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非遺+文創”如何創意融合的深度思考

“非遺+文創” 如何創意融合的深度思考

“非遺+文創”如何創意融合的深度思考

“非遺+文創” 彼此價值相互挖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積累創造形成,並世代流傳下來的燦爛成果,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精湛的傳統技藝、深厚的民族思維、獨特的文化基因正是當代全球化同質化時期所缺少的。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雖然已經重新進入到人類視野,卻似乎與現代經濟社會格格不入,其發展和傳承遇到了阻塞困難。文化創意產業自興起以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影響了眾多國家、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並以獨特的形態和執行方式與其他產業發生廣泛而複雜的聯絡。

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石和載體,是沉澱著獨特底蘊的寶貴資源,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並將其轉化為創意產業的動力源泉,提高競爭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創意源泉。文化創意產業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其提供了創新機制和融入現代社會的平臺。結合兩者,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價值將其轉化為創意資本,不僅提升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同時也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活力。中國擁有燦爛的文明和不勝列舉的“非遺”文化瑰寶,卻未能加以利用。如花木蘭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學,卻成為美國動漫的創意來源。

今天,人們開始重視文化創意,本土文化的價值逐漸被挖掘出來。作為現實載體,非遺小鎮是以一種或多種特色的非遺資源為依託,在特定空間環境內形成的具有產業、城鎮、人力、文化等功能融合特徵的新型城鎮形態。

根據建設路徑的差異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在世代相傳的民風、民俗、民藝基礎上,為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轉型而成;

一種是出於生活、創作或商業等目的,由非遺傳承人共同集聚而成。

當前,由於包括非遺主題小鎮在內的特色小鎮建設尚處於探索階段,許多小鎮在發展中仍存在著重硬體輕服務、重標準輕創意、重資源輕產業等一些問題。

“文創興鎮”與非遺小鎮的創新發展

我國臺灣地區曾展開過“社群營造”、日本也有過“文創造鎮”的發展經驗,而我國大陸地區可以在合理借鑑前兩者基礎上以“文創興鎮”的新方式對文化資源型鄉鎮進行整體改造,也可拿此視角來審視我國大陸地區當前的特色小鎮建設,探索非遺小鎮創新發展的路徑體系。“文創興鎮”從根本上擺脫了原先依靠物質經濟推動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以“文化及其活態傳承、創新利用”為核心。所以在非遺小鎮的建設中必須要達成以下幾點,才能突圍二者之間結合所產生的問題:

突出小鎮民眾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主體地位。

將文化創意要素視為小鎮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增強小鎮營建的創意含量和科技能量

並由此完善小鎮文化、產業、社群、旅遊等功能體系。

“文創興鎮”推動非遺小鎮發展 防止文脈被商業開發中斷日本的“文創造鎮”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社群營造”都特別強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活化,重視生活傳統和生活空間的延續,將社群共同的歷史文化視為凝聚民眾、從事經營、旅遊開發和生態建設的根基,也為“文創興鎮”的應有之意義和本質所在。“文創興鎮”因為重視小鎮居民共有文化遺產的傳承、經營和發展,以特色非遺資源優勢帶動小鎮發展,塑造出獨特的城市形象,從而防止了經由大規模的商業開發或大批次的非遺引入,導致文脈中斷的後果。但要改善小鎮落後或單一的發展狀態,必須圍繞非遺小鎮的公共福祉,社群民眾與不斷加入的個人、法人等自覺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管理和服務主體密切合作,反過來也藉此提升了小鎮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品味。

當然,“文創興鎮”的發展思路並非對傳統文化的儲存和固守,而是要適應內外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環境變化的要求,以小鎮民眾為主體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動態保護和合理開發,注重小鎮發展同現代生活方式、文化娛樂方式、大眾消費觀念的結合。這就需要將文化創意、現代設計、文化科技等新生力量應用到非遺小鎮的建設之中,透過非遺類 IP、文化創意符號、智慧財產權等對非遺小鎮的文化生態、產業形態和空間環境進行改造。文化創意和藝術設計透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作用於非遺資源,以現代化的思維、觀念、工具、技術、產品等推動非遺創新發展,而同時,小鎮中諸如剪紙、年畫、雕刻、泥塑等傳統手工藝,其藝術風格、創作素材、技藝流程、形象造型等多具歷史氣息,能夠為現代時尚、流行文化注入靈魂和精神。

此外,“文創興鎮”的過程也推動著文化創意相關要素不斷融入到小鎮的生活空間、生產空間、景觀空間等,從而實現非遺小鎮從原生性、展示性的文化產品提供向創意性、體驗性的文化空間打造轉變,繼而能夠提高特色小鎮的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優勢。非遺小鎮作為非遺的保護和發展平臺,透過“文創興鎮”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承、生態維護、產業經營和社群營造,促進打造出世界級的非遺小鎮品牌。首先,促進了城鎮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傳承和利用創新,逐漸使鄉鎮的老建築、老文物、老手藝活化,並帶動地方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持續發展。

