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搶瘋了!資本今年最好這一口

搶瘋了!資本今年最好這一口

儘管市場上存在的咖啡品牌已經“殺瘋了”,但今年還不斷有新入局者加入混戰。

作者丨陳妍 大風

2022年,在新消費賽道整體遇冷的情況下,咖啡行業仍保持熱度。

近日,全球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的中國業務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據瞭解,Tims中國此次上市採用了SPAC的方式。今年9月28日,作為Tims中國上市的“空殼”Silver Crest與Tims中國完成合並。

進入中國三年多以來,Tims中國成長飛速。2019年2月,Tims中國在上海開設首家門店,三年半後,其門店數量已經達到450家。Tims中國的營收也在持續增長,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年營收分別為5725。7萬元、2。12億元、6。43億元,增速超過200%。

但同時,Tims中國虧損也在不斷擴大,2019年至2021年淨虧損分別為8783萬元、1。43億元、3。83億元。一場“去泡沫化”的運動也正在上演,相比起去年8月Tims中國剛籌備上市時16。88億美元的估值,今年3月Tims中國宣佈獲得融資後,將估值降至14億美元。

Tims中國背後站著為它撐腰的明星資本。2020年,Tims中國拿到騰訊上億元戰略投資,2021年又獲得第二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騰訊增持、中鼎資本跟投。今年3月,Tims中國宣佈再獲1。94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笛卡爾資本、Silver Crest Management LLC等。

不止Tims中國,許多咖啡品牌都在今年開啟了新一輪加速發展,可謂“逆勢而行”,光是2022年Q2季度,咖啡行業關聯上下游的投融資案就不少於12起。賽道內的新鮮事也不少:陸正耀再次入局咖啡賽道、多家咖啡連鎖品牌立下拓店目標、新玩家開始跨界做咖啡。

各路高手似乎都覺得咖啡是門好生意,使出渾身解數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

01

-

“跑馬圈式”擴張

從雀巢進入中國算起,咖啡已經融入中國市場近40年,但它真正被注意到,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隨著消費群體、消費觀念的迭代,咖啡賽道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各大咖啡品牌正在中國市場內卷。

2018年,瑞幸憑藉網際網路打法和迅速開店的方式引起市場關注,瞬間點燃咖啡賽道,也給外界提供了做咖啡品牌的新思路。隨後新消費的風口呼嘯而來,新銳咖啡品牌在這幾年也跟著原地起飛。

咖啡市場在去年掀起第二波熱潮。2021年,消費賽道發生了超過700起融資事件,其中咖啡茶飲佔據了近十分之一,幾乎每個月都有相關品牌發生過億融資事件。

咖啡品牌融資事件集中在2021年上半年爆發,僅前7個月,宣佈獲得融資的咖啡品牌就超過15個。本土咖啡新勢力Manner在半年內連續融資三次,投資方包括美團龍珠、位元組跳動、Temasek淡馬錫等,單次融資金額達到數億美元,似乎成了咖啡版“奈雪的茶”。

到了12月,挪瓦咖啡宣佈完成B輪和B+輪融資,累計金額超2億人民幣。Maocaffe貓咖、歪咖啡等新興咖啡連鎖品牌也接連獲得融資。縱觀2021全年,咖啡品牌發生了10次過億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超過48億元。

2022年以來,咖啡市場熱度不減,還延續井噴式增長態勢。2月,上海連鎖咖啡品牌Seesaw Coffee宣佈已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而距離它上一筆融資僅過去半年多。3月,Tims中國獲得1。945億美元融資,是今年上半年咖啡茶飲賽道獲得金額最高的一筆融資。6月,咖啡之翼宣佈完成新一輪數額高達1億元的融資。

與去年相比,今年咖啡賽道的融資水平仍維持著較高水平,可見咖啡依舊是投資人、創業者眼中的好專案。

咖啡的門店擴張速度,也能體現出賽道的火熱程度。中國市場上的多數咖啡連鎖品牌,都展現出廣開門店的野心。

以星巴克和瑞幸為代表的連鎖巨頭以絕對的門店優勢,領跑咖啡賽道。今年9月27日,星巴克宣佈在中國內地開出第6000家門店。在稍早前的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計劃至2025年,中國總門店數達到9000家。

瑞幸則把步子邁得更大。截至2021年末,其門店總數已達到6024家。根據瑞幸公眾號釋出的“一週新店”訊息統計,2022年1月至6月,瑞幸新開門店數超900家。而且從財務資料上來說,瑞幸也更佔優勢。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瑞幸咖啡總淨收入達到32。987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72。4%,而星巴克在2022財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淨收入卻下滑了14%。

儘管星巴克和瑞幸在中國市場極速狂奔,但中國的咖啡市場還遠沒到飽和的時候。以Manner、Seesaw、M Stand、挪瓦咖啡為代表的受資本熱捧的“新咖啡”們同樣也在加速擴張。

挪瓦咖啡在去年底披露B輪融資時,門店數已經飛漲至1500家左右,今年繼續透過小店快取和聯盟模式擴大市場。6月,挪瓦咖啡宣佈百店齊開。Manner也很會“搞事情”,創立前兩年門店只有個位數,但從去年開始,門店數開始翻倍增長。今年年初,Manner宣佈全國十城200多家門店齊開,預計將在2023年底達到1000家門店。

