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京畿之地,一場血腥的“凌遲”酷刑被義憤填膺地萬民圍觀。

誰曾想到這個被劊子手割皮刨腹,遭京中百姓啖肉碎骨的“罪犯”,正是半年前將京城從後金鐵騎下解救出來的袁崇煥?

臨刑前,袁崇煥口占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身受凌遲劇痛,昏厥驚悸之隙,是否也曾走馬燈似的追憶往昔功過?袁崇煥是崇禎帝的大明定海神針,還是後世被戲稱為“滿清第一巴魯圖”?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半生恣意,書生大義守國疆

袁崇煥祖籍東莞,自小隨經營木材生意的父母客居於平南。許是受到東莞當地樂習“技擊”的風俗感召,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

儘管酷愛武藝,結交布衣志士,袁崇煥仍依從父輩對讀書正途的期待,選擇讀書入仕。

在《落第》中,袁崇煥寫道:“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直到三十五歲,袁崇煥中進士,雖是同進士出身,但終於讓這個小商人家庭光耀門楣。

時勢給了這個七品芝麻官晉階的機會。在赴京朝覲,得知廣寧潰敗後,袁崇煥誓言:“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此番豪言受東林黨御史侯詢賞識,又或是受恩師韓爌——東林黨坐主的舉薦,袁崇煥當上兵部僉事,攜二十萬帑金赴遼東招兵買馬。

赴遼東後,袁崇煥頗受上司孫承宗青睞,袁在修築城防一事上頗有見地,孫也一一採納。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後孫承宗遭罷免,繼任的高第孱弱無能,執意撤離錦州,努爾哈赤趁機西渡遼河。幸有袁崇煥與滿桂、左輔等人血書盟誓,點“紅船巨炮”打退努爾哈赤。不久,大金梟雄努爾哈赤隕逝。

袁崇煥升職指揮僉事,據敵我形勢制定遼東戰略:遼東無險可守,明軍不擅野戰,只能憑靠堅城利炮作戰,堅壁清野,並派水師襲擾,騎兵決戰。

寧錦大捷,皇太極敗歸,振奮了每個大明臣民的心神,終於讓整個民族不必仰視關外虎視眈眈的後金,無人懷疑“殺死”努爾哈赤之將——袁崇煥的赤膽忠心。

五年復遼,輕狂許諾禍上身

1627年,天啟之弟——崇禎皇帝翦除魏忠賢與閹黨。1628年,這個半大孩子統領下的大明王室遇到了真正的危局:宗王被俘,宗藩被屠。誅殺魏忠賢,整肅朝綱讓崇禎頗為自得,這時他也體會到了坐擁天下的恐懼:君臣失信;流民起義,誓要捅破天;皇陵不遠處的遼東,後金正在收拾曾天下無敵的蒙古部。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這一年,朱由檢與袁崇煥君臣首次相見。從後金對袁公的重視來看,袁公是力挽狂瀾的神將。再看賞識袁崇煥的熊弼廷、孫承宗,皆不如之。崇禎皇帝此時眼中已看不到袁公的慘勝。

人習慣迷信,好比崇禎同譜系的祖先們。朱由檢沒有昇仙的幻夢,未養出濫服丹藥的惡習,可在這個孤立無援的時刻,小皇帝遇到的恰是張揚的袁崇煥,迷信便萌生了。

君臣兩相得宜,袁崇煥為“聊慰上意”,說出:“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整個遼東可收復。”壯闊豪言與具體的日期!於袁崇煥,承諾是表忠心的戲言。待早摸清楚崇禎帝脾氣的大臣警告他後,他才頓覺大事不妙,遂又向皇帝提出諸多條件,皇帝一一應允。

好一個五年之約!輕率的五年之約加速消費了信譽,成為袁崇煥的懸頂之劍,引發袁崇煥擅殺毛公,已巳之變一系列連鎖反應,距“賣國賊”的名聲,僅有一線之差。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擅殺邊將,極端手段遭上憚

毛文龍,一個帶二百人起家於朝鮮、遼東之間的皮島上,收容從後金所佔處逃出的遼民的傳奇人物。

逃民自行屯墾,全民皆兵,此外經商,後設立東江鎮。經歷過飢餓和屠戮的遼民們體格不健壯,卻個個視死如歸,頻襲後金,捷報頻傳。

這時,袁崇煥歸遼籌備“五年平遼”。再去看這位孤懸海外,擁兵自重的毛文龍,想起次輔錢龍錫與他的深夜相談(錢龍錫為東林黨;溫體仁是閹黨殘餘,與毛文龍有私交。此次相談中,錢龍錫有誘導殺毛之嫌),生出改編軍隊的意圖。

毛文龍接受了袁公改編。但毛有不聽調遣的歷史,通敵嫌疑(毛呈給崇禎皇帝的寓報證明了他的清白),朝中眾大臣對其貪餉的劾奏,又加之賞識、節制毛文龍的巡撫袁可立離任,種種緣由下,袁崇煥動了殺心。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平遼大戰在即,主將不可無威,南方不可動搖,浸淫戰場的袁公先斬後奏殺了毛文龍——自此袁崇煥殺毛賣國,要後金得利的言論出現。

殺毛文龍前,袁崇煥斷了東江鎮糧餉,遼民餓死無數,東江軍民多被逼反。袁崇煥對於東江軍民的殘忍無可辯駁。

但殺毛一舉並不能使袁公成為“國賊”。若他真願討好後金,何不調離東江軍民後外合後金佔之?