其次,小鎮非遺與自然資源系統及生物生命系統有著緊密聯絡,“文創興鎮”能夠減少城鎮化過程中對地形地貌、河流水域、生物等的破壞,有利於保護當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非遺小鎮自然和文化生態的良性迴圈發展。

再次,“文創興鎮”推動了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同相關產業融合,不僅有利於實現小鎮與文創產業在人才、技術、品牌等方面要素的共創、共用和共享,而且將有力改善特色小鎮原有的文化業態、旅遊休閒和人居環境,推動以非遺資源為核心的文創產業優先發展。

此外,隨著創新創意一族的到來,新的文化創意思想將釋放小鎮的內生活力,凸顯特色小鎮“宜創”的新功能,由此促使非遺小鎮步入“創意興業、文化造城”的發展新階段。

促進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和創造轉化,加快高階要素的開放整合與高效利用,推動產業發展的特色主導和融合集聚,促進城鎮空間的景觀最佳化和文創營造等,以此實現非遺小鎮在內容、要素、產業、空間等層面的文創化。

三、探尋非遺小鎮發展的基本路徑

推進“文創興鎮”建設需要系統性的規劃設計和持續性的實施舉措,透過藉助現代文化創意理念、要素和方法,不斷實現非遺小鎮在內容資源、要素、產業、空間等層面的文創化。

“非遺+文創”如何創意融合的深度思考

▲ “文創興鎮”推動非遺小鎮發展的路徑構建

圍繞以上基本要素以及路徑框架,結合其內在機理及實踐探索,分別進行具體而深入的分析。

促進非遺創新發展與資源創造轉化

促進非遺的創新發展,死守老辦法肯定行不通,需保持非遺的活態性特徵,將其無形的技藝、知識、能力和有形的載體、工具、實物以及相應的文化空間等資源進行挖掘、整理與轉化,讓傳統文化遺產更有力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因此,非遺的生活化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

生活化傳承非遺文化。非遺小鎮承載著特定文化環境下的非遺人物、非遺內容等,小鎮居民世代與這些非遺資源相互依存。在這基礎上梳理出其特色所在,以此作為小鎮建設的文化依託。適應非遺所屬主體的存在方式變化,在生活中促進非遺的自然發展; 符合潛在非遺需求者的生活現實,以非遺藝術營造出濃厚的生活美學。

在非遺內容、形式和載體基礎上做創新,既要為技藝技能、工序流程、口頭知識等增添新的時代內容,也需不斷豐富非遺的表現形式,合理改善其物化載體和工具手段。藉助數字化傳播非遺文化。非遺數字化是網際網路時代非遺小鎮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藉助於網際網路計算機技術對非遺進行採集、儲存、轉化、管理、展示和傳播,這不僅以數字技術改變了非遺的既有存在形態和傳播方式,使非遺資源更便捷、高效地為小鎮內外人們所觀看和使用,而且透過將非遺小鎮與非遺整體地數字化呈現,有助於大眾全面地瞭解、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同時,非遺數字化也為非遺內容資源開發、傳播和消費打下了良好基礎,由此創意打造出的文化內容產品或服務有利於非遺的廣泛傳播和互動分享。

非遺資源的故事轉化。故事是當前文創體驗的重要入口和關鍵內容,而且非遺本身包含著無盡的故事內容。非遺小鎮的文化資源創意轉化離不開故事力的打造,挖掘、創作和分享故事有助於實現大眾記憶、傳播、理解、娛樂、想象、創造等文化功能。以特色非遺資源為基礎,透過專業團隊、個人或眾創等方式挖掘或創意出具有非遺屬性的好故事,包括有人格、有情節、有情懷的系列內容,既可是老故事、舊作品、傳說的新玩法,也可是根據小鎮非遺內容衍生出的新事件,以此提升非遺小鎮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效力。

當然這種故事轉化與創意應以遵循傳統文化發展規律和現代文藝創作要求為前提,避免對小鎮非遺的過度演繹和消費。以創意設計讓非遺藝術煥發新生。對非遺藝術及其載體本身創意或再設計後,打造出呈現非遺特色的生活實用品、藝術收藏品、文化娛樂物,而這些又能累積成新的小鎮文創資源。

當代設計力量與小鎮非遺資源融合的路徑有3種方式:一是從非遺資源中提取無形或有形的元素,應用到現代的平面設計、廣告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建築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領域之中,開發出能夠為大眾消費和小鎮發展所用的新產品;

二是透過創意設計將現代文化或傳統文化與非遺藝術相融合,推動非遺藝術形成新風格、新樣式、新內涵,如“中國青瓷小鎮”———浙江龍泉上垟鎮透過利用年輕人創意,與傳統書畫相結合等途徑開發創意青瓷;

