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希望工程

作者 |

《中華兒女》記者 王海珍

編輯 | 張惠清

流火漫溢的六月末,高二步入高三的誓師大會誓詞似乎還在耳邊迴盪,希望高中的高考捷報就飛速抵達。

高考成績公佈那一晚,廣西希望高中大門口外,煙花盛放,五顏六色的焰火在空中搖曳,久久還未散去。

這是自發前來慶祝的考生家長們燃放的。

老師們心中也升起無數焰火,激動心情溢於言表。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希望之星”們帶著孩子一起聚會

楊玉榮看著學校成績單,興奮的同時也感覺到壓力。今年,她帶的班就要步入高三,作為班主任,肩上擔子並不輕鬆。週日,全校高三學生在操場上進行激昂奮進的“誓師大會”,作為班主任,她全程參與。高中學習步入最後一年的關鍵期,需要這種儀式感,需要激勵同學們感恩奮進。

這裡,是全國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公益性高中——廣西希望高中。

希望高中的緣起與發展

國人歷來重視教育。教育能夠改變命運,早已是社會共識。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教育需求又極其大,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落後,特別是貧困地區多、義務教育規模龐大、教育經費短缺,尤其是基礎教育非常薄弱。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希望工程應運而生。1989年10月30日,共青團中央發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希望工程,從倡導社會捐資助學,到建立起貧困學生資助體系,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使命,以慈善組織的方式大規模動員社會資源參與到教育扶貧事業中,將貧困、青少年、教育三者匯聚到一起,喚起全社會對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關注,直接推動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許多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1990年代末期,青基會工作人員在走訪調研和開展資助工作時發現,在很多貧困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或是邊境地區,有些貧困學子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往往因家境貧寒而無法繼續求學,這其中還有部分是孤兒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如何幫助這些已經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但還求知若渴的學生繼續學業呢?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探索。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初中畢業生完成高中學業,用知識改變命運,2002年7月,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辦廣西希望高中。

“我們產生籌辦廣西希望高中的想法,源自廣西是‘希望工程’發祥地之一。希望工程作為當時影響很大的公益專案,是共青團引以為傲的品牌專案。但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國家逐步實行義務教育後,希望工程以‘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為中心工作的緊迫感已經沒有當初那麼大了,但一些學生因為家貧上不起高中,也是事實存在的。”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回顧“希望高中”的緣起,“我們那時思考,能不能辦一個類似‘希望中學’或者‘資助中心’之類的機構,幫助那些因經濟困難無力繼續高中學業的學生,大家一拍即合,並且得到共青團廣西區委大力支援,這樣才促成廣西希望高中從理想到現實的落地”。

廣西希望高中以民辦形式創立,作為全國第一家“吃螃蟹”的希望高中,沒少“摸著石頭過河”。創校之初,白手起家,歷盡艱辛。

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回憶二十年前希望高中籌備建立之初的種種過程,深有感觸:“希望高中籌備之初,共青團廣西區委一名副書記帶領廣西團校和廣西希望工程辦公室的籌備人員開展立項、規劃工作,由於共青團缺乏資金,無法置辦獨立校園,因此,計劃利用廣西團校的校舍和師資來辦學。在向南寧市教育局遞交申辦報告後,南寧市教育局認為我們在軟體和硬體方面都不具備辦學條件,沒批准我們的申請。當時,我們雖受打擊,但還是懷揣夢想、滿腔熱血,不想就此放棄,於是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申請行政複議,教育廳認為創辦廣西希望高中很有社會意義,2002年7月11日,給南寧市教育局下達同意創辦批文,南寧市教育局也緊接著於2002年7月19日進行批覆。”

廣西希望高中創辦以來,壓力一直存在。“為了廣西希望高中的發展,廣西團校寧願少招甚至停招中專班,為廣西希望高中付出很大代價。學校招收第一屆學生時,廣西團校的校舍還能勉強接納,到第二、第三屆時就很困難了,因此,我們只能到處租房解決學生住宿問題。從2003年到2005年新校園落成前,廣西希望高中的學生散居在廣西團校周邊。”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說,“我們當時覺得很難過,很心疼學生,好在這些來自全區各地貧困農村的孩子們不計較、不攀比,他們自強自立、勤奮好學的品質也感染和激勵了我們,讓我們更加堅定辦好學校的信心和決心”。

