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陳老巷是襄陽市樊城的一個歷經興衰,頗負盛名的小巷。巷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清末年間,巷內有一位陳姓老人,住在巷口南端,賣點針頭線腦等雜貨。他在貨攤旁用一木板,糊一層白紙,上寫“陳老人巷”四個大字作標記,陳老巷便由此演變而來。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陳老巷長約兩百來公尺,寬約三公尺,青石路面,只能通行人力車。陳老巷橫跨中山前街至磁器街,呈南北走向,居民不過百戶,房屋全是磚木結構的舊式平房與鋪板門面。巷雖狹小,但在歷史上卻是樊城鬧市區之一,巷內殷實富戶較多,經營商業和手工業商品,是小百貨的主要商場。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民國初期,樊城沒有公路,直到民國二十年左右,才陸續興修了襄花(襄樊至花園)、襄沙(襄陽至沙市)、樊老(樊城至老河口)幾條簡易公路,大量物資全靠襄河船運。陳老巷既接近襄河的官碼頭、餘家巷、晏公廟、林家巷等碼頭港口,又居樊城商業鬧市中心,其地理環境為陳老巷的繁榮興旺提供了優越條件。其主要商號和行業分述如下: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巷內首戶阮祥泰,紅安縣人,經營匹頭、棉花生意。其家有八個子侄,還僱有店員、學徒數人。大兒子阮耀彬,常駐漢口,負責駐漢的購銷事宜,三兒子阮禮彬,在樊城商會曾當過常務理事。

其經營方式靈活,資金雄厚,從漢口運來大批批頭在樊城銷售,又在襄北等產棉區收購大量棉花,運往武漢。常年帆船運輸不斷,並且與樊城大商號彭元昌、正大恆等有同鄉、親戚關係,彼此相互支援聯營,成為樊城的商業鉅子,祥順昌(後改名三義成)、恆興成、永茂昌、德興昌等是巷內幾家較大的百貨商店,批零兼營。

他們都來自河南農村,能吃苦,善經營,生意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樊城百貨商業的支柱。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以聚華為首的染料店,除供應本地染布業原料外,外地廣大城鄉人民所需染料,在巷內也能買到,是當時鄂北顏料供應的重要基地之一。

抗戰時期,染布業由於染料缺乏,就用土靛青、五衩子、橡子等土製顏料加工製成各色土布,生意反較戰前興旺。

染布作坊兼經營土布生意的有楊文盛、馬興盛、範裕盛等幾家,常年收購農村白土布,經過加工,染出各種顏色布匹出售,為當時廣大城鄉人民衣著的主要布料。特別在抗戰期間,生產之多,暢銷之廣,經久不衰。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手工制帽業,有戴三盛、鄧雲記等數家,他們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不斷適應市場需求。

一般在秋冬季節大批生產“瓜皮帽”;春夏季,從河南購回草帽鞭,加工成各種草帽,就連小孩戴的各種花帽,經過家庭手工製作,也多在陳老巷內展銷。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制線業,大致分為絲線,棉線兩大類。最早有邱茂盛線鋪,後來發展有李家線鋪等數家。特別是各色繡花線,鮮豔奪目,譽滿廣大城鄉。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白鐵手工業,當時叫“洋鐵鋪”,就是利用煤油桶和紙菸、匹頭等包裝箱的白鐵作為原料,另外用些馬口鐵、鑌鐵,打製成各種日用品,如水壺、水桶、油吊子、噴水壺、帽徽等。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梳子,篦子的生產也是陳老巷的獨特產業,聞名遐邇。在塑膠工業尚未運用到生活日用品上面以前,梳、篦生產均用竹、木作原料,手工精製而成。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李馥新香鋪,以生產“神香”為主,夏季還生產驅蚊子的蚊煙香,為樊城三大香鋪(李端芳、屈柱記、李馥新)之一。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鞋鋪生產家數雖不多,但在巷內能買到男女老少的各種布鞋、緞子鞋、繡花鞋,種類繁多,做工精細,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此外還有婦女頭上戴的絨花,絹花、通草花及結婚用的鳳冠、胭脂、香粉等等,都有經營店鋪。

更有不少能工巧匠(小銀匠、小銅匠等),利用簡單工具和少量原料製造出錐子、頂針、髮卡、鑷子、刷子、剮子、風領釦、骰子(骨制的一種賭具)等,名目繁多,難以盡述。

襄陽故事(第七集)——百年老街陳老巷的故事(上)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下期再見!歡迎關注湖北文理學院淡泊湖融媒體各新媒體平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