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白陘古道”上的地質智慧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太行八陘

陘(音xíng)意為山脈中斷的地方,另意為山脈中斷開的缺口。人們沿著缺口探尋,便發現了橫貫山脈的出路。

古往今來,從黃河岸邊到燕山腳下,沿太行山自南而北沿著山間的峽谷缺口形成了八條著名的“陘道”,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太行八陘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中國歷史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就在這些狹窄的山谷中輪番上演。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太行八陘分佈圖

太行八陘中,除去位於太行山脈最南端王屋山與中條山之間的軹關陘為兩座著名山系之間的天然通道外,其餘均穿越在太行山的峽谷中。水往低處流的鐵律,決定了山西高原上的水體,終究要流向地勢相差懸殊的華北平原。正是這些發源于山西高原上無數的水流,造就出了太行山上的千溝萬壑。然而,事實上這些千溝萬壑並不都能成為貫通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理想的天然通道。太行山區特有的地層結構,造就出太行山區以臺階狀、層狀為特色,以雲臺山為代表的“雲臺地貌”景觀。這種地貌表現為溝溝可見的絕壁天崖與巨瀑景觀,這些今天大家最為驚羨的美景,對於遠古的先民來說,則是一處處、一道道溝谷中人類自然通行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太行山階梯狀地貌景觀

今年初夏時節,應邀作為地學專家與河南教育電視臺地理博覽攝製組,一起探秘“白陘古道”,從殘存的“白陘古道”遺蹟,發現了許多古人巧妙地利用地質地貌結構的地質智慧。

白陘古道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遙望孟門

白陘又稱孟門陘,是太行八陘中的第三陘,南起河南輝縣薄壁鎮,經陵川長辿底、武家灣、乾河、磢底、橫水河,北達山西晉城陵川縣,因它的南端起始於河南輝縣市薄壁與上八里一帶的白鹿山,故名“白陘”。白陘古道主體行進在峪河大峽谷中。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原本的峪河大峽谷不同的區段又有了不同的稱謂。峽谷出山口附近的一段又被稱之為寶泉峽谷,從潭頭村以北到山西省的雙底村,又被稱為馬圪當大峽谷,峽谷到爽底村以後,分別向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出現大的分支,東北方向的分支被稱為紅豆杉大峽谷,西北方向的分支或仍被稱為馬圪當大峽谷或黑毛溝大峽谷。這些名稱的變遷這裡就不做詳細地考證了,只是大家在從一些文獻中看到這些名稱時知道是同一個地方就行了。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白鹿山雲海奇觀

“白陘古道”古往今來一直是連線山西與河南之間的一條重要通道,據說 1972年因與古道方向近於一致修建了一條跨越省界的公路,從此“白陘古道”的大部地段被改造或被廢棄。然而,縱觀歷史,大量的學術資料顯示,“白陘古道”是個可攻可守的軍事要道,軍事上透過“白陘古道”南下可攻汴京(開封),東可攻大名(濟南),向北可揮師安陽、邯鄲。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白陘古道遺蹟

由於歷史的演變,“白陘古道”的南端其實並非固定的一條道路,其它的古道也有類似的情況。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往往會根據當時的情況,在同一區域對修建道路的路線,做稍許調整,就象現在的許多道路,其實就是沿著古代的驛道在修建,但又不一定會完全重合。而白陘在穿越太行山前第一道壁障的時候,其實也分成了兩路,一路沿峪河口,另一路則在孟門。兩條道路在太行山腹地的五家灣道甘河村又合為一條了。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進入山西武家灣

白陘古道上的地質智慧

但凡山區的大道小路無不與地質地貌緊密相依。對於白陘古道而言,隨著歷史的變遷,儘管大部分已被歲月所埋沒、所覆蓋,但從殘存的一段段古道片段上,不難發現白陘古道上的地質智慧。這些智慧突出展現在薄壁寶泉一帶的寶泉古道、上八里鴨口紫霞關古道以及山西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的一段古道上。

白陘古道上的

第一道屏障

將太行山形象地比喻為一道橫亙在華北大平原北部與西部邊緣上,拔地而起的一幢巨大牆壁,真是毫無誇張之意。太行山與華北平原在“分道揚鑣”拔地而起之時,毫不例外地都是沿著一些深大斷裂而進行,這一點在白陘古道的南端起點薄壁鎮,表現的尤為明顯。薄壁鎮的北部山前有一條斷陷距離達1000米左右的薄壁斷層,該斷層及與其平行的次一級斷裂共同造就出山前最高可到1400米左右的高山屏障。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峪河口薄壁崖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薄壁崖(白陘古道的南端起點在輝縣市端薄壁鎮,薄壁端來歷,大概就起因於峪河口東岸的這道如牆的崖壁。)