學校創辦之初,學校由於缺乏辦學所需資金,舉步維艱。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負責人說:“我們把保證資助貧困學生完成高中學業當成政治任務,為此,透過希望工程到處化緣以解決學生的生活費問題。專職教師的工資由廣西團校支付,而且很少,但老師們都毫無怨言,他們為公益而堅守、為孩子而操勞。廣西團校的職工不計得失為廣西希望高中提供很多服務,希望高中的財務至今還保留著欠發廣西團校職工工資的賬單。”

2003年,在共青團廣西區委和廣西希望工程辦公室努力下,華人企業印尼金光集團每年捐贈100萬元(兩年後提高到150萬元),用於解決每年100名“希望之星”學生的課本資料和生活費,這項資助一直到2010年。廣西武警總隊也連續10年給廣西希望高中每屆“希望之星”無償捐贈臥具,還有許多社會機構或愛心人士紛紛給“希望之星”和學校其他困難學生捐贈學雜費、新衣服、學習用品等,廣西希望高中吸引了社會眾多關注和幫助,也幫助一批又一批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

廣西希望高中只有3年建設過渡期,借用團校場地並不是長久之計,時任廣西希望工程辦公室副主任、廣西希望高中校長黎傳文在建校之初,主要精力都用在尋求辦學資金和找尋新校址上,為此沒少吃苦受累,也經常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壓力,由於學校沒有穩定資金來源,好幾次面臨老師工資無法下發的困難。“最終我們開始引進社會力量,嘗試著把廣西希望高中變成一個公辦民助的學校。”黎傳文說。

透過青年企業家聯合會平臺,希望高中吸引了來自北京等地七位實業家出資1700萬元。以此為轉折,希望高中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自從有了社會資金進來,希望高中終於在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屬於自己的新校園。黎傳文記得很清楚,2005年8月,希望高中從廣西團校搬出,新校區開始投入使用。

在社會各界支援下,經過20年努力,廣西希望高中從一所創立初期無固定場所、無穩定教師、無足夠資金的“三無”民辦學校,逐步發展壯大為全國招收貧困生最多的公益學校。

一張書桌,改變的是一個孩子的一生

楊玉榮的高中三年是在廣西團校校區度過的。“記得那時校園很小,但我們很快樂,因為有書讀了,我們的未來有了希望。大家學習都很努力,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比她晚一年入學的鄧土強則在高中最後一年遷入新校址。他們在希望高中有一個共同身份:希望之星。作為“希望之星”步入學校的學生,是由廣西各地團委推薦而來。他們有著相似背景:學習成績優異而家境貧寒。在希望高中讀書,學費、住宿費、學雜費全免,而且,每個月還會有生活補助。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黎傳文

新學校位於廣西郊區,在希望高中開工建設前,這裡是一片漫無邊際的甘蔗地。

“新學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大,太大了,尤其是從團校搬過來之後,對比太強烈了。”鄧土強回憶,“不管是在老校區,還是在新校區,我記憶最深的感受就是快樂,大家情緒高昂,學習非常努力,相處非常融洽”。

“如果沒有希望高中,我的人生會成什麼樣?”楊玉榮幾乎不敢去做這樣的假設。楊玉榮1986年出生於百色市田林縣一個小山村,家裡有七個孩子,她是最小的一個。童年時代,能看到的書很有限,但有限閱讀也給她埋下了想去大山外面看看的種子。家境貧寒成為她追夢的最大阻礙,家裡收入來源有限,父母年邁,兄弟姐妹眾多,從小讀書的學費也經常是欠著的。可是她又特別愛讀書,成績優異的她每每能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的愛護,是學習的好苗子,不交學費也可以來讀,她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家裡的大姐和二哥學習成績也很好,但最終因為家境原因選擇出去打工掙錢。她也曾經動搖過,要不要放棄讀書呢?“我爸爸一直沒說過讓我放棄的話,他只是說,家裡實在沒錢,你要自己想辦法啊!”

