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刀邊書話》:魯迅先生文字中的精神底蘊

魯迅先生的文字我向來是看不懂的,只有《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山海經》《祥林嫂》《阿Q正傳》《孔乙己》這類描寫具體人物故事的文章我才能讀懂,但不得不佩服那個年代的文人,尤其是魯迅先生,總能用簡短精煉的文字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及批判精神融入書中,反觀現在的很多書籍都是白話文(這裡不乏一些暢銷書,直白沒有內涵,滿腔的雞血,雖說言語並無不妥也算勵志,終歸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魯迅先生的文字我向來是看不懂的,只有《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山海經》《祥林嫂》《阿Q正傳》《孔乙己》這類描寫具體人物故事的文章我才能讀懂,但不得不佩服那個年代的文人,尤其是魯迅先生,總能用簡短精煉的文字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及批判精神融入書中,反觀現在的很多書籍都是白話文(這裡不乏一些暢銷書,直白沒有內涵,滿腔的雞血,雖說言語並無不妥也算勵志,終歸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刀邊書話》:魯迅先生文字中的精神底蘊

翻開《刀邊書話》的第一頁編選說明:作者明確的介紹了這本書的結構:

1、所有的文章節選自《魯迅全集》,內容都是與書刊有關;

2、一般的文藝評論或嚴肅說理的文章均不收入;

3、本書為凸顯作者“立意在反抗”的本意;

4、本書分四部分:①出版史、書厄史、閱讀史②為他人的著譯作序③為個人的著譯作序④讀書經驗談;

《刀邊書話》:魯迅先生文字中的精神底蘊

在第一輯中,不由感嘆魯迅先生的閱讀量,也許是因為時代的不同,關注的書籍種類有所區別,對於先生文中提到的《四庫全書》、《唐書》、《世說新語》等一類的書籍從不曾閱讀過,其中的詞語讀起來也有些生澀,讀書過程中不免有些坑坑巴巴的感覺。

《病後雜談之餘》中關於永樂皇帝的上諭中摘錄,總覺得好像讀懂了,但是去網上翻譯白話文才發現自己對歷史知識的匱乏及對文章理解的相差甚遠,“又有三歲女子,奉請聖旨”,我原理解成把三歲的小孩子送到教坊司,原來是那些婦人生下的小孩,如果是男孩的話留在教坊司中做雜物,如果是女孩的話,需延續母親的職業,依舊得做官妓。

雖然最終結果好像一樣,但在理解過程中卻是千差萬別的。

《刀邊書話》:魯迅先生文字中的精神底蘊

文字是傳承、描述歷史的最佳載體,以前讀梁實秋、朱自清、沈從文、楊絳等先生的文章,總喜歡帶著自己的思緒穿回到過去,感慨那個年代的質樸、純真,同時對那荷塘月色、湘西風光也生出無限的嚮往,魯迅先生的文字,批判的精神、思考的境界更加的深邃,從文字中可以不斷感知出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魯迅先生講他裁掉辮子的舉動,

當他頂著短髮出街時,換來的是人們的冷笑、惡罵,因為在當時的年代,只有捉姦才會把男人的辮子裁掉,當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做學監時,紹興的知府總是盯著他的短髮,倒是學生裡很多要剪掉辮子的,一時颳起了剪辮風潮,怪不得國家的發展要靠青年,因為青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拋棄舊的糟粕,思想更加的先進與開明。

《刀邊書話》:魯迅先生文字中的精神底蘊

第二輯都是魯迅先生對他人著作寫的一些序、引,短短的文字即概述了文章的全貌又灌輸了自己的思想,這一章,我只是泛泛而讀。

第三輯是魯迅先生對自己著作寫的序,在《花邊文學》序言中感知魯迅先生髮表的艱辛,為了將作品發表,更改了筆名,請別人幫自己謄寫,然後投稿,遇到新任編輯無法辨別文風,這些作品便又被髮表出來,這樣在1934年間陸續發的這些文章匯聚起來便聚成了這本《花邊文學》。

第四輯是魯迅先生對讀書的看法,這一章對於當代人在讀書上面有一定的經驗與啟發,這一章比較吸引我,也建議都讀一下。

以上便是《刀邊書話》的全部內容,不得不說讀起來稍微有些不順暢,最大的原因是自己知識的匱乏及文體表達方式的有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