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今年5月,一群雲南野生亞洲象離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持續向北遷移近500公里後,進入陌生的城市環境,並不斷接近省會昆明,引發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在眾多媒體跟蹤報道下,這群亞洲象一躍成為“國際網紅”,而對北移的亞洲象群持續數月的觀測與追蹤,也給網友們留下了無數緊張、好奇以及美好的時刻。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為了獲取最真實的故事素材、全方位呈現象群北移過程的現場狀況,並深度挖掘亞洲象保護的背景故事,攝製組深入亞洲象棲息地西雙版納,尋訪了數十年間為保護和救助野生亞洲象而不斷付出的人物和他們的感人故事,最終歷時兩個多月,製作完成了《同象行》。該片全片透過強烈的紀實感、精心設計的視聽語言,圍繞野生亞洲象守護的主題,從多個角度,以小見大,以生動、好看的視覺語言,呈現了一次有態度、有溫度的影像紀實;展現了亞洲象的特點和習性,從國際化視角,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針對重大社會議題迅速反應

記錄象群北移珍貴影像

象群北移,既是一場難得的野生動物狂歡,也是一場紀錄片從業者與時間賽跑的專業較量。央視紀錄片團隊第一時間奔赴一線,用珍貴的影像記錄了這場狂歡背後的人與故事。作為紀錄片,無論從真實性、時效性、力量感等角度來審視,《同象行》的品質與感染力都可圈可點。首先,創作團隊對社會重大議題新聞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的準確預判,為該紀錄片的高品質打下了基礎。對《同象行》題材的緊急策劃和啟動不僅踩準了時效性,更拿捏住了大眾對於象群北移議題試圖挖掘更多深度細節的好奇心理。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其次,央視紀錄片團隊強悍的實踐操盤能力為成片提供了保障。1300公里迂迴行進、973架無人機起降、25000人次警力調動、150000人次群眾疏散、15000臺應急車輛布控……為了挖掘這些驚人數字背後的真相,《同象行》創作團隊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心血與努力。

雲南自然地貌多樣、保護區周邊路況不佳,不適宜大型攝製團隊遷移;野生象群的北移路線不定,攝製團隊最基本的食宿生活需求難以得到保障;職能部門人員大量流動性的參與,大大增加了《同象行》團隊的溝通成本和拍攝難度;跟隨指揮中心24小時不間斷轉場,對體力和精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在拍攝過程中,各種突發狀況密集,對團隊的危機處理能力也提出了巨大考驗。比如團隊兩次和象群近距離面對面,危險一觸即發。尤其是第二次的“硬剛”,險“象”環生。大雨加大霧的惡劣天氣,讓無人機無法開展預警工作,攝製組迎面“遭遇”象群,眼看坐上摩托車飛馳撤離已經來不及,攝製組只能聽從指揮部的命令躲進車裡,關閉裝置,接受象群的“審判”……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8月,象群順利返回普洱市,進入熟悉的棲息地環境,這場旅行暫時告一段落。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保障整個“旅程”中的人象平安,當地政府組織各個部門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許和認可。《同象行》製作完成,作為這個夏天這場旅行的紀念,是送給亞洲象的禮物,也是送給所有亞洲象保護者的禮物。

聚焦亞洲象保護者

展現十年救助成果

《同象行》不光捕捉到了從未曝光過的象群珍貴畫面,更充分還原了參與到象群與沿途百姓保護工作的各職能部門、民間組織付出的努力。鏡頭帶領觀眾親臨第一現場,觀看“護象隊”的工作人員如何守護象群的每一次移動;觀看森林消防與當地特警24小時輪流守護監測,保證象群和沿途村民的安全;觀看無人機監測小組、投食小組、村民小組、救助小組、專家小組如何協同合作為象群保駕護航。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從5月27日成立24小時指揮中心以來,這群“護象人”,24小時“待機”,80多個晝夜,每5分鐘報告一次象群行蹤,構築了嚴密的人象生態保護網。他們的重要任務是確保象群安全——一方面替象群觀察環境、提前找到有潛在危險的人工設施;另一方面,也讓沿途的百姓隨時知道象群的行進路線,以便及時避讓。