楊玉榮瞭解爸爸的不易和苦心。爸爸曾經是村裡的民辦教師,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勤勞的爸爸會在農閒時上山扯草藥拿到集市上賣補貼家用,但後來爸爸生病了,而家裡的負擔的確很重。她能感覺到爸爸對她的期望,不想讓她放棄讀書,又因為無法助力而心懷歉疚。自小聰明要強的楊玉榮咬牙堅持著,想要改變命運,唯有努力學習。上初中,要去鎮裡住校,她買不起食堂的飯菜,就每週步行回家,從家裡背米背豆子,拿到學校煮著吃,就這樣捱過初中三年,成績優異的她中考輕鬆進入全縣前十名。

“收到了市裡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時,心裡真是五味雜陳。當然想上學,特別想上,但又清楚地知道,家裡根本拿不出這些錢,那年暑假,天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楊玉榮回憶。

八月下旬的一天,楊玉榮聽說有一所剛剛建成的希望高中,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免費就讀,抱著一線希望,她給百色市的一所初辦高中寫了一封信,表達想去讀書的渴望。然後,她就收到可以進入希望高中讀書的通知,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夢想成真的感覺。

出生於1988年的鄧土強是廣西梧州人,現在回想起來童年生活的困苦,似乎都不算什麼,“當時,因為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這樣的,也就沒覺得有多苦”。家在偏遠山區,初中需要住校,他記得,當時為節省車費,一般會兩三個星期才回家一趟。從學校到家,坐中巴車,天氣好的時候一般需要一個半小時,遇到天氣不好,途經十幾公里的泥濘山路時,中巴車需要裝上防滑鏈,在山上慢慢爬行,就不知道需要多久了。中學三年,鄧土強中考成績優異,但能不能上高中依然是個未知數。當時,他的同班同學大都選擇外出打工,既可以省一筆學費又可以補貼家用。他第一次感覺到家庭貧窮帶給他的選擇困頓——兩難間,他被希望高中錄取。

廣西希望高中於創辦當年就面向全區招收93名“希望之星”,第二年,7名得到社會資助遠赴江西讀書的同學轉回希望高中,成為“希望之星”。這些學生中,有在廣東打工攢學費的學生,有“全部家產都抵不過一頭牛”的困難家庭的學生,有單親、孤兒學生……這樣的生源結構恰好印證了廣西希望高中創辦的社會意義。

在歷屆“希望之星”學子中間,常常流傳著關於廣西希望高中領導和招生辦負責人每年都在全區各個山村鄉鎮尋找瀕臨失學的初中畢業生的故事。2005屆“希望之星”姚夢霞記得很清楚:“有些學生是招生老師從工地上直接給拉回來的,那些孩子原本以為再也沒有上學的機會了,但招生老師找到他們,讓他們回來讀書。如果不去找他們,他們的命運可能和現在完全不同。”也有的孩子想上學,家長為了家裡多一點收入,不願意送孩子來學校的情況,招生老師就登門去說服孩子的父母,讓父母親往長遠一些看,支援孩子的讀書夢想。廣西希望高中心心念念失學的孩子,一聽說哪裡有上不起學的孩子,不管山路有多遠,都會前往一探究竟,遇到讀書的好苗子,會想方設法拉回學校,給他們一方安靜的書桌。一張書桌,改變的是一個孩子的一生。

和楊玉榮同一屆的“希望之星”陸正興說,“青基會的工作人員和學校老師們都有大愛,有慈悲心,如果沒有這份大愛和慈悲心,是很難把希望高中這麼難的事情一直堅持下來的”。

曾經畢業的學子們每逢五、逢十週年畢業紀念日都會回校聚會,這似乎成了希望高中的一個傳統。曾經的“希望之星”們每每念及當年學校老師把他們從工地上,從打工的路上攔截回來的故事,都會滿懷深情,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給予他們的關懷和溫暖。

