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看到這首詩,我們都會想起那段旋律。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女才子”--李清照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這是才華橫溢的李清照少年時期的作品《如夢令》。

《如夢令》一經問世,名動京城,文人墨客拍案叫絕。可想而知當時的李清照有多耀眼。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父親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是知書識文,再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李清照從小便文采出眾。也少了古代女子深居閨閣的束縛。比平常人家女子更自由一些。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一首《點絳唇》寫出少女的含羞。

蹴罷鞦韆,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沾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暮春時節,李清照情緒無聊,遂藉助小詞《浣溪沙》一抒胸中鬱悶。

小院閒窗春色深,

重簾未卷影沉沉。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雲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她有女子的柔情,亦可有女中豪情。

那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情也是出自李清照之手。

那是多少男子都沒有的豪情。

古代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到李清照這裡,告訴世人,女子有才,而且讓無數文人騷客折服。

清風明月,花間草木,在她筆下,都是一份詩意。

她有天真少女的歡樂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個少女不懷春。

十八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與她情投意合的趙明誠。趙明誠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那段時光是李清照人生中最幸福時光。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一生一世一雙人。”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這是她們愛情的寫照。

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

這樣的愛情誰不向往?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可是好景不長。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宋史》),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充軍廣西象郡。

李清照受其牽連,丈夫不離不棄。

公元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

原本以為可以找個依靠,誰知張汝舟只是看中了書籍文物。

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她便表現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

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

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

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髮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它,

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可結局太過淒涼

即便遭受了世間的種種冷遇,

即便經歷挫折還是流言,

她始終保持自己那顆詩意的心。

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於江南。

她是“古代第一才女”,是“詞國皇后”

她是那個與眾不同的李清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