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臺劇抱住“奈飛們”大腿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陶   淘

豆瓣8。6分、奈飛臺灣地區播放量第一……近日,在題材選擇與敘事方式均有所突破的臺劇《她和她的她》,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這部以女性主義為題材的劇集,講述了一個“房思琪式”的故事。

劇中,職場女強人林晨曦未成年時遭人欺負,向親友傾訴卻無人理會。一次意外車禍醒來後,林晨曦彷彿穿越平行時空,原本應該是男友的李皓明變成警察小劉,正在調查關於她高中化學老師遭殺害的案件,而高中學姐顏聖華竟然是主要涉嫌人。在一天天拼湊重建記憶後,兇殺案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林晨曦過往的創痛記憶也重新浮現。

圖/《她和她的她》劇照 來源/豆瓣

《她和她的她》採用了記憶碎片的敘事方式,給觀眾帶來了不小的心靈衝擊。影評人暗夜騎士在其個人微博評價這部劇集時寫道,“《她和她的她》,不僅僅是心理上的療愈,還是很重要的現實議題。過去的她、‘解離’世界的她和現實中的她形成一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漸進層次,人物建構非常飽滿立體。”

此外,“節奏緊湊”“細節真實”“內容大膽”“剖析深刻”等關鍵詞,在《她和她的她》的熱度不斷提升後,也陸續成為觀眾給予其的評價和標籤。

事實上,不僅《她和她的她》,自2016年之後,臺劇的現實主義颶風,就來勢兇猛。

懸疑燒腦、性侵家暴、職業倫理、精神疾病……多元化題材的豐沛感,替代了20年前“臺灣電視劇‘偶像劇’”(以下簡稱“臺偶”)的標籤。

舉例來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關注新聞倫理與精神疾患的社會環境;《俗女養成記》聚焦中年女性的生存與心理困境;《天橋上的魔術師》關注幾個商戶家庭之間的生存……這些劇集無一例外,在豆瓣上都收穫了8分以上的口碑,其中,《俗女養成記2》的口碑甚至高達9。3分。

“除了題材之新,臺劇近年來的特點,還包括形式上的創新性敘事。比如突破順序敘事,或選擇雙‘p’敘事(專業敘事+個人敘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陳素丹在《傳播視點》中提到。

“在臺劇變遷的近十年來,其背後的‘破’與‘立’,離不開兩重因素,其一,臺灣地區2005年後,影視行業資金與人才外溢,臺偶衰敗倒逼其內部變革;其二,北美流媒體與臺灣影視公司的合作,給臺劇帶來了資金支援和品控保證。”流媒體觀察者洛奇對燃次元分析道。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HBO與臺灣公視合拍《通靈少女》,開了北美流媒體與臺灣合拍劇集的先河。兩年後,HBO再投入4000多萬元臺幣,拍攝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2021年,北美另一流媒體巨頭奈飛,與臺灣影視公司聯合出品的《華燈初上》,耗資高達2。5億元臺幣,而這些劇集,也都收穫了不俗的口碑。

不過,抱住“奈飛們”大腿的臺劇,依然還有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值得最佳化的地方。

“比如,臺劇的小眾市場,可能無法使大製作的合拍片收回成本;奈飛們出品的臺劇,還少了幾分華語劇的含蓄表達。”在業內人士看來,資本與市場之間,中西文化碰撞之間,臺劇還可以探索出更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臺劇走進“現實”

“臺偶”曾是一代人的青春。

2001年,《流星花園》紅遍大江南北時,愛看臺劇的小丸子,還是一位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然而,即便已經過去了20年,小丸子對其中的一些劇情仍然記憶猶新,“比如,花澤類對杉菜說過‘想哭的時候只要倒立,眼淚就不會流下來’,但《流星花園》之後再看其它的偶像劇,或多或少會有種‘雷人’的感覺。”