“希望之星”的命運改變

姚夢霞至今依然認為,在希望高中的三年讀書生活,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當年,她從初中政治老師那裡得知廣西希望高中可以為家境不好的學生提供免費讀書這一訊息,平時性格偏內向的她,為有機會讀高中,鼓足勇氣前往縣教育局詢問具體情況,就這樣,她來到了廣西希望高中。那一年是2005年,新校址迎來第一屆新生。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陸正興與妻子李怡珊

與鄧土強的第一感覺一樣,“這裡太大,太美了,環境真得很好”,姚夢霞感嘆著。姚夢霞的家鄉在梧州市蒙山縣的一個小山村,到南寧需要五六個小時車程。她在體驗兩地不同地理氣候的同時,也在體驗自己內心的改變,“上中學時,因為家境原因,有些自卑,挺內向的。”姚夢霞回憶,“到了希望高中,或許是覺得有機會讀書,看到希望了,壓在心裡的石頭沒有了,天空好像都變藍了”。她的性格開始變得開朗活潑,找到了自信,也在同班同學中間,找到了與自己相伴一生的愛人。

說起同學之間締結良緣的故事,陸正興笑了。“我一開始只覺得幸運,能來希望高中讀書,給了我改變一生的機會,畢業後才知道,希望高中遇到的人,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陸正興在希望高中遇到他的妻子,也在這裡結識了許多可以做一輩子好朋友的人。“後來我們結婚時,很多老師到場祝賀,證婚人是梁曙明老師。”

陸正興至今還與梁曙明老師保持著密切聯絡。梁曙明今年80多歲了,陸正興和同學們都喜歡叫她梁奶奶。畢業回到南寧工作後,他時常和老同學約著和梁老師聚一聚。“以前是老師帶我們看南寧,現在是我們帶老師看南寧,有一種能夠回報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至今,他還記得被選為“希望之星”的幸運經過。陸正興父親早逝,母親獨自一人支撐著全家,撫養他們兄妹三人。從小聰穎活潑,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的陸正興,在小學畢業考試那年考取縣重點中學,但因縣重點中學不能減免學費,而鎮中學可以,就選擇在鎮中學讀書。中學時期的陸正興,學習成績依然保持在年級前列,中考成績全縣第二。當橫縣第一高中的錄取通知書抵達他手中時,他並沒有多興奮。面對高昂學費,他默默地開始思考人生另一種可能——去廣州打工。八月最後一天,他的初中班主任陸朝銀騎著腳踏車找到他家,給他送來廣西團委剛剛籌建希望高中這一訊息,並讓他迅速填寫申請報名,再快馬加鞭送到當地團委。彼時,已是報名截止最後一天,他趕上了末班車。

陸喜歡也是常常和梁曙明老師聯絡的首屆“希望之星”,她和陸正興是同學。“在南寧的‘希望之星’們經常聚會,我們的孩子也經常一起玩,我想這樣的情誼會延續一輩子吧。”陸喜歡說。她是“7名得到社會資助遠赴江西讀書的同學,第二年轉回希望高中”的其中一位。“高一我們在江西讀書,因為各省高考制度不同,所以高二一開學,在廣西團省委努力下,我們就回到了廣西希望高中。”陸喜歡回憶:“我們剛到學校,同學之間還都不認識,他們就跑過來幫我們搬執行李,幫我們安置床鋪,我們很快融入這個集體。我們的課外生活也很豐富,比如南寧博覽會、民族藝術節這些大型活動,學校都會帶我們去。”陸喜歡至今還記得語文老師梁曙明端午節給他們每個人送粽子吃。“梁老師還透過個人關係,拿到在南寧市演出的話劇《雷雨》的票讓我們去看。那是我第一次看話劇,即便以後再看很多話劇,也依然覺得那次是最好看的。”

黎傳文校長說,希望高中創辦之初的前五年,主要以“希望之星”為主,大家的家庭情況都差不多,相互之間沒有攀比,孩子們大多經歷苦難,很懂得珍惜,意志比較堅強,心態也比較樂觀。

