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在關心則亂所著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大女主盛明蘭的祖母,盛紘的嫡母,盛老太太,是個光芒四射的人物。

盛老太太出身高貴,是

勇毅侯府徐家的嫡長女,還是家中唯一的女兒。盛老太太是徐家小姐的時候,深得父母寵愛。

可惜少女時期的徐家大小姐是個戀愛腦,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了盛紘的父親,容貌俊朗的探花郎,一見傾心。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雖然盛家的門第和勇毅侯府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徐家父母也並不願意和盛家結親,但奈何徐家大小姐已經打定了主意。

看到女兒心意已決,愛女心切的勇毅候夫婦,只好同意這門親事。十里紅妝將女兒嫁進了盛家,徐家大小姐成了盛大娘子。

盛老太太和盛家的聯姻,應了那句老話——上趕著不是買賣。雖然盛老太太知書達理,溫良賢惠,但盛紘的父親卻並不買賬。

盛紘的父親最愛的是貌美心毒的小妾。探花郎寵妾滅妻,不僅深深傷害了妻子,連盛老太太唯一的孩子也死在了狠毒的小妾手中。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年幼的盛紘和母親也受盡了父親寵妾的折磨。幾十年後,盛紘已經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但他對幼年時所遭受的折磨,依然咬牙切齒。

一個年幼的孩子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一心嫁給愛情的盛老太太,在這樁婚姻中受到的傷害有多深刻。

可奇怪的是,盛紘的父親死後,盛老太太卻並沒有選擇離開盛家,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盛紘的父親去世後,如果盛老太太也選擇離開,

盛家的局面就是:探花郎唯一的兒子,年幼的盛紘,孤兒盛紘獨自頂門立戶。

如果是這樣,別說外人欺壓盤剝,就是盛紘不爭氣的三叔,就能把盛紘從讀書郎變成白丁,從少爺變成乞丐。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當然,這和勇毅候獨女沒關係。盛紘和她沒有血緣關係,盛家沒有給她期望的,應得的溫暖幸福。

盛老太太在盛家沒有子女的牽絆,她大可甩手離開盛家。回到徐家,重新變成勇毅候的獨女,擇佳婿再嫁。

但盛老太太沒這麼做。她沒有離開遭遇鉅變的盛家,而是選擇留下來,撫養跟她沒有血緣關係的盛紘。

盛老太太撫養盛紘的過程很艱辛,首先要抵擋盛紘那個不成器的三叔,對盛紘家產的算計。還要重新整肅千瘡百孔的盛家。

盛老太太是女中豪傑,一番辛勤運作之下,終於將搖搖欲墜的盛家二房穩住了舵。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可以說,盛家二房盛紘這一支,能夠風生雲起,全靠盛老太太的辛苦付出、運籌帷幄。

喜歡盛老太太的讀者朋友們,對盛老太太放棄自己的人生,

為他人作嫁衣裳

的行為很是心疼。

尤其是長大後功成名就的盛紘,對盛老太太的付出並不以為意,缺少感恩之心,更讓讀者朋友為盛老太太不值。

盛老太太的選擇是不是值得?這個問題恐怕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答案,所以這個問題本文中,筆者就不贅言了。

本文中,筆者想和朋友們探討的是:盛老太太,勇毅候獨女,這麼智慧的人,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因為盛老太太是不可救藥的戀愛腦,被情所困,為了不讓自己所愛之人的後人流離失所,家道中落?

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盛老太太是個睿智的人,年少時或者為愛痴狂,但幾年的婚姻下來,怎麼可能看不清盛紘父親的真實面目?

如果不是探花郎早死,以盛老太太的心性,面對寵妾滅妻的境遇,主動提出和離也不是沒有可能。

盛老太太在探花郎離世後,沒有離開盛家,其實是有自己的考量。也許未必絕對正確,但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盛老太太不離開盛家,有三個原因:一,為情所傷,對婚姻有陰影;二,盛紘是可造之材;三,致虛守靜,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對這些原因,筆者會在下文中逐一分析。算是拋磚引玉,有不到遺漏之處,望朋友們評論區留言討論。

首先是被情所傷。 盛老太太對探花郎,是一見鍾情,付出全部少女之情的。但探花郎對盛老太太卻薄情寡義。

從小受到千嬌百寵,心高氣傲的盛老太太,自己相中的情郎卻是渣男,這件事對盛老太太的打擊是致命的。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丈夫死後,如果盛老太太離開盛家,回到孃家。就意味著她承認自己的失敗,而且必須面對另一段婚姻。

而此時的盛老太太,對婚姻是有心理障礙的。因為在上段婚姻中,她沒有得到相應的愛,還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回到勇毅侯府,盛老太太要面對父母,面對兄弟。即便父母沒有微詞,兄弟呢?兄弟媳婦呢?

盛老太太當年的一意孤行,傷了父母的心,也沒有給孃家帶來榮耀。現在灰頭土臉地回去,遭受白眼是肯定的。

孃家不是久留之地。第一次自己做主,嫁得不合意。第二次出嫁,肯定得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而改嫁之女,可供選擇的門第、人物都會下降幾個品級,這樣湊合的婚姻,盛老太太心不甘,情更加不願。

況且,再嫁之家,婚後的生活就能夠一帆風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盛家出現的問題,在新家仍然會出現。

三妻四妾,主母姨娘,嫡女庶女,還是一團亂麻。如果再嫁之夫再走上寵妾滅妻的老路,讓盛老太太如何自處?