圖/《流星花園》海報 來源/豆瓣

《流星花園》之後,《海豚灣戀人》、《千金百分百》、《天國的嫁衣》等,以“青蔥校園往事”“霸道總裁與千金小姐的故事”等為題材的劇集,逐漸風靡了整個華語圈。

但這種單純強調“偶像”的劇集並沒有持續在市場走俏。2006-2010年的五年間,臺偶逐漸被宮廷、諜戰等題材的劇集取代。 “如今回憶起來,大概在2008年左右,我好像有六七年的時間,完全沒有再看過臺偶。”小丸子對燃次元表示。

或因為偶像題材被市場“拋棄”,或因為洞察到觀眾“口味”的變化,2015年,臺劇“玩起”了華麗轉身。迥然不同的題材以及對社會犀利的洞察,成為了主打。其中,在全球女性主義的浪潮之下,尤以“30+熟女的職場與家庭關係”“遭受欺凌女性的創傷癒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上述提到的,《她和她的她》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網友七七在“追劇”後表示,“這部劇集最打動我的地方有三點,一是它很真實地展現了女性被欺辱後,多年來的遭遇。如,身邊親朋的拒絕相信,甚至扭曲事實,而在這一背景下,女性仍堅持以受害者的身份負重幾十年;二是女主家庭關係的展現,從誤會、遺憾到對彼此充滿關愛的反轉;三是劇集最後,脆弱的女主與女二靠互助走出了陰霾,女性自身獲得了成長。”

除此之外,剖析社會核心問題的職場劇,也成為了現實主義臺劇的一種核心型別。

小丸子就表示,“以新聞和精神科醫生為觀察視角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它不僅題材寫實,對社會事件的探討也不再侷限於只有黑或者白,而是從多維度,讓觀眾看到一個惡性事件對各方面的影響。裡面大量的素材都源於現實,比如對兇手家屬的網暴,媒介審判等,這些都會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去思考。”

與此同時,《麻醉風暴》、《最佳利益》等刻畫麻醉醫師、律師等職業的臺劇,也都探討了大量的社會議題和職業倫理。

題材的進階之外,和傳統的線性敘事相比,近年來,臺劇的多元敘事化嘗試,也為其現實主義題材的著力錦上添花

“《她和她的她》的敘事方式,就很有衝擊力。”在小丸子看來,以記憶錯亂的女主的第一視角來敘事,更能呈現出欺辱給女主角帶來的逼仄感。把自己的遭遇在記憶中“包裹起來”,為的正是儘可能擺脫痛苦。

往前追溯,2016年,講述30歲女性所面臨抉擇困境的《荼蘼》,用plan A和 plan B兩種結局的方式,直觀地呈現了女主角在分別選擇了事業與家庭後,天壤之別的生存境遇。

臺劇自我革新

不難看出,現實主義題材的豐富多元性以及敘事方式的大膽創新,給臺劇的內容深度和劇情張力,都帶來了一定的突破。

事實上,臺劇變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14年,其內部的自我革新。

“臺灣電視劇一度風靡,從武俠劇、鄉土劇到瓊瑤式的言情劇,再到愛情偶像劇,無不凝聚了幾代人的記憶。” 在陳素丹看來,2010 年前後,由於製作經費不足、演員北上、創作劇集單一化與套路化等問題,以及其他劇集,如《步步驚心》等大製作古裝劇的熱播,臺灣偶像劇逐漸陷入受眾流失的困境。

如陳素丹所言,公開資料顯示, 2004-2008年,非臺灣省的劇集佔其整體電視劇收視的25-27% 。但到了2012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35%。同年,臺灣主流電視臺華視被劇集《甄嬛傳》重新整理了八點檔收視紀錄。2015年,耗資3億元製作的《武媚娘傳奇》,甚至一度成為臺灣年度收視冠軍。

不同題材的劇集不斷走高的收視率,倒逼臺灣的文娛從業者啟動內部變革。昔日,臺偶的高甜特質在成為臺劇收視密碼的同時,也成為了其日後發展的桎梏。因此,許多臺灣的編導,都試圖從題材方面開闢新路徑。”洛奇談到。

