴力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這種行為方式肯定是在其他環境裡面曾經觀察學習過。

這裡所謂的“其他環境”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在家庭環境中,經常有人使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也學會了使用暴力手段;

另一種可能是在影視作品和小說中,對影視作品、小說中的涉及暴力因素的人物、情節等進行模仿。

總之,這名毆打老師的男生在平時都生活中,肯定是接受了較多的負面模仿,使他自己相信透過“暴力”方式能夠解決問題。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3.“免責心理”讓男生的侵犯攻擊行為變得肆無忌憚。

從一個正常的人來講,任何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結果;作為初中生,很顯然已經有能力意識到這樣的“後果”了。

打人是不對的,毆打老師更是不對,這樣的認識在男生心中一定不會陌生。但為何男生最終還是動手了?在眾目睽睽下衝上講臺動手打老師?

有人說,他已經衝動得失去理性,不計後果了。其實,我認為實際情況可能剛好相反。

他已經在內心裡面預計到了相應的後果,並判斷這個後果並不能讓他感到害怕,正是在這種心理促使之下,他才最終敢於衝上講臺毆打老師。

這種心理我把它稱之為“免責心理”,是指學生在做出極端行為後知道不會承擔多大責任的一種消極心理。

具體說來,這裡的“免責心理”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九年義務教育不能開除他,拿他無可奈何;二是家長本身拿不出更加有效的教育訓誡手段來讓學生改變。

正是這種“免責心理”,讓男生在動手前放下了最後一絲顧慮,放下了這個顧慮,男生動手打人就變得更加順暢、肆無忌憚。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針對該男生的“後期教育”策略思考

這名毆打老師的男生,後期該怎麼教育他,怎麼去改變他,這是擺在家長和老師們眼前的重大課題。

事件發生以後,家長的教育和陪伴肯定是少不了的。由於孩子都已經上初中階段了,我們不建議家長採用硬性體罰教育的方式,那樣可能會適得其反。

這個時候,最關鍵的不是打罵和批評,而是“陪伴”。一方面,透過陪伴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陪伴也相當於監管學生,觀察學生。

但是,家長究竟怎麼個“陪伴”法,這肯定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對此,我提出以下三個建議,供家長參考:

1.加強“正面管教”,透過多種方式抑制學生的侵犯攻擊行為。

“正面管教”是一種結合讚賞、認可、表揚、規則和說理而對孩子進行的一種管教方式。男生在毆打老師之後,如果家長再行用體罰教育的方式,則效果是短暫的,而且可能再次引發學生對暴力行為的模仿。因此,家長應該在男生冷靜之後,採用正面管教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毆打老師行為的嚴重性;讓學生自己承擔向老師道歉認錯的責任。透過建立規則、說理等方式,讓逐步改變自己的侵犯思維和攻擊行為。

2.加強“合作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優越感”方式。

所謂“合作教育”,就是讓男生融入到團體之中,讓他在團結合作中體會到尋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只有透過合作的方式,才能正確地發現自己的價值。男生本身在班上平時可能是不受尊重的,要讓大家早合作中接納他、尊重他,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尤其需要老師的幫助。只有老師才能幫助他獲得更大的優越感和存在感,才能獲得更大的尊嚴,讓學生明白這一點,他就會逐步變得尊敬老師。

3.加強“替代宣洩”,教學生在衝突時學會協調與妥協。

“易怒”和“衝動”,是男生性格上的一大缺點。所以,即便是一時半會冷靜下來了,你也很難改變他遇事易怒和衝動的性格。不過,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做心理老師的指導幫助下,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場所或機會,讓學生將自身的情緒宣洩出來,以此替代其侵犯攻擊行為。同時,要教給學生一些應變技巧和溝通技巧,教學生如何建設性地向別人提意見和表達憤怒,如何在衝突時學會協調與妥協。長期堅持教育,相信男生一定會有所改變。

學生為何毆打老師?分析男生衝上講臺打老師的“三大心理動機”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