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今日立秋,老人們告誡“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今天是立秋。

秋,指的是暑去涼來,意味著秋金替代夏火,也意味著大地從此陽伏而陰出。

立秋時節,莊稼開始成熟,樹木開始落葉,所以才有“一葉知秋”的成語。立秋之日,老人們告誡:

立秋不忘做三事,秋順冬天也如意

。這三件事分別指的是啥?

1·躲秋

在古代,立秋可是個大日子。

每到立秋這天,皇宮裡的皇上都會帶領朝廷百官出宮去迎秋,同時還會下令武官操練士兵、排兵佈陣以壯聲威。

在民間,人們也會擺上新收的穀米和新鮮水果,一方面虔誠祭拜,感謝上天與祖先的護佑;另一方面是慶祝豐收,叫上左鄰右舍,品嚐新收的米穀,飲酒、嘗秋。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天重要,所以才會生出一些禁忌,比如“躲秋”。

今日立秋,老人們告誡“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俗語說“

立秋不躲秋,是非老不休

”“

立秋不知躲,必進是非窩

”,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之時沒有躲秋,那接下來就很會容易招惹是非,容易跟人發生矛盾,爭執不休,諸事不順。

所謂的躲秋,並不是說立秋要躲在哪裡不出來,而是說在立秋交節之時儘量不出門。

這是因為,古代人認為冬天盡春天來的時候,也就是立春那天,大地上陰陽之氣轉換,交節的時候,正是陰陽二氣混雜不清的時候,這種雜亂的氣場會影響到地面上活動的人;

到了立秋節氣也是一樣:立秋時,大地上陽氣走到盡頭,陰氣開始萌發。交節的時候也是陰陽之氣混雜糾纏的時候。

今日立秋,老人們告誡“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所以民間就要“躲春”和“躲秋”,是建議人們在交節之時,儘量減少氣息上的波動,保持平靜、安寧,“躲”過季節輪換的交接點。

今天戌時立秋交節,所以在晚上的19:00到21:00之間宜靜不宜動。

2·戴楸葉

南宋大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立秋》詩中寫:

折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

其中“折指楸葉”說的就是立秋這天戴楸葉、應時序的習俗。

古代人認為楸與秋同音,戴在身上有迎接秋天的意思;同時在立秋當日戴上楸葉,也可辟邪氣,保一秋平安順遂。

今日立秋,老人們告誡“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也寫:

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揪水、赤小豆

。《夢梁錄》裡也有“

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說明在古代立秋這天戴楸葉是非常流行的。

除了戴楸葉,古人還會熬中藥“楸葉膏”,有什麼用呢?

據明代養生學家高濂在他的書中解釋:

立秋,太陽未升,採楸葉熬膏,擦瘡瘍立愈,各楸葉膏。熬法以葉多方稠。

《韻語陽秋》中也講“

有人患背潰壞,百方不痙......熬之為膏,敷其外,不累日而愈也

。”

都說楸葉熬膏可以治瘡腫,潰爛,效果非常好,並且還能拔除體內毒素。

今日立秋,老人們告誡“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立秋戴楸葉的習俗,一直傳到近代,直到現在一些地方也還有。人們會在立秋當天把楸葉戴在胸前,或者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應節、辟邪氣,同時還防暑防曬。

3·啃秋、貼秋膘

俗話說“

人經一夏,無病也虛

”,夏天的炎熱,總讓人吃不好、睡不安,再加上空調、風扇,以及生冷涼食這些寒涼之物對體內陽氣的破壞,更是令人虛上加虛。立秋之後,慢慢不再那麼熱了,就得吃點合時令的、熱量高的東西補一補。

所以古代不少地方都有“立秋啃秋”的習俗:就是在立秋前後多吃新鮮瓜果以防秋燥,時間長了也就成了風俗。民國時期的《首都志》中就有記載:

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啃秋,有潤秋燥的意思,也有迎接秋天到來的寓意,可以多吃些清火潤肺的食物。慢補暑熱時的虧空。

今日立秋,老人們告誡“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指的哪三件事

立秋這天還有種風俗,是“貼秋膘”。

以前的人會在立秋這天稱下體重,和立夏時的體重做個對比,如果瘦了那就叫“苦夏”“不立夏”,那就得補,補的方法也直白:

就是在立秋後多吃肉,燉肉、烤肉、涮肉等等,來彌補夏天時身體上的消耗,以及體內陽氣上的損耗。

貼秋膘,應該可以算做是對夏天結束的慶祝,也是對秋天來臨的迎接。

三哥說:

立秋做三事,秋順冬如意

,重點是在立秋到,天氣慢慢轉涼之時,好好地照顧自己,及時補充體內能量,不使身體有所虧空,這樣才能安然度秋,健康入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