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過度解讀《二舅》不值得提倡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簡稱《二舅》)這個短影片刷爆整個網路了。在短短的幾天之內,這條11分鐘的短影片的網路播放量已逾3000多萬,相關的微博話題也有直奔10億的勢頭,成為了一個超熱的網路輿論話題。

《二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正能量短片。作者講述了他二舅身殘志堅的人生故事,透過文學性的旁白與畫面記錄了二舅苦難而飽滿的人生。二舅原本是天才少年,因發燒被醫瘸了腿,放棄了學業,自學成才,當起了木匠和修理工,終身未娶,領養了一個女兒,長期陪伴和照顧姥姥,對姥姥很孝敬,外出做工也要把姥姥帶在身邊。雖然苦難深重,但沒有怨恨,積極樂觀,自食其力,手藝精湛,沒有給社會增加負擔,用手藝服務鄉親鄰里。平心而論,“二舅”的故事無論放在什麼樣的時間和空間,都令人感動,而“二舅”積極樂觀的精神更是令人崇敬。

然而,就在《二舅》刷爆網路、感動網友的同時,網路上有關《二舅》的各種異論出現了。有對《二舅》的真實性表示質疑的,有認為“二舅”大有存在不足為道的,有宣稱《二舅》這碗雞湯我喝不下的,有質疑《二舅》治不好精神內耗的,有指責作者利用“二舅”美化苦難的,甚至還有人建議別把《二舅》瞎捧成正能量的符號……如此等等,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道理,但其實都是對《二舅》的過度闡釋,都是對《二舅》精神價值的無端消解,都是對別人的無限苛求。於是,有人不禁感慨“一個二舅炸出了多少槓精”。

面對上述情況,有人表示對“二舅”不能只允許一種闡釋,應該尊重異識。從理論上講,這種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網路社會是具有異質性的,網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可能存在不同觀點,這是正常的。因此,對《二舅》不同闡釋和異識是允許存在的。

但值得我們思考的,在對《二舅》的過度闡釋和對別人的苛求中所形成的異識真的就有意義嗎?這些所謂的異識難免都有些小題大做、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的味道,這些所謂的異識或多或少是對中國傳統精神文明的否定。從此意義上說,對《二舅》的過度闡釋並非是件好事。

針對《二舅》被過度闡釋的現象,我們應該清楚兩個道理:第一,異識是應該被尊重,但共識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第二,在網際網路世界,少數人的蹭流量會消耗掉大多數人的正能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