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配套考研題庫和答案——才聰考研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配套考研題庫和答案——才聰考研

第一部分考研真題(影片講解)

一、概念題

1

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北大2019年研;浙傳2019年研;四川大學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慶大學2018年研;中國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學2016年研;中傳2015年研;南京大學2013年研;華南理工2013年研;清華大學2012年研]

答:

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在評價大眾傳播的影響之際,通常會認為最大效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發生在“他者”身上。作為這種感知定勢的“第三者效果”,意味著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時存在著雙重標準:傾向於“高估”媒介傳播對他者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第三者效果”也是一種說服或宣傳技巧。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說服性傳播,定位的致效人群並不是作為內容物件的“表面受眾”,而是與他們相關的“第三者”。“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眾傳播的現實影響的一種發生機制。在許多時候,對大眾傳播內容產生實質性反應的,往往不是“表面受眾”而是他們的相關者。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配套考研題庫和答案——才聰考研

2

“迷因”

[中傳2019年研;四川大學2019年研]

答:

“迷因”(meme)是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仿造“基因”(gene)一詞而創造的詞語,其含義約等於“文化的基因”。“迷因”可被視為文化變遷的基本單位,人們可以透過對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為有意或無意的模仿,來實現對這種文化的傳承與革新。“迷因”在社交媒體中十分常見,當新的觀點、思想和生活方式剛剛出現卻並未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時候,基於行為模仿的“迷因”機制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在短時間內迅速推動觀念的進步。“冰桶挑戰”“METOO運動”等都屬於網路“迷因”。

3

媒介環境學派

[南京師大2017年研]

答:

媒介環境學派是與經驗學派、批判學派鼎立的第三學派。媒介環境學派的主要觀點是媒介作為一種環境結構,制約著我們的感覺、思維和表達方式,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麥克盧漢、尼爾·波茲曼。伊尼斯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論”,麥克盧漢受伊尼斯的影響,提出了“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熱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觀點;尼爾·波茲曼吸收了麥克盧漢的思想,又受到《聖經》的啟發,提出了“媒介即隱喻”的觀點,並著有“媒介批評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

4

諾利·紐曼

[中傳2015年研]

答:

諾利·紐曼是德國政治學家,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紐曼與丈夫共同建立了德國頂尖的民意調查研究所——阿倫斯巴赫研究所。這是德國第一家民意調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測驗與輿論調查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尤其著名的是其對於德國大選的預測。此外,她還建立了美因茨大學的大眾傳播學院,被學界稱為“民意測驗學的偉大女性”。紐曼提出的最重要的傳播學理論是“沉默的螺旋”,考查大眾傳播與社會輿論的關係。她認為:透過大眾傳媒強調後的意見由於具有傳播的公開性和廣泛性,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認知,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和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充套件過程,並導致社會生活中佔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這個理論的意義在於:把對輿論形成過程的考查從現象論的描述引向社會心理分析領域,強調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這是傳統輿論學所忽視的。

5

內容分析法

[上海財大2019年研;河南大學2019年研;安徽師大2019年研;南京大學2017年研;上海理工2017年研;湘潭大學2016年研;中傳2014年研;復旦大學2013年研]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配套考研題庫和答案——才聰考研

答: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方法,是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引入傳播學,從而提出了他對傳播基本過程和結構的認識。其特點有:

客觀性(必有明確的客觀規則,保證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結論);

系統性(訊息內容或型別的取捨選擇要有首尾一貫的標準,防止分析者選擇支援自己見解的材料);

普遍性(應將訊息屬性和傳播者、受傳者的特徵聯絡起來,以便獲得具有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結果,而非純粹的“描述性”資訊)。量化表示方法:出現的有無;出現的頻度;傳播的時間量和空間量;傳播的強度。內容分析的基本過程是“確定課題→選定物件→實施調查→整理分析→提出結論”。

麻煩大家關注+點贊,謝謝!!

本文由【才聰學習網】原創,關注我瞭解更多考試資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