三是對現代設計與非遺藝術融合物進行擴充套件設計,以一種或多種元素為基礎,創意設計出更具物質實用性或數字娛樂性的產品。

五、5大舉措加快高階要素的開放整合與高效利用

文化創意人才的引入與服務

非遺小鎮匯聚了眾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匠人、手藝人、民俗藝人作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中堅力量而存在,透過引入文化創意和藝術設計領域的從業者、設計師、藝術家等創意階層,實現傳承人與文創者的相互促進,共同為非遺小鎮的文創化發展提供高階人才保障,如深圳梧桐山藝術小鎮巷子坊以非遺保護和開發為主導,並大力引進設計師工作室等,推動非遺基地功能完善。同時,以小鎮非遺傳承人員為中心,整合創意者、設計者、經營者、管理者、研究者、技術人員等,構建符合小鎮發展實際和戰略前景的人才培訓、培養、引進、管理、合作和服務平臺,為文化創意人才的公共藝術創作、文化生產經營、展示交流活動等提供便利,以此提升非遺小鎮人才資源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社會金融資本的整合與引導

資金是制約非遺小鎮文創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資本與金融資本在非遺小鎮的融合有其必要性。面向社會整合帶動小鎮發展的金融資本,打造具有資金集聚、金融服務、投資引導、專案對接等多種功能的資本平臺,有效滿足小鎮非遺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建設、文創產業發展等資金需求。透過成立非遺基金、文創基金等方式完善非遺小鎮發展的資金投入機制,積極採用公私合作的 PPP 模式進行小鎮大型文創專案開發,如歙縣與浙江中吳集團合作投資建設徽州非遺文化小鎮,來改善小鎮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提高資本運作水平。另外還可以透過增強非遺小鎮中的大學生創業者、創意設計工作室以及手工藝作坊的資金保障能力,在開發非遺文創產品中利用眾籌等新興融資方式,同時加強對發展前景好的非遺內容創意與經營企業的投融資引導。

文化與科技的協同應用

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非遺小鎮的文化建設同樣有賴於現代科技手段的融入。強化文化創意與生產製作技術、展陳傳播技術和消費終端技術等協同能力,以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和產業開發,不斷利用新媒體、多媒體等手段打造具有當地非遺元素的文化娛樂產品或活動,如舉辦非遺新媒體藝術節,以聲光電組合的裝置藝術、影像作品等提高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增強非遺文化旅遊專案的體驗性。同時逐步將VR、AR、MR、AI、體感科技、大資料等前沿科技應用到非遺小鎮文化事業和文創產業發展上,改善小鎮文化服務內容和方式,如在小鎮非遺博物館建設中,設定文化互動體驗,虛擬還原出非遺歷史場景等。

文創品牌的打造和合作

依託於小鎮特色非遺資源,以品質優良、特色突出、外形美觀和內涵豐富推動打造小鎮的文創品牌,加強非遺品牌同文化創意和藝術設計品牌的結合,將創意設計品牌向非遺產品或服務延伸,不斷實現消費市場共享。建設特色非遺的創作、展示、交易、傳播、體驗等平臺,打造非遺小鎮的文化旅遊品牌、民俗節慶品牌等,提升小鎮整體的品牌形象。如浙江義烏佛堂鎮整合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服飾、傳統美食、書畫、古玩等,打造非遺特色文化一條街,不斷促進非遺創新基地、手工藝創作基地、民俗文化活動等品牌建設。推動小鎮代表性非遺向外走出去,促進與其他特色非遺品牌在內容創新、創意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如浙江藝雕小鎮以主打的黃楊木雕等參與文化產品交易會、博覽會等,擴大自身品牌的影響力,也加強與相關非遺品牌、文創品牌的合作交流。

文創要素的內生和持續

非遺小鎮的制度是“活而新”的,而這些管理或激勵制度創新應能營造出良好的制度環境,持續促進非遺小鎮高階要素的內生和集聚。非遺小鎮以多種方式加強與大型文化企業、網際網路公司、高等院校、非營利組織等在文化創意、文化科技等領域合作,並培育或引入符合小鎮非遺資源利用導向的文化創客、小微文化企業等,協同進行非遺小鎮的人才培養、品牌培育、文化創新、技術變革、資本吸納、制度完善等,也由此盤活非遺小鎮的存量資源。此外,在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融入非遺小鎮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文創要素的系統性和動態性,強化非遺小鎮內外文化、經濟、設施、服務等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協同最佳化,以內生、引入或連線等方式促進非遺小鎮各要素資源的可持續性。

“非遺+文創”如何創意融合的深度思考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從事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劃設計多年,對非遺規劃設計具有豐富經驗的李船五老師表示:將為非遺專案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讓其在承載文化價值的同時,還能集經濟價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等於一體,是打破非遺傳承困境的關鍵之舉。

對於非遺傳承者來說,要突破這些壁壘並非一日之功,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創新傳承的發展手段、探索全新的發展思路,讓非遺“活態”傳承還任重道遠。

為此,李船五老師與山東省泰安市奉高生態旅遊度假區達成了就非遺文創進行聯合開發和推廣的戰略合作意向。以奉高生態旅遊度假區

為主體平臺,把優秀的非遺文創作品推廣出來。讓傳承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事業中“用起來”,並逐漸“活起來”,最後,在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下“火起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