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年初,基於不同處理器平臺的ThinkPad X13 Gen2膝上型電腦曾有過一戰(可檢視《11代酷睿為飛行家護航》),酷睿i5-1135G7與銳龍5 PRO 5650U等兩款處理器因兩款電腦的使用者定位、設計初衷、應用場景差異而效能發揮不同,處理器升級後,這種差異還存在嗎?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從絕對時間來說,新一代的移動處理器平臺釋出時間不短了,但它們相應的商用平臺產品,特別是膝上型電腦整機產品,推出時間相對滯後。具有輕薄便攜型別代表性的ThinkPad X13系列的第3代機型,近期才正式上市。

有意思的是,在新一代產品上,酷睿與銳龍走出了不同的升級路徑,這也映襯到了X13的產品中。13代酷睿採用了P+E核的混合架構,架構與核心數量是升級要點;銳龍6000系列的處理器架構升級很小,因此平臺的升級重點是CPU頻率提升+GPU換代。

另外,與ThinkPad L14 Gen3(可檢視《新vPro平臺下商務優勢更凸出 ThinkPad L14 G3評測》)類似,酷睿版X13 Gen3提供了P和U雙平臺,針對國內使用者傾向,主力銷售機型配備28W TDP的P系列產品。價格接近的情況下,酷睿版現價6999元採用了i5-1240P處理器,而銳龍版現價7299元,用上了銳龍7 PRO 6850U。後者處理器功耗範圍仍為15W~28W,而在X13 Gen3上的使用上限,與酷睿版相同。

兩款X13 Gen3機的配置差異

選擇價格相近的兩臺X13 Gen3,本意是能令它們的比較不再有太多價格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們錯了:酷睿與銳龍版的X13 Gen3,仍是兩款截然不同的產品。

基於移動平臺的差異,酷睿版比銳龍版:

多1個USB4/Thunderbolt4,酷睿版兩個USB-C介面均為40Gb/s速度,銳龍版只有1個是,而另一個為10Gb/s的USB 3。2Gen2;

多支援Windows Hello的紅外線面部識別攝像頭,接近感測器,這兩項功能都依賴於英特爾的相關功能套件實現;

基於ThinkPad產品定義的差異:酷睿版比銳龍版:

多背光鍵盤,銳龍版仍為無背光的磨砂表面鍵盤;

多4G LTE模組及12個月流量;

多74g主機重量,4G模組、4G天線、接近感測器等相關元器件重量;

多22g電源線重量;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銳龍版機型追平或超越特性:

Wi-Fi 6E/Bluetooth 5。0,使用第三方Qualcomm WCN685x的模組;

USB 4,使用第三方Ti TUSB44的方案,實現了1個USB 4介面,併兼容單Thunderbolt協議裝置;

主機板預留WWAN模組插槽(不相容NVMe或AHCI SSD)及NanoSIM卡插槽,但機身無內建4G天線、未預留NanoSIM卡托架開口;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DDR5記憶體執行頻率達6400MT/s;而酷睿版雖記憶體規格相同,執行頻速度為4800MT/s,而實際效能卻是另外一碼事。(詳見後文)

處理器執行緒數量,作為銳龍版的高配機型,銳龍7 PRO 6850U以8核16執行緒追平酷睿i5-1240P處理器4P+8E的20執行緒;同時它在核心執行頻率上實現了反超;

有了名號的Radeon 680M集顯除了頻率提升至2200MHz外,CU數量大幅增加到12個。

除了以上相對隱性的規格差異,兩款X13 Gen13所採用的零部件幾乎同款:三星PM9A1 512GB SSD、13。3英寸1920×1200螢幕、65W快充電源、54。7Wh電池。

樣機細節:酷睿版電池已出現5%的容量損耗,對電池續航時間成績有影響,相應成績均經過折算;因供應商差異,酷睿版機型的AC線纜重量多22g(多20%),努力為產品減重到論克的工程師,看到這個結果得多麼尷尬。

處理器定位

在正式開始效能比較之前,還是不得不先說下處理器異構架構,甚至為12代酷睿的市場宣傳都帶來相應的好處,無論如何,酷睿i5(1240P)都能在最顯性的指標——核心/執行緒數量上壓銳龍全系,後者只有拿頻率和集顯升級來講故事。