太行山特殊的層狀地貌結構,位於山體底部的太古宙變質片麻岩相對於其它岩石似乎變得“軟弱可欺”,快速遭受風化剝蝕後的古老變質岩,又造成了其上部堅硬的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岩的斷崖式崩塌後退,流水與風化剝蝕作用的持之以恆,在這一帶切割出深入太行山腹地10公里左右的一系列的紅石峽谷,循著這些美麗的紅石峽谷似乎可以找到通往太行山腹地便捷的路,然而太行山特殊的層狀地貌結構,使所有的溝谷在這一帶的溯源侵蝕的途中,都將遭遇類似於寶泉大峽谷中潭頭瀑布200-300米左右落差的天然屏障而無法逾越,峽谷的路在太行山南端宣佈了“此路不通”。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潭頭瀑布

崖壁的屏障與峽谷的“此路不通”,決定了通往太行山腹地的路少之又少。誠然自然界的許多事情,大多都遵循“欺軟怕硬”的鐵律,堅硬的山體,在遭受大地構造運動作用的過程中,總會留下累累傷痕,斷層就是這種傷痕中最明顯的表現。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孟門埡口

位於薄壁鎮北約8公里處的孟門,因一條近於東西向的斷層,在太行山腹地沿著這條斷層形成了一條與峪河主河道相聯通的支流峽谷,在太行山前的屏障山脊處形成了一處相對低窪的孟門埡口,早期的白陘古道就從這裡經過,因此,又稱孟門古道。孟門埡口,兩山聳峙,寬僅2米,當地人稱“沒牙豁”,又稱紫霞關,因其下部主要出露的岩石為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岩,據說紫霞的由來與紫紅色的岩石有關。孟門地勢險要,孟門埡口雖然相對於周圍1400米左右的山脊低了近400米,然而相對薄壁鎮所在的大平原仍有900米左右的絕對高度,孟門埡口的西坡相對於谷底的高度大約在200多米,好在這裡因斷層的存在,山體被風化剝蝕形成了一條坡度較大的溝谷,相對於其它地段的絕壁長崖,這裡是可以艱難地透過。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孟門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孟門一帶的地質圖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孟門山上看平原

清朝後期,因為孟門的“沒牙豁”,不具備大規模騾隊的通行的條件,沿峪河山腰處的崖壁上開闢了從潭頭-寶泉-老爺頂的新路,這條路的開闢使薄壁鎮成為“騾馱連驛,日進斗金”的大商集散中心。

海拔高度640米薄壁西老爺頂,相對於薄壁鎮高差達540米,相比海拔高度1010米的孟門要低得多。但是這條道路要解決的難題仍然是這540米的高差。事實上峪河口東側薄薄的山樑上為一幢寬僅百餘米的巨大石牆,薄壁也因此而得名。西老爺頂就隱藏在這幢大牆東側的一個埡口上,一條規模不太大的斷層從這個埡口經過,向東延伸,再一次橫向切斷山體,在斷層的上盤也即山前地帶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弧形崩塌山體,該山體的存在,形成了西老爺頂東側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陡立山坡,蜿蜒的山路沿著這些山坡終達薄壁鎮。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西老爺頂附近地質圖

老爺頂-寶泉-潭頭之間,為一條高度近於相當的線路,道路巧妙的選擇了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岩的頂部與古生代寒武紀下部饅頭組頁岩之間的風化剝蝕平臺(唐縣期夷平面)。下部堅硬的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岩形成了理想的路基。(其實,太行山區需多旅遊景區的山腰盤山道路都是選擇在這個地層位置,代表性的如林州太行大峽谷的太行天路等。)從老爺頂西側的斷層谷斜向下行50米左右便逐步走上峪河東岸的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岩的頂部面,也是峪河峽谷盤狀寬谷的頂面,白陘古道便沿著這個近於平坦的面沿溝谷蜿蜒前行鍋寶泉-潭頭-平甸村後與原有古道重合。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老爺頂埡口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西天老爺頂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左側為老爺頂下往崖壁上的路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古道上的裂隙泉

對於古道而言,水是古道存在的命脈之一,古道上的每一處泉水都是商旅團隊休息補給的理想場所,古驛站大都選擇在這些水源旁,探訪中我們發現了多處這樣驛站與水源相依的地方。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荒草叢中的古道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殘存的古道驛站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崖壁上的古道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寶泉村

白陘古道上平坦的大道

縱觀整個白陘古道,最為艱難的當屬中元古代石英砂岩與寒武紀巨厚層狀石灰岩這兩道天然的屏障,跨越屏障之後的道路還是比較寬敞好走的。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山裡人家