2005年6月,高考日,首屆“希望之星”們走上高考戰場,當時,中央電視臺派出記者,採訪多位“希望之星”。6月30日,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以《我要上大學》為專題,報道了第一屆廣西希望高中畢業生的故事。

那一年,“希望之星”們高考捷報頻傳,參加高考99人中有94人成績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這對於剛剛建校、一切都還處於摸索階段的學校來說,成績令人鼓舞。建校二十年來,在希望高中就讀的每屆“希望之星”高考上線的比例都很高,近8年,“希望之星”一本率超過60%,本科率幾乎達99%,有兩屆“希望之星”本科率達到100%。“絕大部分‘希望之星’都考上並就讀大學,也有個別‘希望之星’因為調劑專業不理想而選擇復讀,我們也會想辦法給予支援。”黎傳文校長說。

楊玉榮高考第一年雖然分數上了線,但錄取通知書上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她握著廣西希望工程資助她上大學的5000元“圓夢助學金”,陷入選擇的煎熬中。按規定,假如不去上大學,這筆助學金就得退回希望工程,但是沒有希望工程的支援,她也沒有條件去復讀。幾經猶豫,楊玉榮鼓起勇氣給廣西青基會寫了一封信,表達想復讀考師範大學的願望,詢問那筆助學金能不能先借給她,工作後再還給希望工程。很快,青基會領導回信了,同意繼續資助,鼓勵她好好學習。第二年高考楊玉榮考上貴州師範大學,圓了師範夢。

大學畢業後,楊玉榮選擇離家較近的西林民族高中任教。工作之餘,她悉心照料臥病在床的父親。一輩子勤勞慈愛的父親看到透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女兒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心生安慰。楊玉榮回家鄉工作的第二年,父親含笑離世。“父親走後,在家鄉的最大牽掛沒有了,內心深處有個聲音說,要回希望高中。”楊玉榮再次做出人生重要選擇,她放棄公辦教師編制,到廣西希望高中任教。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校園晨曦

2012年8月,畢業7年的楊玉榮再次踏進希望高中的校門,只是這一次,她的身份已經是老師,她站在校門口迎接新一屆“希望之星”。她在這裡獲得了愛與希望,她要把這份愛與希望傳遞出去。愛就這樣在希望高中生生不息。

“現在,楊玉榮老師已經成為學校的骨幹教師,並獲得中國青基會授予的‘希望工程30年希望之星’榮譽稱號。”黎傳文校長說,“曾經的‘希望之星’回校任教的故事時有發生,截止目前,先後有9位‘希望之星’回到母校任教,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做得很出色”。

黎傳文為“希望之星”們驕傲,很樂於分享那些曾經在希望高中改變命運的學子們,並助力他人改變命運的故事。

“有些在其他地方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希望之星’也在資助當地的困難學生。每年都有‘希望之星’回到母校給學弟學妹分享成長經歷和學習方法,激勵他們自強自立。”黎傳文說,“在廣西希望高中第一屆學生會主席、第一屆‘希望之星’覃環虎的倡議和組織下,已經參加工作的‘希望之星’自發建立‘廣西希望高中校友基金’,設立廣西希望高中校友獎學金,用於每學期獎勵成績優秀的學弟學妹”。

覃環虎是那個曾在中央電視臺《今日關注》中說“家裡所有的家當加起來還不值一頭牛”的學生。他本科考取大連海事大學,後被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接受為推薦免試研究生,畢業後曾任華為公司專案經理、中級客戶經理。儘管在華為工作順風順水,但他心心念念想回家鄉,經過與單位數次溝通,他回到廣西,入職雲上廣西大資料有限公司,任職廣西數廣信創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紀檢委員、建設實施部總經理。經他倡議和組織的“廣西希望高中校友基金”如今已資助二十多位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學生,相信以後還會幫助更多人。

姚夢霞,現任廣東省人民醫院超聲科主治醫師,在希望高中得到的愛與力量成了滋養她一生的養分。在長沙中南大學上學時,曾去湘西支教,因為她太懂得身處逆境時來自他人的援手多麼重要。她說,希望自己會更有力量一些,以後能幫助更多的人。

