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七國之亂”是西漢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

說白了,就是劉邦的分封制度造成的。

要是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不亂封什麼“王”,何至如此呢!

“非劉姓不王”,是劉邦定下的國策,而偏偏就是這一國策,對西漢國內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劉家子弟單單憑藉出身,就含上了金鑰匙。

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些人就出生在羅馬。

這不公平嗎!讓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難兄難弟,只能退而求其次弄個“侯”爺做,讓人情何以堪?

又因為世襲罔替,不用努力就達到了人生巔峰,這顯然會使囂張跋扈,為所欲為,因此不知深淺的他們,稍不如意就想整點事幹。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下棋引發的血案,成了劉濞造反的導火索

劉邦的哥哥劉仲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在家種地,伺候老父親。

劉邦平定天下後,過了七年,才想起這個哥哥來。

而劉仲依然不以兄弟做了皇帝就沾沾自喜。

劉邦覺得哥哥再老實,可沒有點地位,面子上過不去,就像封老爹為“太上皇”一樣,把哥哥劉仲封為代王。

代地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因為這裡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代國所在地。所以稱為“代地”。

代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朝時因為毗鄰匈奴,所以種地出身的劉仲不敢面對匈奴的入侵,跑路了。

劉邦無奈啊!誰讓劉仲是自己的哥哥呢,不忍對他繩之以法,只是廢了他的王位,貶為“郃陽侯”。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反。

劉邦親自率大軍討伐。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這時候劉仲的兒子劉濞才20歲,生得孔武有力,劉邦就讓他以騎將的身份跟隨作戰。

這也是劉邦有意栽培,讓這個侄子歷練成長。

平定叛亂後,當時另一位劉姓王,荊王

劉賈,

被英布所殺,而劉賈沒有子嗣。

吳地、會稽(浙江一帶,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民風彪悍,不是年富力強的人很難吼得住。

劉濞就成了最佳人選。

劉邦封劉濞在沛地做吳王,統轄三郡53個縣。

封王以後,劉邦讓劉濞前來,劉邦看了看他的面相,說:“你的相貌有反相。”

這是一個很神秘的現象,劉邦身上有太多的謎,他能看出劉濞有反相,難道平常沒有發現?或者可能是封王侯才露出來的反相。

劉邦此時雖然心裡後悔,可是已經任命了,後悔也不能反悔,畢竟金口玉言。

劉邦拍著劉濞的後背告誡他說:“今後五十年東南有叛亂髮生,難道會是你嗎?”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劉邦怎麼能算得出來?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別鬧,老劉簡直是神人

劉邦又繼續說道:“天下劉姓都是一家人,你可千萬不要造反啊!”

劉濞趕忙磕頭說:“我不敢。”

不敢是因為時機不成熟,時機成熟你就敢了。

劉濞很會經營,吳國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帶)有銅礦山,劉濞就招募天下的亡命之徒私下鑄錢,又煮海水製鹽,這兩項收入很了不得,所以不用向老百姓徵繳賦稅,國家就很富足。

到了孝文帝的時候,劉濞的太子入朝覲見,一天陪著皇太子劉啟(漢景帝)喝酒下棋。

當時給劉啟下棋的是吳太子的老師,這個老師是楚人,脾氣暴躁,不講禮節。

兩個人下棋竟然因為劉啟悔棋一事,發生了爭執,這也太小兒科了吧。

吳太子自然偏向自己的老師,被惱怒的劉啟用棋盤給砸死了。

太尷尬了,因為下棋引發血案,還都是“高幹”,這情景讓人無語。

皇太子打死吳太子,這事怎麼也好說不好聽。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文帝就打發人把吳太子的屍體送回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自己死了兒子能不著急嗎?

劉濞說道:“天下既然劉姓一家,死在長安就應該在長安埋葬,何必再送回吳國埋葬呢?”