考慮到移動平臺上的散熱封頂,銳龍7 PRO 6850U雖然加速頻率最高可達4。7GHz且擁有8核,在規格上高銳龍5 PRO 6650U一頭,而核心更少的6650U可在基礎頻率(2。9GHz)上扳回一局(6850U是2。7GHz)。這也更加映襯了限制處理器發揮的是發熱這一被動技術因素。不誇張地說,使用6nm FinFET製程,最大的貢獻莫過於飆升的頻率,而損益之間,發熱量並未下降。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相比從Zen3到Zen3+的量變,12代酷睿的質變已經講過1年,但仍對商用PC線佈局有著深刻的影響。具體到輕薄型膝上型電腦,12代酷睿提供了6款P系列產品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同時,酷睿機型還有多個細分領域,除了消費機型外,面向不同規模商業使用者的管理需求細分為vPro Enterprise和vPro Essentials兩個版本,又針對移動應用的更高要求細分出Intel EVO認證的機型。

酷睿版X13 Gen3三個級別的管理特性均可選,只是暫時零售市場在售的只有非vPro機型;EVO認證則是國內全系列標配。全球市場上,這一系列機型除了可選上表中的5款i5及i7處理器外(不同vPro特性),還可選U系列的i3、i5和i7處理器。相關資訊(下圖左),在全球版產品手冊中可見,而國內機型進行了相應的縮減。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銳龍版則正好相反,全球範圍內都只提供整合商用特性的銳龍PRO系列的6850U和6650U等兩款處理器,使用者可直接開啟DASH等企業級特性(上圖右)。

除了處理器平臺,全球範圍內,兩款X13 Gen3的螢幕、WWAN、記憶體容量等可選配置完全相同,而呈現在國內在售產品的差異,凸顯了“基於ThinkPad產品定義的差異”。

而具體到國內市場,如果說酷睿版機型尋求配置與功能方面突出,那麼銳龍版機型按以前印象來講應該是追求價效比。在削減了內建LTE模組(含流量)、雙Thunderbolt4介面、背光鍵盤等一系列特性之後,配備銳龍7 PRO 6850U的高配X13 Gen3總算在CPU核心/執行緒數等規格上要追平酷睿i5,但產品價格反超,導致價效比這一優勢無從體現。那麼,它的效能可以挽回價效比形象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緊繞處理器的效能

12代酷睿,採用了P+E的異構架構,i5-1240P是由4個P核加8個E核組成。而4P+8E/16執行緒,與8核/16執行緒如何比較呢?我們的資料呈現了從4執行緒開始,8、12到16執行緒的效能表現,兩個不同核心架構的處理器,呈現出明顯有別的效能增長曲線。

E核到底有沒有用?一直是令人口嗨的話題。在Cinebench R23這樣老套(無原生負載最佳化)的測試中,不止更多的數量,E核的效率也令人側目。

特別說明:隨著測試程式呼叫執行緒數量增加,核心效率會受到影響,因此此項測試結果不簡單等同於IPC(Instruction Per Clock);Windows 11作業系統與ITD配合,經過學習後,OS能夠越來越精確地將較高負載執行緒置於P核計算,同一測試成績會小幅逐步走高,3次之後趨於穩定;AMD Zen架構跨CCX資料呼叫,存在對處理器多執行緒效率、記憶體頻寬穩定性的不利影響。

以下圖片及資料,左側為酷睿i5-1240P,右側為銳龍7 PRO 6850U。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每次重新啟動系統,Zen3+的系統排程執行緒會固定於某一核心執行(如上方右圖),新負載不會避讓這一核心,形成執行緒資源競爭。同時,負載持續於單一核心上,對降低處理器峰值溫度、均勻散熱不利。

1240P的系統負載,會交替執行在不同執行緒上;OS會優先將負載置於空閒的P核(如上方左圖),P核無空閒,系統及新負載則會被排程至E核執行;E核也滿後,方會排程至P核超執行緒執行。這一設定的初衷,就是分散熱量和提高執行速度,如果沒有Windows 11和ITD的配合,將無法實現以上目標。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4執行緒:

可被視為P核(3。5GHz)與Zen3+(4。25GHz)的直接對撞,該情況下,CPU未突破X13 Gen3系列的散熱限制,因此處理器均能在最佳頻率下執行,酷睿i5-1240P對銳龍7 PRO 6850U有5。7%的效能優勢;同頻率情況下效能,即IPC更是大幅領先30%。4執行緒情況下,兩款處理器均啟用4個物理核心,且均未達到散熱上限,執行頻率充分釋放。

經過學習,1240P的負載全部執行在P核上,同一核心的兩個執行緒互補形成100%佔用率,每次影象塊渲染完成後,系統重新排程執行緒,導致兩執行緒的切換;E核僅剩較輕的系統排程等後臺執行緒,不會被用來執行較重負載。6850U則隨機選取4個物理核心執行Cinebench R23,同一核心的兩個執行緒互補形成100%佔用率。只是這些核心甚至會跨CCX,或已在執行系統程序,自Windows 10 1909後開始支援的Zen核心排程最佳化仍不完善,不佳的排程方式,對處理器整體效能發揮有不利影響。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8執行緒:

E核的試金石,4P(2。9GHz)+4E(2。7GHz),總成績提升45%,折算同頻效率,1個E核相當於4/5個P核;8個Zen3+核心(3。3GHz)以更高頻率扳回一局,總成績提升68%,小幅超越4P+4E的1240P。剔除頻率因素後,6850U的每核心效能增益效率降至89%——Alder Lake的P核則可達93%水平(酷睿i7-1280P的4個P核到8個P核的情況)。另外,隨著處理器啟用8個物理核心,兩款處理器的執行速度開始受到影響。

執行緒增加,處理器更多的核心開始工作,1240P上僅剩3個E核相對空閒,兼顧完成系統排程工作;2個E核交替工作達到100%佔用率;剩下的3個E核保持100%佔用率,幾乎無釋放時間。6850U的8個核心每對執行緒交替工作,保持100%佔用率;CPU2兼顧系統負載。

以下圖片及資料,左側為酷睿i5-1240P,右側為銳龍7 PRO 6850U。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12執行緒:

酷睿i5-1240P使用全部8個E核(2。2GHz),其同頻效率幾乎追平P核(2。3GHz),同時,總成績重新超越對手;P核超執行緒效率約為物理核心的40%、E核的50%;隨著全部核心及部分超執行緒投入,銳龍7 PRO 6850U核心跨CCX排程效率進一步下降,同時,其開啟超執行緒的核心負載高且頻率略高(3。0GHz),而其餘4個核心頻率為2。9GHz。

16執行緒:

當全部執行緒開啟,散熱成為影響處理器執行頻率的最大障礙,酷睿i5-1240P的P核與E核執行頻率分別為1。8GHz和1。6GHz;銳龍7 PRO 6850U全核執行頻率為2。9GHz。

處理器架構沒有本質變化的Zen3+,IPC落於下風,幾乎是完全依靠更高的執行頻率,並開啟全部8個核心,才在酷睿i5使用4P+4E的時候略佔上風。而隨著更多E核,是1240P效能助推器,使它在多執行緒應用中游刃有餘。當然,銳龍的優勢,頻率憑空而來,製程及同頻下的功耗更優。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沒有高頻率會怎樣?那就用上電池看一看。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單從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測試成績看,電源供電的銳龍7 PRO 6850U的表現非常接近酷睿i5-1240P,但是奈何辦公應用總體負載輕、排程複雜,有著敏捷的E核與核心數量上的優勢,酷睿整體效能保持著領先的優勢。

電池模式下,銳龍平臺不僅苛刻限制了處理器效能釋放/執行頻率,而且平臺層面也大幅(50%)限制了PCI-E 4。0 x4 SSD的效能發揮其整機效能幾乎腰斬,與酷睿平臺間的效能差距被顯著拉大。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酷睿i5-1240P的頻率曲線。電池供電並不影響其頻率達到4。4GHz的高水平。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而銳龍 7 PRO 6850U在電池供電情況下,無論電源模式如何設定,其執行頻率都將被打回2。6GHz的“原形”——甚至低於基頻,效能表現不是特別理想。