這些問題,盛老太太都會考慮。經過一次失敗婚姻的盛老太太,已經不是不諳世事,只求有情郎的徐家大小姐了。

此時的盛老太太,雖然年輕,但有了真實生活的歷練,對婚姻,對愛情,都有了成熟的觀念和自己的理解。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對婚姻的恐懼和對感情的不信任,使盛老太太不會把回孃家勇毅侯府,作為丈夫亡故後的首選。

不回孃家,就得留在盛家。盛老太太唯一的兒子已經夭折,在盛家沒有依傍。但盛家有探花郎侍妾的孩子——盛紘。

雖然書中對盛紘小時候的事情,著墨不多。

但三歲看老,從盛紘後來的成就來看,盛紘小時候肯定就是個聰明過人的孩子。

聰慧的盛紘是可造之材,這就給了盛老太太留在盛家的可能。盛老太太為人大氣,有見識,但於男女之事上,手段卻乏善可陳。

正如王大娘子王若弗曾經無奈地感慨:伏低做小嚶嚶且且也是需要天賦的。這點,王大娘子沒有,盛老太太也沒有。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盛老太太雖然有本事,有能力,有格局,但她於感情,只能走舉案齊眉的格調,走不成張敞畫眉的路子。

再嫁,意味著可能要違背自己的心性,曲意奉承丈夫;留下,可以施展抱負,獨創家業,打造一個嶄新的盛家。

這兩種選項,對盛老太太這種頭腦清醒、有能力有魄力的事業型大女人來說,喜好傾向顯而易見。

如果說有讓盛老太太猶豫的,那就是撫養盛紘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盛紘不是自己親生的。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事實也確實如此,盛紘長大後,並沒有對嫡母盛老太太的付出和犧牲,表現出很強烈的感恩之心。

盛老太太對盛紘的付出在外人看來是錯付了。但這種情況,盛老太太在決定撫養盛紘,重振盛家二房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

這種情形,也是盛老太太能夠接受,在心理預期之中的。盛老太太在明蘭出嫁的時候,曾經說過:

女人要想活得好,必須有三樣:心裡有主意、手裡有錢、身邊有心腹。

在盛老太太活得好的概念中,沒有孩子,也沒有丈夫。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可見,盛老太太對撫養盛紘可能遇到的風險,早就有預見,有準備。盛紘對她是否孝敬,都不影響盛老太太對生活的掌控和期望。

接受最壞的結果,這是盛老太太決定留在盛家的第三個原因。無論盛紘長大後對自己有多不親近,她這個嫡母的位置是牢固的。

官家講究孝道。上有所行下必效之。身為官身的盛紘,決不敢做出明目張膽忤逆不孝的事情。

不能不說,盛老太太確實是個有主意算得定的人。盛老太太掌握盛家後,盛家的發展軌跡,全都在盛老太太畫好的藍圖之內。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盛老太太先破財免災,擺脫了盛家三房的糾纏;然後變賣自己的十里紅妝,為盛紘請名師,攻讀學問。

盛紘成年後,盛老太太也不急著為盛紘娶親。直到盛紘有了功名,身價倍增後,盛老太太才拿出勇毅候獨女的身份,為盛紘去王家提親。

有了三朝元老,配享太廟的王家的提攜,再加上盛紘的勤勉小心,盛老太太的時時點撥,盛紘的仕途很是順暢。

再後來,盛家的後代,男娃以盛長柏為首,個個出息;女娃以盛明蘭為首,個個嫁得好。盛家一反頹勢,走入復興之路。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如果說盛家有盛老太太沒掌控住的波瀾,那就是林小娘了。林小娘林噙霜對盛家,是個意外。

盛老太太一時心軟,收留了因父親獲罪失去依靠的林噙霜。本來打算花費點銀子,風風光光地把林噙霜嫁出去。

沒想到林噙霜人小鬼大,竟然和盛紘明不修棧道,暗中卻把陳倉度過了。盛長楓都在林噙霜肚子裡安營紮寨了,盛老太太還矇在鼓裡。

面對兒子的不爭氣,林噙霜的心機深沉,為了不讓家醜外揚,盛老太太只好拼著得罪兒媳王若弗,同意林噙霜進門。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林噙霜在盛家十幾二十年,給盛家填了無盡的煩惱。這是盛老太太沒辦法預測,也沒有能力管束的。

萬事萬當的盛老太太,掌控家族發展的大方向,是高手;但面對兒女情長,卻是實實在在的短板。

盛家興旺發達了,盛老太太的創業成功了,給她帶來無盡煩惱的林噙霜也終於清除出府了。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撫養盛紘是情之所困還是謀定而為?答案是後者

盛老太太的一生,像極了那句話:自己選擇的路,哭著也要走完。盛老太太用自己的睿智和倔強,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至於盛老太太的選擇對不對,付出值不值,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