於是,劉濞又派人把屍體運回了長安。

劉濞因為喪子之痛,生氣不去入朝覲見皇帝,失去了做藩臣應該遵守的禮節。

朝廷知道他是為了兒子的緣故裝病而不來朝見,就把吳國的使臣扣留。

吳王劉濞害怕,逐漸萌生造反之心。

劉濞見文帝對他嚴加責備,害怕皇上處死他,就去給皇上謝罪,並裝可憐希望文帝摒棄前嫌給他機會。

文帝是個寬厚的人,於是就赦免了吳國的使者,還賜給吳王几案和柺杖,認為他老了,可以不必來京覲見。

老了?人老心不老!

劉濞見得以解脫罪責,長吁一口氣,臨時放下了謀反的事情。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劉濞這個人還是很會收買人心的,在他的封地裡老百姓不用繳納賦稅;士兵服役還有津貼;逢年過節,劉濞就去慰問、拜訪那些德高望重的人,還經常給老百姓發點福利。畢竟國家有銅礦和鹽。

因此,其他郡國的逃犯,甚至一些百姓就湧入吳國,吳王劉濞就收容他們,其他郡國來要,也不交出去。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時候的吳國像極了人間樂土。老百姓都願意聽他的差遣。

就這樣平平安安的過了四十多年。問題的關鍵來了,馬上就要到劉邦當初預言的時間了!

很多事情好像都是上天規劃好的,世界在上天這個導演的安排下,什麼時間發生什麼事情,都會根據劇情的需要而發展。

因此,我們遇到的事都會有一個“誘因”。

隨著劇情需要,出現了一個歷史人物——晁錯。

晁錯,也可能就是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的意思。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晁錯一開始做太子家令,受到太子劉啟的寵幸,從大的歷史角度來看,晁錯提的建議無可厚非,“削藩”的政策是正確的,畢竟一個國家兩個天下,這與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穩定沒有好處。

但是,你想削藩就要拿出一套完整、周密、穩定的計劃來,不能弄得天下大亂才行。

可晁錯不是這麼想的,他削藩的意思是有些對人不對事。

他經常在太子面前詆譭吳王劉濞,並慫恿太子說吳王有罪,應該削減他的地位。完全一副置於劉濞死地的心理狀態。

這的確是佞臣的樣子。憑著自己在太子、皇上身邊的有利條件,來打擊報復他看著不爽的人。

晁錯還多次上書文帝,要求懲罰吳王。

景帝即位後,晁錯水漲船高,擔任了御史大夫,晁錯更有了打擊報復吳王劉濞的便利條件。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他對景帝說:“從前高祖剛平定天下時,兄弟少,兒子又還小,才大量賜封同姓的人,所以封庶子悼恢王為齊王,管轄七十多個縣,異母弟劉交做楚元王,管轄四十多個縣,劉濞做吳王管轄五十多個縣;這三個人,就分去了一半的天下。

吳王因為從前兒子被打死產生嫌疑,假稱生病不肯入京朝見,依照法律應殺,但是皇上不忍懲辦他,還賞他幾、杖,對他非常優待,他本應該感激涕零。

結果卻更加驕橫無度,憑藉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製鹽,招納天下亡命之徒,謀劃叛亂。

現在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是造反,不削減他還是要造反。”

晁錯太急了,沒有一定的策略咋行,要硬來,只能把他們逼反。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的冬天,楚王劉戊來朝見,晁錯即以他去年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在宮室偷偷淫樂為由,請求處死他。

這也太過分了!去年的事今年才處理,晁錯這是要幹什麼?

景帝下詔赦免了他的死罪,僅削減他封地的東海郡(在今山東臨沂南及江蘇東北部,郡所在今山東郯城,也稱郯郡)作為懲罰。

接著削減了吳王劉濞的豫章郡和會稽郡。這簡直是釜底抽薪,要知道吳王的銅礦就在豫章,而製鹽則靠會稽。

這無疑就是要劉濞的命。

還有因為兩年前趙王有罪,削奪了他的河間郡(今河北獻縣一帶);膠西王劉卬因為賣爵位,削去了六個縣。

這種無底線的操作讓各王國人人自危。

而這只是開始,劉濞擔心這樣削地沒完沒了,既然不想讓我活,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劉濞開始策劃發動叛亂。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劉濞知道自己雖然兵強馬壯,可畢竟自己身單力薄,於是開始策反膠西王劉卬,他先派他的中大夫