儘管市場上存在的咖啡品牌已經“殺瘋了”,但今年還不斷有新入局者加入混戰。

53歲的陸正耀在不熟悉的領域折騰近兩年後,決定重回老本行,推出新的咖啡品牌庫迪咖啡;李寧、華為、茶顏悅色等各行巨頭,也跨界做起了咖啡副業。

毋庸置疑,國內咖啡市場已進入混戰前夕。

-

02

-

資本看好咖啡賽道

投資環境正經歷寒冬期,但資本市場對咖啡仍抱有熱情。資本似乎相信在咖啡這個賽道上,未來中國一定會跑出一個市值百億甚至千億的巨頭公司。

咖啡是舶來品,是西方文化的象徵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咖啡在中國消費者中的滲透率並不高,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中國大陸人均咖啡年消耗量僅6。2杯,而日本為每年279杯,美國為每年388。3杯,德國更是高達每年867。4杯。即便是咖啡消費水平更高的中國一、二線城市,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數量級的差距。

與此同時,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二十多年來,已經把咖啡名號打響;瑞幸走平民、低價路線後,真正把咖啡帶入消費者生活,讓“每天一杯”成為可能。從這一層面來說,頭部兩家連鎖咖啡巨頭已經把消費者教育成功了。

在這個檔口,新興咖啡品牌和資本都想抓住機遇、搶佔先機,在咖啡賽道站穩腳跟。

相比起其他茶飲產品,咖啡的開店成本更低。咖啡產品線較為單一,製作標準化程度高,原料囤貨量少,人力成本低,毛利率更高。目前市面上咖啡的毛利率大約在50%左右,像Manner、星巴克等品牌的毛利率均超過50%。

此外,咖啡還具有成癮性和功能性,它逐漸被視為一種消費剛需,影響消費者黏性、復購率以及使用者留存。

成癮性的消費品,跑的是長週期賽道。首先,它存在穩定的供需關係,能夠吸引高黏性消費者需求,從而實現穩定的復購;其次,它的盈利能力也更強,作為一種必需品,消費者對其價格變動的敏感性更低。

根據瑞幸給出的官方資料,其3個月復購率大於50%;Tims Hortons的CEO盧永臣曾表示,Tims咖啡月復購率約為40%;而Seesaw咖啡的會員復購率在30%-40%。相較而言,奶茶的復購率更低。以奈雪的茶為例,截至去年底,奈雪註冊會員數量約為4330萬名,活躍會員約700萬名,而活躍會員復購率僅35。3%。

現在什麼樣的人在喝咖啡?Talkingdata資料顯示,Z世代95後用戶是咖啡主力消費人群。因此,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可以推測,咖啡行業可能會出現中國市場下一個“茅臺”,憑藉週期、穩定性和盈利性驅使資本湧入。

比如,投資人看中M Stand的原因之一就是,創始人非常年輕,產品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

03

-

通向不同商業化道路

不管是已經佔領頭部的星巴克、瑞幸,還是後起新秀Manner、M Stand、Tims中國,咖啡品牌們都在努力融資、開店、搶奪市場,但彼此間的思路和戰略卻不太一樣。

像M Stand、陸正耀的庫迪咖啡等品牌選擇“大店邏輯”,賣的不只是咖啡本身,還有品牌價值、生活方式以及空間感,跟星巴克所建構的第三空間形態更為接近,因此客單價也相對較高。

M Stand的產品單價通常在30元以上,以咖啡日常、下午茶以及晚間三種場景拓展產品線。其門店的最大特色在於,不同於標準化、商務化的傳統咖啡館,它創造了“一店一設計”的具有工業風、極簡風的第三空間2。0模式,把咖啡館打造成吸引年輕人拍照、打卡的網紅門店。

陸正耀的庫迪咖啡則設定了標準店和迷你店兩種模式,迷你店與瑞幸類似,而標準店主打全時段餐飲,除了“早C晚A”的咖啡和酒,還提供餐食和小吃。意在滿足消費者聚會需求,提供社交的可能性,尋找咖啡以外的附加值。

在“大店模式”下,咖啡店的人工、運營成本都會相應增加。消費者一開始可能會因為好奇心到店打卡,但如果門店不能持續提供新的吸引力且產品單價並無優勢的情況下,消費者可能不會再來,早期的火熱只是曇花一現。

而Manner、挪瓦等品牌更注重咖啡的價效比,類似於瑞幸的即買即走、隨處可見的“小店模式”。小店雖然品牌溢價不高,但能薄利多銷,可複製性強。單店模型跑通了,後續就是Ctrl C、Ctrl V的過程。

把這件事做到極致的是挪瓦咖啡。它不僅門店面積不大,選址還異常靈活,有些挪瓦咖啡甚至“寄居”在其他門店上,像是烘焙店等,整個門店和挪瓦相關的只有logo、咖啡和它的杯子。挪瓦選擇了一條更為輕資產的路徑,把重點放在了年輕人外賣點咖啡的場景。

但“小店模式”同樣也存在風險,一是門店數量不斷增加,品牌方對加盟商的管控卻較弱,存在門店不規範、品控不到位等情況,進而影響品牌建設;二是開新店會帶來營收增長,但這種增長是邊際效用遞減的,最終成熟門店可能會被新店拖累。根據餐寶典的統計,挪瓦咖啡的閉店率就高於餐飲行業的平均水平。

時至今日,各大咖啡品牌把該講的故事講完了,資本也更青睞於已經成立一定年限且存在規模化盈利可能的咖啡品牌。除非尋找到新的可能性,否則想憑藉一個故事就獲得資本支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資本市場始終期待中國誕生屬於自己的咖啡巨頭,併為此激情投入。只是那天何時到來、市場競爭格局又會如何,仍處於一片迷霧當中。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鉛筆道立場

,亦不構成投資建議。原標題《資本連年煮咖啡,香氣飄到2022》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