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韓翃《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男兒志在淨胡塵

“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於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安史之亂後進入仕途,輾轉任職於節度使幕府之中。因久在軍旅,多邊塞送別酬贈之作,在他的筆下,即使是離別,也有沉雄之勢,《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一詩便體現了這一特點,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東城躍紫騮,西路大刀頭。

上客劉公幹,元戎郭細侯。

一軍偏許國,百戰又防秋。

請問蕭關道,胡塵早晚收。

韓翃《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男兒志在淨胡塵

“東城躍紫騮,西路大刀頭”,

在城東與騎著駿馬的你分別;目送你一路向西不知何時才能歸來。或許是因為軍情緊急,劉侍御的行程緊迫,他即將奔赴抗敵前線。於是,詩人便騎馬相送,他看到朋友劉侍御騎著紫騮駿馬,更顯威武雄壯。兩人從城東走馬來到城西,是時候分別了,詩人目送著朋友遠去,卻不知他何時才能歸來。因為刀環在刀頭之上,詩人以“大刀頭”隱喻“歸還”,一方面增添了詩歌的豪情,另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的惜別之情。

韓翃《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男兒志在淨胡塵

“上客劉公幹,元戎郭細侯”,

你就像劉公幹那樣有才華;你的政績堪比郭細侯。在這一聯中,詩人連用兩個典故,“建安七子”之一的劉禎字公幹,博學多才。在詩人看來,劉侍御是一個像劉禎那樣文才橫溢的人。另外,東漢的郭

伋字細侯,歷任漁陽、潁川、幷州等地的太守,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後來以“郭細侯”代指政績卓著的人。詩人運用典故來稱讚劉侍御是一個博學多才並且政績卓著的人,相信他將在邊塞建立新的功業。

韓翃《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男兒志在淨胡塵

“一軍偏許國,百戰又防秋”

,全軍將士都以身許國;多次作戰之後仍要防備著胡人趁秋高馬肥時南侵。在這一聯中,詩人的筆觸一轉,由眼前的分別寫到未來的展望。詩人相信,當劉侍御到達前線之後,在他的治理下,全軍將士將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以身許國。同時,詩人提醒朋友,當前的邊塞形勢依舊緊張,在打退敵人的百餘次進攻之後,仍不能放鬆警惕,仍要防備著敵人趁著秋高馬肥而南侵。這樣,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

韓翃《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男兒志在淨胡塵

“請問蕭關道,胡塵早晚收”,

不知道邊塞的形勢將會如何發展;戰爭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呢。在尾聯中,詩人的思緒又轉回了當下。自古以來,“蕭關”便是從關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衝,在這裡,詩人以“蕭關”代指邊塞,眼下,邊關正烽火洶洶,戰塵漫漫,局勢撲朔迷離。與此同時,詩人相信,在朋友的指揮下,勝利一定是屬於唐王朝的。只是,他希望勝利能夠提前到來,如此,朋友便能凱旋,老朋友就可以重逢了。

韓翃《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男兒志在淨胡塵

這首《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雖是送別詩,但並沒有分別之時的哀傷,這是因為詩中的豪情沖淡了離別的哀傷,豪情屬於家國,哀傷屬於個人,正因為詩人和朋友都是以家國為重的人,所以,他們都能收斂起哀傷,致力於家國,待到寰宇清平,便是老友聚首之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