袁崇煥殺毛文龍,是非戰狀態下的將帥失和,是黨爭博弈的結果,是緊迫的五年大計催促,是他性格上偏狹極端的寫照,是舉國官僚權謀詭鬥,上位者酷愛喋血的風氣使然。

糟糕的是,崇禎開始忌憚他。忠臣的勞心費力有時竟比叛將更深得敵心。歡欣的皇太極謀劃著將袁公送上崇禎帝精心制好的屠戮場。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敵破未查,已巳之變身先死

一個震驚中華大地的訊息傳到了袁崇煥手中:皇太極已出兵28天,已繞過寧錦防線,借道蒙古,千里奔襲,突擊京師。不知皇太極是效法霍去病大漠千里奔襲,奪取王庭;還是想要逼反袁崇煥,要他做孤立無援的李凌,懼明法而投降後金(《大明律》:封疆失守,情罪深重,國法難容);亦或是構陷袁崇煥,叫大明自斷臂膀。

在收到戰報後,袁崇煥便知他的戰略失算了。他揹負著通敵罵名也要販糧拉攏的蒙古叛了;守城為上的戰略被行軍力強,適應高機動作戰的後金戰略打破。

明軍對蒙古情況一無所知——後金此番大量兵力轉移明軍無一察覺,他們無處可截擊敵方落伍人員。

京師本地有明廷急詔,但附近各部隊難以配合作戰,迎擊大規模進攻的敵人。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皇太極推給他一盤死局:“投敵後金,同我攻破京師,雖遭唾罵,你能保全。”

袁崇煥的選擇證明了他的忠誠。慷慨奔赴京師時,他是否也會自嘲:五年平遼之期未到,不過三年,輾轉殺虜,竟殺到了京師腳下!

他在京師不遠處遇到了皇太極的部隊,敵方對袁部的跟蹤視若罔聞,走向山嶺深處。袁崇煥以為有詐,便回京駐防,以防禁軍投降。

不久,袁部在京城下與後金大戰,以八千軍士力抗數萬人。後金見狀蹂躪起了聚集眾多官員私產的京郊,朝臣憤怒。袁崇知兵乏勢殊,不宜出兵,便拒絕出兵要求。

崇禎皇帝不明白袁公為何不在京城外痛擊敵人,為何同皇太極的部隊前後腳到達京城?

臨末世深淵,文官哭窮,“暴民”抗稅,面對“愚弄”自己的袁崇煥,皇帝的威信快要蕩然無存,他只能平靜又瘋狂地念出:“袁崇煥付託不效,種種罪惡……依律磔之。”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袁崇煥的賣國罵名在崇禎一朝“蓋棺定論”。

袁崇煥——個人忠奸難辨的時代迷因

忠臣死於皇帝的屠刀下,這戲碼古今見慣,後世文人也愛為忠臣們寫些悲愴泣血的戲文。為何獨有袁公身為忠臣,卻揹負千古罵名?

除這濁世誤人,袁公的悲劇與其性格思維也不無關係:渾身是膽的性格令他脫穎而出,也葬送了他:偭規越矩犯下大忌。戰略戰術上相對皇太極暫時落後,也讓他嚐到敗績。

軍事上落後並不可怕,但崇禎皇帝不會留給他改正的機會:行將就木的帝國不會容忍“愚弄”皇帝的臣子。

都說晚明的一抹亮色是東林黨。袁崇煥與東林淵源頗深。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崇禎皇帝擔心殺袁公有失,便問朝中,東林黨成基命幾人皆言袁公該殺,袁公好友錢龍錫說:“是然軍國大事,私自商度,不抗疏發奸,何所逃罪?”東林黨未曾辯駁,袁公的汙名終究成了公論。

修私史的明人名士忠心崇禎,唾棄袁公。清朝皇帝為譏諷崇禎的無能,宣傳起袁公的忠心,後世漢人對袁公的誤解步步加深。

袁公用來寬慰好友的詩文“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是無一成行。可就像他寫下的“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殺身成仁,他不後悔。“從前學殺人”的他不是樸質良善之人,可在那幾個千里奔襲的夜裡,他早就是英雄。

擁有百年爭議的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通敵叛國的奸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