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純油、純電、混動,到底誰在真正承受貶值危機風險?

純電、插混車型的市場佔有率逐年增高,部分人仍對於電動車抱有消極看法,尤其對於某些新驅動結構的混動車型,比如增程式,有多少人對其不認同,認為是垃圾工業產品、打擦邊球的一種投機取巧的方案,是內燃機發展的怪胎,是國家倡導低碳環保的悲哀。

我從國家和產品的角度談談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純油、純電、混動,到底誰在真正承受貶值危機風險?

先從國家層面來看這件事情:

推進“新能源”僅僅是為了環保嗎?

當然不是,依賴火力發電不可能實現環保,歐盟和歐洲的主要幾個車企始終不認同電力作為環保發展方向,但因為市場需求不得不投入開發,尤其是大眾。日本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已經開始大力發展氫能源,德國的加氫站早就開始鋪設了,日本本來是個電力科技強國,但直到現在豐田才響應市場推出幾個電車,不是說豐田章男喜歡油車,只是其背後面臨的火力資源始終是個問題,對日本來說,未來電價的漲幅不可避免,潮汐能或者光伏直到現在也無法代替持續穩定輸出的火力方式,對於小日本兒這樣一個小國來說,能源是一個很尷尬也很頭疼的問題。

純油、純電、混動,到底誰在真正承受貶值危機風險?

太陽能+氫能源的補給方式,不過太陽能仍是理想階段

那為什麼國家還是要最先邁出這一步,鼓勵電動車發展呢?

主要還是為了推行符合當下國情的汽車發展路線,我們的煤炭資源可以做到內產內銷,但石油不行,同時燃油發動機再發展始終無法避免各種技術專利的限制,轉換方向是為了不讓石油、技術專利這些東西卡脖子,這一點很重要。

另外一點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混動只有兩家:豐田或其他”,豐田在油混路線上沉澱了大量的技術和專利,如果我們沿這條路一定又是被牽著走,所以我們要成為遊戲的制定者,讓豐田的油混自己玩去吧,從結果來看確實是一路走到黑,在中國市場從始至終也沒佔什麼便宜。另外,寶馬與豐田的合作最終也沒帶來實質的結果,不還是跟隨中國主流走了插混路線。

發改委、人大代表裡如此多的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難道不比我們民眾看的更清楚麼?政府在混動的政策上做到了特別放寬,看似是個玩笑,實則是一個合理解決當下問題的過渡方案,也是符合當下國情的一種方案,更是讓民眾逐步接受新事物的過程方案。所以,我們不應該持著單線思維看整體發展,不應抱著環保的枷鎖看待新能源車的發展,所以最終還是要看具體車型是否滿足自己的使用和成本投入需要。

增程式或者其它某些混動車型油耗真的高麼?我們為什麼只盯著油耗去否定一輛車?

混動的整體能耗一定是比純油車低的,它的問題是不如純油或者純電車用起來簡單,它還需要考慮什麼時候該用油、什麼時候該用電。存在即是合理的,加上更大的電池後可以實現智慧技術的發展,帶動晶片、感測器、軟體等一系列的產業發展和升級,而不是束縛在三大件的框框裡,同時緩解為純電車鋪設充電站的速度矛盾。

智慧產品應該有多元的發展,就像手機發展一樣,最終會被某一個或幾個創新者定義什麼才是優秀的出行工具。既然是解決當下的方案,我們完全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方案,市場會評判某方案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你我他的三張嘴。

感性一點來說,既有大號電池又能跑的更遠,一個可以隨時拿來燒水、做飯、放投影……的充電寶、一個隨身wifi,這些配備不是讓你的城市—郊外生活更舒適麼?不比油車更香麼?油車只能把你從A點帶到B點,而任何帶有“大號電池”的新能源車不僅能帶你去B點,更能帶來更多的陪伴和快樂。

未來的新能源發展

從冬奧會引進日本氫能源車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國家在背後瞄準的是什麼,所以就目前來看,什麼車都是當前的過渡產品。想一想手機從進入智慧大屏時代到現在才幾年?只要汽車進入智慧時代,從重工業階段轉入高精工業+微晶片+軟體工程階段,汽車迭代將呈現指數發展態勢,而那些堅信純油車在未來更保值觀念的人們,從生活質量到經濟可能會受到更多的影響,想想你曾經的諾基亞等塞班手機,甚至是前幾年的手機在如今的處境。

所以,真正在承受危機風險的到底是誰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