對ThinkPad來說,卓越的商務應用表現,最基本的訴求就是持續工作能力。銳龍版X13 Gen3的表現,是處理器平臺的延續,為了續航時間看起來漂亮,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這樣輕負載應用場景,也絕不釋放處理器的頻率,更多核心、更高頻率能力都是賬面資料,無法得到發揮。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酷睿版X13 Gen3則沒有刻意地壓低處理器效能以獲得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測試中,不僅處理器執行頻率更多地處於高頻狀態,而且能根據實際負載需求,隨時實現55W——PL1設定的效能,使整機能夠更快地完成工作。

相比之下,銳龍7 PRO 6850U只在測試初期機身溫度較低時,效能釋放程度較高,此後則一直徘徊在10W水平線上。即便如此,完成整個測試也需要消耗7%的電量,而執行時間為35。7分鐘;酷睿i5-1240P完成測試時間僅為28。6分鐘,消耗9%電力(未經電池損耗修正)。

效能高2/3、時間短20%、電力多消耗30%,你覺得怎麼選呢?

p。s。 Windows 11的平衡模式對絕大多數應用場景都是更好的選擇,資源(電力)越緊張,其與12代酷睿ITD配合所體現出的效率越高,酷睿i5-1240P在電池供電平衡模式下的效能表現,令人側目。如無特殊的超多執行緒及高負載需求,建議使用者使用平衡模式,不僅效能更好,而且續航時間也相對更長。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Procyon Photo Editing的測試負載有所增加,兩款X13 Gen3的效能表現“歸於”正常。更高的處理器負載,降低了酷睿i5-1240P的ITD的自我調節能力,整機更趨向於處理器全執行緒的並行處理能力,也就是執行緒數量×頻率變得更重要了。

銳龍7 PRO 6850U在最放得開的模式下,超越了競爭對手,而一旦散熱系統因電源模式設定而無法全速工作,或電力不能肆意揮霍,它的表現就明顯下降。它仍能保有的領先優勢只有8% vs。 11%(未經電池損耗修正)的電池電量消耗。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針對全場景應用開發的CrossMark模擬了從辦公應用、影音多媒體到AI加速等多樣化場景,其測試成績更具平臺整體代表性。在這項測試中,兩款X13 Gen3延續了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的成績走勢。總的來說,越頻繁、越複雜的多工並行和切換,對所有多核心、高頻率的處理器都是挑戰。處理器需要更敏捷、有效的應變能力,在這裡,不存在“核多、頻高的身大力不虧”。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除了處理器本身,作為平臺,無論是酷睿還是銳龍,它們的痕跡都深入整臺電腦,記憶體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銳龍版X13 Gen3的記憶體執行頻率更高,達到6400MT/s。但是反映到從處理器到記憶體的資料吞吐頻寬上,結果卻是記憶體速度“僅”4800MT/s的酷睿版機型更高,確切地說,是快+穩定。8核Zen3+的兩個CCX間,以及與記憶體之間的資料交換,仍十分依賴並未整合在CCX中的記憶體控制器,延遲更高、頻寬也受到限制。銳龍版記憶體頻寬測試值在40GB/s(上圖右)~67GB/s之間大幅波動,而酷睿版成績穩定在67GB/s(上圖左)水平上。後者各個核心採用環狀結構,結構對稱,並共享超大智慧快取,核心間、核簇(E核)間延遲水平一致。

i5戰R7:ThinkPad X13 Gen3上的龍虎鬥

另外,集顯升級是銳龍6000系列的重點,Radeon 680M固定佔用1GB記憶體,比前代產品有所減少,但問題依舊。銳龍版X13 Gen3系統可用記憶體為14。8GB,酷睿版機型則達到15。7GB。看似不多的記憶體差異,對Adobe全家桶的效能影響不小——容量與速度兩個維度。

經過積極的改進,Zen3+煥發了新生,銳龍版X13 Gen3比Gen2大幅提升。但在12代酷睿革命性的提升映襯下,不禁黯然失色。它以酷睿i5之身,不僅規格,而且實際效能上壓制銳龍7。更不要說在更低價格情況下,酷睿版X13 Gen3能夠帶給使用者更多維度功能與特性的優勢。

相對有限的效能提升加上價格的飆升。減少升級銳龍6000系列移動處理器,也就不難理解了,PC廠商已經把寶押在未來的產品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