應高

去試水策反,又擔心他變卦,就親自到膠西,和劉卬訂立盟約。

膠西王手下的群臣中有人知道劉卬要反叛,就規勸說:“侍奉一個皇帝不是很好嗎?現在大王和吳王向西進兵,假使成功了,兩個君主分裂爭鬥,禍患也就開始形成了。”

膠西王不聽。

於是派使者聯合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他們都答應了。

“七國聯盟”形成。可見當時晁錯是多麼不得人心,制定的策略是失敗的。

劉濞對吳國發布戰前動員令說:“我今年六十二歲,還親自統率軍隊。小兒子年僅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長和我相同的,年幼和我小兒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

於是徵召了二十多萬人,又派人到閩越、東越去聯絡。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甲子日,劉濞從廣陵(今揚州)起兵,向西渡過淮河,和楚軍會合。又聯合各王,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晁錯之死

晁錯註定是一個悲劇,這也是佞臣應有的結局。

因為晁錯在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侍奉他,因此在景帝繼位後曾經擔任過內史。景帝對他的寵幸超過了九卿,對他幾乎言聽計從,許多國家法令都作了修改。丞相

申屠嘉

對晁錯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內史府設在太上廟(皇帝家廟)圍牆的空地之中,門朝東開,出入不便,晁錯便向南開了兩個門,因而把太上廟的圍牆鑿開了。

這一下讓申屠嘉抓住了把柄,打算借這次機會,請求皇上誅殺他。

晁錯聽到了訊息,便連夜覲見皇上,詳細給景帝說明了原委。

等申屠嘉上奏皇上請求把晁錯交給廷尉處死的時候,景帝卻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

申屠嘉氣得不行,憤恨地對長史說:“我應該先殺了他,再報告皇上,結果讓這小子給耍了。”

因為這件事,申屠嘉竟然氣得舊病復發死了。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看來申屠嘉的度量還是小了。

而晁錯卻因此更加顯貴。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晁錯被提升為御史大夫侯,更加猖狂,他請求查處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並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

皇上讓公卿、列侯和皇室宗族集中討論,除竇嬰表示反對以外,其他竟然沒有一個人敢提出反對意見。

竇嬰從此以後與晁錯有了矛盾。

晁錯先後修改的法令有三十項之多,諸侯們譁然,對晁錯恨之入骨。

就連他老爹聽說以後,都看不下去了,從老家潁川趕來,教訓晁錯說:“皇上剛繼位,你執掌政權,削奪諸侯的領地,離間人家的骨肉,惹得人家都怨恨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老爹是擔心啊!

晁錯說:“本來就應該這樣,不然天子之位就得不到尊崇,國家宗廟社稷也不得安寧。”

父親又說道:“照你這麼辦,劉家的天下是安寧了,可我們家就要大禍臨頭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

沒想到老父親卻服藥自殺了,死前說道:“我不忍心見大禍殃及自己。”

看來,晁錯父親還是有遠見卓識的。

不作死就不會死。

父親的預言在死後十幾天就驗證了。七國之亂開始了。

晁錯之死,袁盎和竇嬰起到了關鍵作用。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當時,袁盎曾經在吳國擔任國相,並且稱讚過吳王。

本來晁錯想借此機會置袁盎於死地,沒想到竇嬰和袁盎聯手給晁錯做了一個局。

竇嬰率領的平叛部隊,還沒有出發,袁盎聽到晁錯要陷害他,就趕忙找竇嬰,讓他疏通皇帝,說有重要事情彙報。

景帝召來袁盎問計。

當時晁錯正在給景帝商量討伐部隊的軍糧問題。

景帝說:“你曾經做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

田祿伯

的能力嗎?現在吳王反叛,你怎麼看?”