轉折發生在2014-2016年間。彼時,在經歷了演員對多元化題材的呼籲以及在業內人士的組織之下,臺劇開啟了自救行動,“Q place”表演教室與“植劇場”隨之誕生。

據鳳凰娛樂報道,成立於2014年的Q Place,是由臺灣導演王小棣主導,集結了包括蔡明亮、陳玉勳、許傑輝等8位導演及不同演員,而打造的表演訓練平臺。成立至今,Q place不僅開設了培養新演員表演的課程,也開設了“客製化”的“在職進修”。

如果說Q place是新人的訓練場,那植劇場就是展現新人訓練成果的第一個“戰場”。

2016年,主打單元劇的植劇場誕生,王小棣與其他一線編劇用“以老帶新”的方式,邀請楊丞琳、藍正龍、吳慷仁等金鐘影后、影帝加盟,與24位實力派新演員共同打造了升級版的臺劇。

“從練兵場到實戰地,‘Q place’與‘植劇場’,共同打造了一個從培育到劇集實操突破的新人培訓體系。而這裡培育的人才,又輸送到了其它的臺劇作品之中。”洛奇舉例表示,臺劇新生代演員許光漢曾在Q place訓練,並在植劇場先後出演了《戀愛沙塵暴》和《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並憑藉後者的角色入圍金鐘獎。知名度得到提升的許光漢,在2020年成功“破圈”,出演了非植劇場製作的、引發了觀劇熱潮的奇幻言情劇《想見你》。

此外,植劇場的主要發力點還在於改變了臺劇題材狹窄、內容冗長的特點。

燃次元瞭解到,“植劇場”系列共分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大主題,在5年的時間內推出了8部劇集。其中,《戀愛沙塵暴》、《荼蘼》、《五味八珍的歲月》,以及《花甲男孩轉達人》4部劇的豆瓣評分,均在8。0-8。9分之間。

“近年來,臺灣的劇集更聚焦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或精神危機,呈現出日常化的趨勢。行業劇以行業作為觀照、 指涉與批判現實,既蘊含著創作者對現實的集體反思,也提供了宏大敘事下的現實思考方向。”談到自2015年以來,以植劇場為代表的臺劇的特點時,陳素丹如此概括。

“劇集的高口碑,足以證明植劇場的多元題材和‘以老帶新’方式的成功。”在洛奇看來,緊湊的敘事結構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也預示著臺灣影人的自救以及臺劇的“復興”工程,初見端倪。

臺劇擁抱“奈飛們”

毋庸置疑,“植劇場”的成熟,為臺劇的“復興”夯實了品質基礎,但想重回“臺偶”的影響力,能力似乎還略顯不足。

“這背後,或是植劇場缺乏資金、缺少大製作劇集,同時營銷預算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洛奇補充道,“也正因此,在臺劇變革的節點,籌集更充足的拍攝資金,同時尋求跨地域平臺的合作,或成為臺劇進一步上升的跳板。”

而隨著臺劇對跨境流媒體需求的提升,以及北美流媒體對亞太市場的不斷佈局,2017年,二者開啟了“雙向奔赴”。

而“互相選擇”之後,首先為臺劇市場帶來的,就是大量的資金支援。

據毒眸報道,2021年,由奈飛投資,林心如擔任製片人及主演的臺劇《華燈初上》,耗資高達2。5億臺幣。在劇中,儘管豪華的陣容花費了劇組最大比例的預算,但該劇真正的突破點,在於服裝、美術、特效等。比如,劇中的重要場景“光”為實景搭建,劇中每位小姐的衣服基本都是量身定製,或於古著店購買。