鄧土強畢業後回到梧州,現在是中國建設銀行梧州分行公司一名職員。畢業十週年之際,他們全班同學趕回來在希望高中相聚,“校園變化太大了。我們剛去那年,只有四幢樓,能滿足最基本的住宿與教學。那時候,打球還要去隔壁華僑中學。十週年的時候再回去,游泳館、體育館、圖書館一應俱全,學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班十週年聚會後做了精美影片,影片中每個人都精神煥發、躊躇滿志,比學校變化更大的,是每一個“希望之星”,曾經困擾他們的困頓和憂慮再也不見了,雖然生活中還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溝壑,但他們也擁有了更多力量和選擇。

韋文森,2006年9月進入廣西希望高中學習,2009年考入吉林大學,本科期間,曾獲國家勵志獎學金、曾憲梓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優秀學生標兵”稱號等。畢業當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由於科研能力突出,第二年轉為碩博連讀攻讀博士學位。攻讀博士期間,主要從事新型超導體和新型磁性材料的製備合成和物性研究。2016年,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非中心對稱超導體Rh2Mo3N的基本超導性質,並對其平庸超導屬性的原因進行了探討。2018年7月,加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主持國家級青年基金專案。這樣一位碩果累累的青年科學家,不少實驗技能卻是在希望高中打下的基礎。他曾連續三年擔任化學科代表,經常幫助老師準備實驗藥品及器材。因為這種經歷,大學期間得以繼續做化學課代表,並依靠化學課代表打下的實驗技能基礎和積累的知識,不斷深入到物理世界中,透過實驗來探索未知並取得進展。他閒暇時喜歡讀古典詩詞,吹笛子,他說,這些愛好是在希望高中培養的,“希望高中的三年生活輕鬆愜意,沒有了經濟壓力,可以充分享受青春的快樂。學校非常重視閱讀,並不是一味追求分數,回頭看,當時學校就已經很重視通識教育了” 。

陸喜歡於2005年考入四川師範大學。她說,在希望高中的學生們有共同特徵:吃苦耐勞、好學上進、心懷感恩。2008年,她成為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百色站第15棒火炬手。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南寧,在廣西工業技師學院任教。工作後,努力鑽研業務,工作出色,指導學生及個人屢次在區級大賽中獲獎,並在2021年獲得“廣西技術能手”稱號。

陸正興如今是廣西農墾集團辦公室副主任,對於現在的生活,他極為滿意,妻子李怡珊如今在南寧二中當老師,孩子上了小學。目前在南寧工作的“希望之星”有幾十個,經常一月一大聚,一週一小聚,親如一家。陸正興說,不論在哪裡,只要聽到“希望之星”四個字,就會覺得很親切。現在,“希望之星”也有了“星二代”,他們常常會帶著孩子一起旅遊、野營、聚餐,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童年與他們當年相比,存在天壤之別,還有比這更有說服力的改變嗎?

是的,無數人的命運因為希望高中而改變。生活的困頓與磨難,沒有讓他們放棄追求,他們擎著希望高中點亮的燭光,經由自己的努力,與命運搏擊,生命的暗夜被照亮,在生活中有了主動選擇的能力。宛若凌霄花,綻放於嶙峋高遠的峭壁之上,格外美麗。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的成長關鍵期,感受到愛,也學會去給予愛。人只能給出自己擁有的東西——他們成為了精神豐沛富足的人,這是希望高中給予他們的最大滋養。因此,當他們有力量的時候,也會選擇去幫助別人,希望高中的校訓,已經如DNA一樣,寫入每一個“希望之星”的生命中。

“公誠·厚愛”的DNA傳承

希望高中的校訓是“公誠·厚愛”。公:公平公正,心懷天下;誠:知行合一,真誠惻怛;厚:胸襟寬廣,學識深厚;愛:恆久忍耐,無私奉獻;

“‘公誠·厚愛’不僅僅是校訓,也是我們學校的教育理想。”黎傳文校長說,“我們希望全校師生能有寬廣的胸襟、優雅的態度、深厚的學識、服務社會的理想,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能夠盡力做到真實、無私;並始終懷有如磐石般厚重、如大海般深沉之人間大愛”。