吳王發兵叛亂時,田祿伯擔任大將軍,所以景帝才有這麼一問。

袁盎回答:“這不是什麼大事,馬上就能打敗他們。”

景帝說:“吳王靠著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豪傑,如果沒有周全的計謀,怎麼會輕易發動叛亂呢?”

袁盎說:“吳國雖有利益做誘餌,但是真正的豪傑怎麼會被引誘呢!如果是真豪傑,也應該輔佐吳王行仁義之事,就不應該反叛。

那些投靠吳國的都是一些無賴子弟,為了利益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結而反叛。”

晁錯還無不讚賞地說:“袁盎分析的對。”

這也是兩人唯一一次意見相同,可接下來晁錯哭都來不及了。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皇上問:“有什麼好的對策嗎?”

袁盎說:“希望皇帝屏退左右的人。”

皇帝就讓其他人退下去,只有晁錯還在。

袁盎說:“我要說的,任何人都不能聽。”

於是又屏退晁錯。

晁錯只好恨恨地到東廂房迴避。

袁盎這才說道:“吳、楚發天下的文書,說‘當初高祖分封劉姓諸王,各自有自己的封地,如今奸臣晁錯擅自譴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

因此才反叛,目的就是誅殺晁錯,恢復原來的封地就會罷兵。如今只有斬殺晁錯,赦免吳、楚七國的罪行,恢復原來被削減的封地,那樣就能兵不血刃使各諸侯罷兵了。”

皇上聽後沉默良久,說:“關鍵這樣做行不行,我當然不會因為愛一個人而耽誤天下了。”

袁盎說:“我很愚蠢,但是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計策了,希望陛下認真地考慮考慮。”

於是,就有了晁錯被殺的結局了。

可吳王他們要的不是這個結果。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晁錯只是叛亂的誘因,當初劉邦的一語成讖才是關鍵,這樣看來,叛亂在五十年前就已經有了預示。

好像歷史也有這麼一個規律,天下太平一般也就是五六十年的時間,然後會天下大亂,這是一個怎樣的魔咒呢?

七國之亂之敗

歷史上的藩王叛亂,也只有明朝的朱棣成功了。

當時田祿伯擔任大將軍。田祿伯本想分兵沿長江、淮河而上,去收服淮南、長沙,進入武關。

而吳王西進然後兩軍匯合,這本是一條奇計。

謀反,就應該突出一個“謀”字上,如果不能成功乾脆就像袁盎說的那樣偃旗息鼓,繼續做自己的藩王多好。

可吳王等覺得開弓沒有回頭箭,想造反成功,又縮手縮腳。

劉濞的太子反對田祿伯的計劃,說:“父王現在是造反,此時軍隊不能交給他人,如果他也造反,那怎麼辦呢?”

劉濞覺得有道理,就沒有分兵給田祿伯,這格局,還沒有打就已經輸了。

被劉邦提前預測出來的“七國之亂”,為什麼不能避免?

而另一位年輕的將領

將軍獻計說:“吳國多步兵,步兵適宜在險要地形作戰;漢軍多戰車騎兵,戰車騎兵適宜平地作戰。

希望大王對沿途的城邑不必攻下,徑直迅速向西佔據洛陽的武器庫,奪取敖倉的糧食,依仗山嶺、黃河的險要來號令諸侯,即使不能入關,整個天下大勢也就基本定了。”

這顯然也是一條好計策。後世朱棣就是採取這樣的辦法,不以攻城略地為目的,直接攻擊京城,從而號令天下。

可這條計策也被劉濞否定了。

劉濞獨斷專行,又沒有好的戰略方針,很快就被朝廷的軍隊殲滅了。

這場轟轟烈烈的鬧劇,以失敗告終,這並不是主要的,而讓我們稱奇的是:為什麼漢高祖劉邦在五十年前就預測到東南發生的這場叛亂。

既然能預測出這場叛亂,為什麼不能制止呢?

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更讓人後怕的是:推而廣之 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是不是也是提前安排的?如果是,那麼是誰來安排的呢?又是憑什麼來安排呢?

你有答案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