圖/《華燈初上》劇照 來源/豆瓣

拍攝資金之外,奈飛作為國際化的流媒體平臺,也給臺劇帶來了宣發加持。林心如曾在公開採訪中提到,“《華燈初上》上線前後,在整個臺北的劇集宣傳鋪天蓋地。”

當然,奈飛、HBO等帶給臺劇的,還包括標準化的製作流程。畢竟對於影視劇而言,內容情節與製作流程,才是其成敗的關鍵所在。

影視製片人末末對燃次元透露,“美劇製片的工業化流程,比如,首集1。5-2倍於後續劇集的製作成本、每集15分鐘便需要出現的引爆點、每集末尾需要丟擲的懸疑點等,都可以給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劇集更標準化的爆款打造邏輯。在上述邏輯之下,臺劇的劇情同樣也會變得更加環環相扣。”

曾有過在美國學習經驗的青年導演源根介紹道,“一部美劇一般由一位首集導演及多位分集導演組成。一般情況下,首集導演會由執導過長篇電影經驗的導演來擔任。與此同時,與執行製片人、Creator(相當於編劇+製片人)共同搭建劇集的‘整體骨骼’,之後,由分集導演去‘填肉’。每季過後,還會根據觀眾地反饋,調整劇集的內容。”

源根進一步強調,“美劇的優勢在於,分集導演定時定量完成自己的分內任務,劇集的進度相對可控;編劇比‘導演中心制’的製片模式擁有更多自主權;編導可以根據受眾反饋及時調整方向等。”

觀眾自然感受到了,在北美流媒體的參與下,臺劇發生的變化。“如今再看臺劇,不管是劇集的製作質感,還是劇情的反轉給我帶來的‘爽感’,都和幾年前大不一樣。”小丸子如是說道。

“事實上,指令碼、劇集節奏等微觀把控之外,對於劇集題材、內容,以及卡司的放權,也是臺劇在奈飛等‘土壤’上,獲得成長的必要因素之一。”末末分析。

導演、編劇陳映蓉,曾在中途參與了由奈飛投資的原創臺劇《罪夢者》。談到與奈飛的合作,陳映蓉表示,自己完全沒想到奈飛會接受她對劇集大規模的大綱改動,“真的感謝他們在整個拍攝過程中給我的意見和回饋,尤其是對我創作的鑑賞力和尊重。”

不過,儘管北美流媒體給予了臺劇更充沛的資金、更大限度的創作自由,以及在內容與製作方面更標準化的流程,但臺劇的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合拍的臺劇,影視劇集愛好者Sarah表示,“‘奈飛們’出品的臺劇,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美式的套路在裡面,從而少了一些華語劇的含蓄。雖然懸疑設計很好,爽感很足,但情感表達不夠細膩。比如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律師的角色就有些過於‘功能化’,不太近人情。”

源根同樣認為,跨境合作雖有很多優勢在其中,但涉及到本土化時,就會觸及到受眾定位的難題。

“比如,對於大多數劇集都定位於全球化市場的北美流媒體來說,太過本土化的情感與社會問題,就會在推廣時受限。反觀,懸疑、恐怖等強型別化的敘事,以及貧窮、種族等強話題性的內容,才會更加討喜。但是,對於本土性內容的表達而言,這無疑會存在缺失的可能。”

不難看出,

儘管已經汲取了國際流媒體巨頭“奈飛們”的營養,但對於臺劇而言,或許還需要更多地尋找文化本土性與國際性之間的平衡點,以真正達到革新

參考資料:

《王小棣成立“Q Place”表演教室,張孝全演繹八段人生故事》,來源:鳳凰娛樂;

《“Netflix製作”究竟給了亞洲劇集什麼?》,來源:娛人語事;

《<華燈初上>:奈飛改造臺劇,臺劇不想“斷親”》,來源:毒眸;

《近年來現實題材臺劇的型別化敘事研究》,來源:傳播視點。

*題圖來源於微博。

*文中七七、Sarah、小丸子、末末、洛奇為化名。

臺劇抱住“奈飛們”大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