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危險的“野溝”,怎麼成了“打卡地”?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蘇琦  編輯 | 金璵璠

近幾日,全網都在關心龍漕溝突發洪水中,被困的那對父子。

8月15日,彭州市愛之援救援隊隊長周楊告訴媒體,父親獲救,但是孩子找到時已經失去了生命體徵。

8月13日15時許,這場山洪傾瀉而下,據“彭州應急”8月14日晚間訊息,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漕溝8·13突發山洪救援最新情況為:截至19點30分,此次山洪災害已造成4人死亡,3人重傷,6人輕傷。

多位親歷者和村民回憶,事故發生時,河道里有“數百位遊客”,其中一些是因網際網路平臺上博主的推薦而來,這裡是熱門的網紅打卡地之一。但龍漕溝並不是一處“開放景區”,而是易發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的地質災害點位。

截至發稿,社交平臺上關於“龍漕溝”的推薦筆記和影片已被下架,但依舊能搜尋出部分“野遊點”相關的內容。

在露營大火的當下,野山、野水、野地方,成了博主們的流量密碼,吸引不少遊客為“野趣”前往打卡,但美圖美景背後,卻暗藏著因為沒有配套旅遊設施而帶來的危險。

彭州龍漕溝山洪遇險事件後,一些網友將矛頭指向將危險之地打造成“網紅打卡地”的博主和平臺,“不出事就朋友圈打卡,出了事,博主和平臺需要負責嗎?”更多人關心的是,此次事件後,能否止住野遊點“網紅打卡”風?

龍漕溝,一處“非法景點”

所謂的“網紅”打卡地,怎麼會突發山洪,致7人罹難?

“龍漕溝”本就是一處“非法景點”。據澎湃新聞報道,有人報名跟隨遊俠客旅行社到龍漕溝“耍水”,事發前團友不知道龍漕溝被政府告示禁入。還有很多遊客是被社交平臺上博主的旅遊攻略吸引而來。

一些網傳截圖顯示,此前有博主拍攝過在龍漕溝露營、自助燒烤、用溪水冷泡水果的圖片,獲得數千點贊和評論,很多遊客慕名前來打卡。

龍門山鎮人民政府官方微訊號“山水龍門”也在去年8月發文稱,由於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熱議,龍門山鎮如龍槽溝、後壩等地質災害點位成了戲水的“網紅打卡地”,倡議禁止下河、禁止“野泳”。

龍漕溝實際上位於地質災害點位,按照當地防汛防災要求,禁止一切人員進入河道內。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在附近設定了多處警示牌,有些河段用鐵絲網圍了起來。

2012年、2013年,彭州市均發生過暴雨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當地人深知山洪的的危險性。現在正值當地的雨季,當地人很少到龍漕溝遊玩,卻還有大量遊客無視警告牌,私自下河。

從網傳的圖片看,8月13日,在山洪爆發之前,許多遊客還在龍漕溝的淺灘處支起多頂帳篷,坐在河裡的石頭上戲水、吃東西。有網友自稱,“我是跟著大批遊客從鐵絲網豁口處進入”。

山洪爆發前的龍槽溝 圖源 / 網路

據網路影片顯示,到下午三點半左右,原本近乎乾涸的河道在幾十秒內水位暴漲,洪水從上游奔湧而下,將河道內的桌椅、帳篷、氣墊床等裝置,以及未撤離的遊客捲入水中。

龍槽溝突發山洪 圖源 / 網路影片截圖

但在山洪爆發前,有當地村幹部、巡邏隊員等用喇叭對遊客喊話,請大家趕緊撤離。事發地附近村子的一位村幹部告訴介面新聞,當天他曾組織人前往龍漕溝勸阻遊客離開,看到河道里的遊客約有“幾百上千人”,“我們用大喇叭不停地喊,聲音都快啞了,但他們以為我們在嚇唬他們”。

圖源 / 網路影片截圖

即便山洪災害爆發後,依然有遊客前來打卡。多位網友稱,8月14日,還有遊客出現在“龍漕溝”附近,“勸都勸不走”。可見“網紅打卡地”的影響猶在。

截至發稿,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已下架“龍漕溝”相關推薦內容。搜尋“龍漕溝”“彭州耍水”等關鍵詞,只顯示正規景區相關的內容,並在結果欄第一行顯示“安全提醒”。

野遊點,是怎麼火起來的?

