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固陽文史——固陽的樊六(記民間藝人冀金喜)

作者:劉春明

一九八五年,包頭業餘會演,固陽縣代表隊的《探病》評為優秀節目;《探病》中演劉乾媽的冀金喜同志榮獲表演一等獎。固陽隊載譽而歸,大家都為冀老師祝賀。

人們知道,包頭的樊六老先生演《探病》裡的劉乾媽,聞名遐邇,堪稱泰斗。在樊老的門前演劉乾媽實為不易。可在會演時,冀金喜在《探病》中,扮演熱心詼諧的劉乾媽,塑造得維妙維肖,風趣橫生,給觀眾和行家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無不交口稱讚,這個人把劉乾媽演活了,真稱得起“固陽的樊六”。

冀金喜扮演的劉乾媽灑脫、自然,誇張而不過火,詼諧而不庸俗。他將這個風趣、 開朗、慈祥、善良的農村老年婦女形象,活脫脫地奉獻在觀眾面前。例如叫板“探病一回”,眼神隨著蓮花指出去,又亮相定在那裡,以及邊走邊唱的唱腔節奏和臺步,都那樣合拍自然,臺步穩而不跳,碎而不扭。當劉乾媽進了翠雲家放藍子唱完後往炕沿上坐,左手託炕沿,右手撩一下衣襟,雙腿跪在炕沿上磕打鞋底板,而後屁股一點,用一個大閃腰動作坐上炕沿,還有如母女倆坐在炕沿上,乾媽痛述舊社會遭遇時,擦起衣襟擦眼淚,再如當乾媽知道女兒的“病”是挑下一個女婿了,羞得說不出口,乾媽明白了,用了一個“噢——”後,又用了一個不出聲的笑等等,都恰似樊六老藝人,引起觀眾們強烈地反響。細膩、逼真、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位西北農村老太太的藝術形象。

冀金喜的表演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他幾十年勤學苦練的結果。他祖籍薩縣,自幼酷愛“耍玩意”。只要聽說有演二人臺的,不管幾十裡也要去看,一邊記臺詞,學動作,取眾家所長,集於一身。他開始學小旦,看見“抹粉的”頂盤,他便整夜學項盤,不學會學精決不罷休。接著學“滾鞭的〞,後來專攻老旦,老彩旦這一行當。扮演《茶瓶記》中的夫人,《借管子》的王嫂,《方四姐》中的老餘婆和《探病》中的劉乾媽等。他嗓音宏亮甜潤,扮相逼真,一九八三年夏天,他隨小班到山西太原郊區演《探病》中的劉乾媽,兩個觀眾不辨他是男女,打賭代二十元錢,戲演完了,三人上後合觀看,才恍然大悟。

他沒成過家。解放初,參軍在軍用服裝廠當過裁縫,技藝精巧。可他從不以此技斂財,仍四處學演二人臺。文革期間,傳統二人臺被打入 “另冊”,他就途步到外村打坐腔。後來,遷到固陽縣銀號鄉爾巨溝村,仍然四處打小班。一九八O年,卜塔亥鄉成立業餘二人臺劇團,他參加劇團後,把戶遷到該鄉油房壕村,他時時苦練鑽研,技藝日漸精湛。

他隨著業餘劇團四處演出,雖然年逾花甲,身患胃病但演戲十分認真,一絲不苟。年輕人有時在演出時嬉笑敷衍,他極力勸阻。人們及時改正,他就高興地給大家買水果吃;如不改正,他有時氣得哭起來。甚至一個人回去。他覺得戲有戲德,藝人決不能褻瀆藝術。

每逢空暇時,早晨拉上青年演員練身段,下午練唱腔和表演。他手把手地教,耐心啟發,一點點做示範,要是演員學不會,他以不著急、不生氣,更不嫌累,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人們學會為止。他走到哪裡,就為哪裡的業餘劇團輔導傳統二人合劇目。口傳身教,任勞任怨,可從不要報酬。

一九八七年初,冀老的胃病越來越重,己經吐開血了。大家很關心這位一心為藝術的民間藝人,把他送進醫院,只住了七天,病還未愈,便跟著劇團外出演出。雖然有病,但演戲仍很認真,當他演《壓糕面》的二大娘時,有一個氣死往後直摔的動作,別人勸他不要摔了,可他不答應,仍要摔,結果,在山西農村演這個戲時,一摔再也沒有起來,客死他鄉。

包戲的人對這位忠守藝德的民間藝人十分欽佩,他們拿出很多錢,由業餘劇團把冀金喜的屍體拉回固陽,埋葬在銀號鄉爾巨溝村。

文章來源:《固陽文史資料》.第六輯

陰山小肖整理上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