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船老闆駐足的地方:成都外東水津街

水津街得名於兩個渡口。津,渡口,碼頭。水津街不長,但遠近聞名。歷史上,成都水運發達,而府河承擔了成都主要貨運。從岷山砍伐的木材,透過府河,直達成都。往來船隻透過東門大橋,在水津街兩個碼頭上下貨,並停泊在碼頭附近。舊時水津街是成都著名的木材市場。本地、外地的客商紛紛前來採購。成都人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燒柴做飯。因此水津街賣把把柴的很多(老成都稱賣柴花子)。當時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不多,找一頓,吃一頓;買柴禾,也是買一把,燒一把。府河上十噸大船經合江亭、九眼橋,取道黃龍溪,直達樂山。水津街泊船上的水上人家,常常引來兩岸好奇的眼光。

水津街、水井街一帶,做生意的多,外地到成都謀生的也多。公館多,棚戶也多。而且館中有館,巷中有巷,相間而居,相安無事。水津街的公館,最好的應在雙門洞。裡面一家公館後來成了成都市第三交警大隊駐地。另一家公館被東城區(成都市文革前城區分東城區和西城區)圖書館、東城區曲藝隊使用。

水津街僅百米,卻有兩個碼頭。濱河人家多有吊腳樓,河風浩蕩,河景宜人。推窗即見,船影橫陳,炊煙裊裊。解放前,水津街部分房產屬育嬰堂,解放後移交政府,作為公房。街北有洗染坊、津晶浴池、成都中藥一廠(俗稱中藥棧)。藥棧以加工藥材、咀片為主,成藥較少。產品銷往各地。交通工具除少量汽車外,廣泛使用架架車,幾百公里跑長途,全靠人力,其辛苦可見。本市提督西街著名的中藥店蕭集翰曾將總店設在水津街,其經營的虎骨酒暢銷於陝西、青海、甘肅諸省。

水津街雖短,竟有郵局、兩家旅館、兩家棺材鋪、一家街道工廠、裘衣店、連環舖(小人書閱讀店)、紙菸店、茶館以及好多家餐飲店。50年代河邊居民大都從府河挑水吃。專為別人挑水,便成了一種職業。到了60年代,漸漸有了自來水。只是,自來水入戶還是一種奢望。於是在一定距離便設定了自來水樁,由專人定時放水。放水便成了一種職業。以前,挑河水為業的,改挑自來水了。只是,他們接水,從來不排隊,直接把水桶塞到水管口。

住在河邊的人,生活極為便利。可以下到河邊浣衣、洗菜、淘米、戲水、放風箏、游泳、捕魚。天熱時,甚至把馬架子(凉椅)、板凳安放水中,衝殼子(談天),打瞌睡(睡覺)。每年端午,紅男綠女,戴絲線粽子、猴子香包,拿兩個糯米粽子、鹹鴨蛋,到碼頭上坐花船,朝下游看搶鴨子、龍舟競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