“龍漕溝”只是眾多野生“打卡地”中的一個,博主可以說是直接推手。

今年以來,各類圍繞露營展開的“山系”生活開始大熱,成為人們爭相打卡的出遊方式,一些博主從推薦大眾景點,到不斷尋找更小眾、更原始的環境甚至無人的“秘境”,以迎合網友的探索欲,似乎越“野”越有流量。

旅行愛好者青青告訴開菠蘿財經,她發現,今年以來,冷門、未開發、野生、小眾等,成為了博主推薦“網紅景點”的關鍵詞。“野生的出遊地,似乎能滿足使用者的好奇和探險需求,也能滿足博主拍出更具大片感的照片的需求,畢竟這些場景和畫面日常很少見到。”

許多“無人之地”,就是因為博主的精美圖文和影片推薦而走紅,吸引諸多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彭州山洪”後,在多個平臺依然能搜尋到未開發的“野遊點”,有的強調“這裡不是景區也沒有門票”,有的強調“人少”、“很出片”。

影片平臺中的“野遊點”推薦

在網路“濾鏡”的粉飾下,評論區不少網友表示想一探究竟,詢問“路好開嗎”“他們不讓我進,有什麼辦法嗎?”有些去過的人則指出這些景點存在安全風險等問題,“會路過滑坡點,有石頭掉落”“沒人管理、垃圾很多、風浪很大”。

一些帶有“未開發”關鍵詞的攻略

博主之外,當地的商家則是這類野遊點的間接推手。在部分“網紅打卡點”,有商家在附近擺上流動攤位,販賣小吃或玩具,甚至對野遊點進行收費。有博主表示,當地商家這種行為,間接助推它的爆紅,將野遊點“景區化”。“到達‘景點’門口,我們看人很多,進門時也有人提醒進場掃碼,沒有想過會有安全隱患。”龍漕溝洪災親歷者發微博稱。

但危險,在暗處潛伏。

“現在所謂的野遊點,只要被博主們和平臺推薦,用不了多久就變成熱門打卡地,人滿為患到停車都困難。”一位資深戶外玩家告訴開菠蘿財經,這些“野遊點”因未經開發,往往會有一定的風險性,不適合缺乏戶外經驗的遊客。

這些野遊點之所以沒有被開發成景區,往往都有客觀原因,比如因地勢陡峭,很難搭建人工防護裝置,或是存在落石、路面狹窄溼滑、地下有暗河等險境。

隨著去野生“景點”打卡的人增多,更多網路照片釋出出來,“野遊點”成了一種流量貨幣,博主用它吸粉,使用者“曬圖”,小商販和藉此“撈金”,最該強調的安全性卻被忽略了。

“野遊打卡風”,何時止?

在絕大多數的網紅野遊點推薦中,博主的照片裡風平浪靜,用大篇幅進行美景展示,附贈穿搭和拍照攻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卻只是一帶而過甚至閉口不提。

“野遊點、未開發景點等,有一個共性就是非商業化,安全性沒有保證。”青青稱,博主不但要自己注意安全,同樣需要提醒網友。

在上述“野遊點”影片和帖子的評論區,

早已有人勸阻遊客不要去,“太危險了”

,“什麼配套(設施)也沒有”,可博主的回覆是“的確有一段路掉石頭,不過就是要追求天然的東西,有了配套反而沒意思”。

網友一直在發出“危險”的警告

安全性之外,“野遊打卡”對大自然的破壞也屢見不鮮。部分野遊點的遊客變多後,未被帶走的垃圾,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也值得關注。

“山水龍門”去年7月還發布過一份《龍門山鎮文明旅遊倡議》,其中提到,龍槽溝是小魚洞社群村民飲用水水源地,村民生活、生產用水均來源於此。遊客在溝內游泳、戲水、亂扔雜物等均會對水質造成一定影響。

開菠蘿財經注意到,一些網友在社交平臺稱,“再也不去未開發的網紅打卡地了,太危險了”。也有網友呼籲,希望博主不要再胡亂推薦野遊點,並客觀評價環境的真實狀態。

尤其是此次“龍漕溝”山洪遇險事件後,給使用者“種草”的網紅博主和內容釋出平臺,都應當有所反思。

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李聖主任律師表示,網際網路平臺應當承擔起稽核、監管音影片、文字、圖片及其他形式資訊的義務,並在醒目位置對瀏覽者提示風險,對於宣傳不安全內容的影片、文字等應及時遮蔽;而如果推薦“野遊點”的網紅一味追求流量、博取眼球而忽視安全警示甚至故意隱瞞關鍵資訊、虛假宣傳、惡意引導觀眾,可能會承擔侵權責任。

僅靠博主的自覺和平臺的反思,是遠遠不夠的。李聖提到,還要依靠有關部門設定嚴格且行之有效的法律規定來規範這類不當行為,也需要網友自己擦亮眼睛,甄別“網紅打卡地”,有足夠的風險防範意識。

隨手分享美景本身是賞心樂事,網紅的影響力和平臺的流量,本可以讓一些原本被人忽略的的美景,被更多人看到,但不應該本末倒置,無論如何,安全防線不能失守。

*題圖來源於unsplash。

危險的“野溝”,怎麼成了“打卡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