廣西希望高中創辦20年成長變化中,經歷三個重要發展節點。

2005年8月,希望高中搬遷到現在的新校址,擁有了自己的校園,辦學設施裝置不斷增加,招生規模逐步擴大,除了每年100名“希望之星”外,學校還招收了其他學生。

2009年,希望高中創辦初中部,即博雅初中,在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初高中教學銜接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嘗試。經過5年左右,初中部成為整個大南寧市近300所初中學校中排名前兩名的學校,在新的教育政策規制之前,每年吸引來自全區各地上萬名考生爭相報讀。

2012年,希望高中建校10週年之際,希望高中的日常收支達到基本平衡,無需各董事會成員再投入。從2012年開始,剔除債務因素,逐步實現收支結餘。

除了這三個重要發展節點外,一些重要決策也對學校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推行閱讀,整個學校閱讀氛圍濃厚;推行融入“7個習慣”的學生自主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並收穫自信,極大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儘管希望高中有了很多改變,但招收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希望之星”這一傳統一直沒有改變。隨著招生規模擴大,儘管“希望之星”招收規模也在擴大,但“希望之星”的比例目前只佔高中部學生的20%、全校學生的10%,這樣的比例對困難學生來說,心理上多少會有些影響。好在希望高中在辦學過程中,隨著招收學生結構改變,逐漸樹立起不攀比的好傳統。班主任會暗自詳細瞭解“希望之星”的家庭情況並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和心理上的疏導等措施。最重要的是,三年校園生活,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吃住,一起參加各種社團學習,在良好校風中,享受著美麗的校園四季和青春時光。

學校很關心和愛護“希望之星”。從青基會工作人員,到學校教職員工,他們都秉持一個觀點,盡最大可能愛護“希望之星”。比如,儘量不讓“希望之星”出現在捐贈現場,儘量不讓“希望之星”感覺到以個人形式接受捐贈,以減輕“希望之星”的心理負擔,這也是楊玉榮、鄧土強、陸正興、韋文森、姚夢霞等“希望之星”在校園生活感覺到幸福放鬆的原因。每每面對採訪,需要敘述自己童年過往的時刻,都會有希望高中的專業心理諮詢老師善意提醒,要徵求每個“希望之星”的個人意願,是不是願意真名出現……種種細節表明,希望高中關愛著每一個學生,並保護著每一個學生。

希望高中一年年迅速成長,離不開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援和關注。“希望高中是在被看見和被關注中成長的,自建校起,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援和關心。建校之初,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捐款成為希望高中重要資金來源。廣西自治區的領導們先後來視察;團中央領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領導也都先後多次來過希望高中,對我們學校發展非常關心。廣西希望工程的一些大型活動選擇在我校舉行,比如,廣西希望工程三十週年慶祝活動在我校舉辦;廣西希望高中還獲得希望工程30年突出貢獻者的榮譽稱號,這也是全國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中學……”楊楚紅老師說,“希望高中的點滴努力和進步也是被別人看到的,這也給我們很大的鼓舞和前行的動力”。創辦二十年來,希望高中的辦學路子和優秀成績得到各級部門肯定和表彰。

希望高中除公益助學之外,還致力於“希望書館”公益專案,透過發動學校師生、校友、家長以及社會力量籌集資金、圖書,為那些資訊比較閉塞、很難獲得課外圖書的貧困地區鄉村學校援建“希望書館”,先後在馬山縣、蒼梧縣、北流市、博白縣、大化縣、都安縣、鳳山縣建立八所“希望書館”,累計募集價值40多萬元的經典文學、歷史、科普類圖書,給鄉村孩子帶去希望與溫暖。

許許多多已經參加工作的“希望之星”更是學校DNA的傳承人,他們盡力讓公益助學像星星一樣,四處發光。對於那些要強的,堅韌的“希望之星”們來說,希望高中讓他們有了發光的機會,他們終其一生,都會帶著那束光前行,並努力去照亮更多的人。

[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2年第6期 ]

廣西希望高中:愛與奮鬥是永遠不變的核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