白陘古道在穿越太行山腹地時,還是沿著峪河峽谷而行,峪河峽谷從南部的潭頭到北部的爽底村,屬於太行山腹地,地貌上這一帶恰好為距今大約260萬年前唐縣期時期形成的低山丘陵區,谷底為該時期形成的盤狀寬谷面。

地質結構上這一區域主要分佈和出露的地層為寒武紀早期,以饅頭組的泥岩與頁岩夾薄層的石灰岩為主,總厚度達200餘米,這種結構的岩層特別容易遭受風化剝蝕,因此,在唐縣期夷平面形成時期,這200餘米厚軟硬相間分佈的地層,率先被風化剝蝕,在這裡形成了深入當時的低山丘陵區30公里左右的盤狀寬谷,地形相對平緩。

太行山抬升後,這裡成為後來白陘古道的理想通道,許多的村莊就分佈在這一區域,古道也伴著這些村寨而行,至今尚有大量的古驛站和商鋪遺存。此外,區域上這種巨厚層的泥岩與頁岩也是地下水運移的擋水層,在溝谷的兩邊形成了豐富的泉水資源,給古道商旅提供了便利的水源。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寬平的山中道路

白陘古道上的

第二道屏障

太行山區以寒武紀張夏組巨厚層石灰岩層為核心,形成了遍佈太行山腹地的又一道天然屏障,這種形成於距今5億年前古海洋中的岩層,具有分別面積廣,厚度大等特性,所形成的地貌突出表現為橫向上展開的綿延不斷的長牆,源於太行山腹地的一些河流沿著這些石灰岩中的垂直節理持之以恆地強烈下切,形成了大量的切割這些長牆的“一線天”般的深切峽谷,然而,洪水的泛濫,決定了這些深切峽谷仍然不適宜作為古代交通的通道。為了躲避洪水還需要另闢跨越這道屏障的道路。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爽底村

白陘古代上的康莊大道,在行進到爽底村以後,又面臨了新的挑戰。這裡是兩個支流峽谷的交匯地,河流向北東方向為峪河的主河道,現在這裡因旅遊開發被稱為紅豆杉大峽谷,向北西方向為黑毛溝大峽谷,穿過這裡可以奔向白陘古道的目的地陵川縣城,然後到達上當等地。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爽底斷層形成的斷層崖

白陘古道就選擇在爽底村西側的山崖上,繞過了黑毛溝一線天大峽谷洪水的威脅,現在的公路就開鑿修建在黑毛溝大峽谷中,古代不具備這個條件,原本便捷的通道,因科技的不發達而無法使用。爽底之後白陘古道要跨越寒武紀以張夏組為核心的巨厚層石灰岩絕壁。與穿越第一道障壁相似,峽谷穿行不可行之後,跨越這道屏障的唯一希望仍然是斷層谷。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黑毛溝一線天峽谷

爽底一帶為太行山腹地,斷裂構造遠不如山前地帶發育,然而,爽底村仍然是一處多組方向斷裂的交匯部位,這些斷裂在這裡交匯形成了相對的寬闊地。在爽底村西側陡峭的山坡上,一處深切的溝谷,引起了古人的注意,這裡其實就是一處斷層谷,由於斷層規模較小,溝谷窄陡,智慧的古人在這裡修建了聰明的“七十二道拐”,解決了跨越這道屏障的難題。

“七十二道拐”之後的高度已經來到了張夏組頂部,寒武紀晚期形成的一層頁岩形成了一級平臺,這個平臺也是區域上的擋水層,在這個平臺上形成了一個區域性分佈的溶洞層,古道邊的一些岩溶洞穴成為古道上的驛站。白陘古道沿著這層平臺再次在穿越了第二道障壁後,再次進入主河谷沿著橫水河一路緩行北上直奔陵川。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七十二拐與斷層谷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白陘古道72拐(圖自網路)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七十二拐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山崖緩坡上的古道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古道遺蹟

天然石龕形成的古道客棧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古道上的山泉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景區入口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大怪二怪溶洞群

――完――

作者:章秉辰 中國旅遊協會地學旅遊分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地質調查院首席專家、教授級高階工程師,地學科普旅遊之窗自媒體創辦人,河南沁陽市人。先後主持或參與主持完成了數十家不同級別的地質公園與礦山公園申報與建設工作;主編出版《邙山黃土特徵及區域對比研究》、《東亞裂谷對雲臺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鄭州黃河科學導遊指南》、《王屋山科學導遊指南》、《雲臺山科學導遊指南》、《帶你科學遊玩河南地質公園》,參與出版《河南省地質遺蹟資源》、《中國王屋山及臨區元古宙地質研究》等各類專著10餘部,發表各種論文40餘篇及大量的自媒體科普文章。

“白陘古道”一條穿越太行山,從河南到山西的景觀古道及精彩景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