象群的故鄉在500公里之外的西雙版納,可愛的亞洲象平時就生活在這裡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近30年,這裡亞洲象的數量從不到一百頭,發展到今天超過三百頭,這是西雙版納的亞洲象保護者們數十年如一日努力的結果。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立十餘年來,成功救助了二十多頭嚴重傷病的野生亞洲象。李濤是野象救助中心的一位“象爸爸”。對他來說,大象就像他的孩子,與他親密無間。救助中心裡的大象有兩種型別:一種是行為糾正的大象,它們因為森林棲息地減少,可能會跑去附近村莊搞破壞;還有一種是在野外喪失生存能力的大象。這些大象生病或者受傷,然後被護林員發現送到救助中心。很多幼年象在被救助後,由“象爸爸”們一路觀測、餵養和訓練,守護著它們成長。

其實,“象爸爸” 這樣的職業人才目前在國內非常稀缺。大部分年輕人,會覺得這個職業枯燥且危險。但其實,救助大象的工作是挑戰,更是責任。其中也有很多平常人體會不到的溫馨。“要說一點微小的意義,我們救助大象,其實是在救助整個雨林的生態。我們守護大象,更是守護人類的家。”李濤說道。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這些為亞洲象默默付出的保護區工作人員,日復一日重複著瑣碎又不可或缺的工作,監測象群、投放食物、保護整個雨林和包括亞洲象在內的野生動物不受侵擾,“保護亞洲象”這五個字,最重的任務就在他們肩上,枯燥的日常工作、隨時直面野生動物的危險,都不曾改變他們的初衷,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保護好亞洲象,如果沒有他們,也許就沒有了中國亞洲象最後的棲息地。

“一路象北”

一個最好的中國生態保護故事

對待動物的態度被公認是社會文明程度標誌之一。雲南亞洲象沿途各地所受到的優待,就是一種文明水準的體現,折射了全社會的動物保護意識,也是在向全世界傳遞一種態度: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社會是願意付出巨大成本的。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努力,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關注,網友們紛紛寫下諸如“感謝中國沒有傷害它們”“能夠採取措施讓遷移象群遠離居民區,真不錯”等留言。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這群大象堪稱“國際象導”,帶領全世界網友近距離的觀察中國,他們除了圍觀大象本身,甚至也外溢位了其他話題,“原來中國還有熱帶雨林”“位於西南的昆明居然有800萬人”等等。這都豐富了國外網友對中國的認知,讓全世界以獨特的視角認識了中國,以及中國為生態保護所付出的努力。有外媒積極評價:“經過20年的保護,西雙版納和兩個鄰近地區的野生大象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300頭左右。”中國的生態成績,得到了一次集中展示。

一次大象北行的偶然事件,卻在相當程度上推廣了中國形象,並收穫了許許多多的正向反饋,這可以說是“中國故事”一次非常生動、成功的講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國社會在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如何透過具體可感的方式向世界去表達,成了一個重要命題,而《同象行》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大象作為一個世界網民都可以認知、理解的“意象”,中國透過對它們的悉心呵護,以一種柔性講述的方式,順其自然地展現了生態保護、生態理念等等宏大議題,由小見大、人人可感,也讓國際社會重新整理了中國的認知。對這批大象的守護,是足以引發無數共鳴的“中國故事”,但同時我們依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讓這個故事更加溫暖、圓滿。

保護大象,不僅是在保護這個種族,而且是在保護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為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我國政府先後頒佈了《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編制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總體規劃”,許多優秀的青年也多年如一日地為修復自然、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盡著自己的努力。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與動物也共享一個地球。正如傑克·倫敦小說裡所言:“這是野性的呼喚,也是人性的呼喚。”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追蹤象群軌跡、講述生態保護中國故事|《同象行》

追蹤象群軌跡、探訪象群故鄉,在節目播出期間,除了《同象行》的主體內容,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還圍繞大象主題,從歷史背景、象文化、種群知識、生活習性、趣聞軼事、生態環保等角度策劃製作了科普短影片,採用豐富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打造出一場有知識養分、有情感溫度的傳播體驗,讓更多的人懂得如何科學保護大象。《同象行》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了中國人為保護象群所做出的努力;看到了雲南美麗的風貌土地、淳樸的文化風情;更體會到了紀錄片人的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