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與人相處時,哪怕關係再親近,也要懂這幾個人情世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面略懂先生

、千面修行者、略懂小姐

歡迎來到千面略懂先生的《中國式人情世故》課堂!

世間最複雜的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中國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微妙、更加難以把握。一方面,中國人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不靠得住,就看關係如何。另一方面,中國人又希望凡事憑本事,討厭“拉關係”。

殊不知,一個毫無能力的人,是無法依靠人際關係而成功的。而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即便能力再強,也無法順利地獲得成功。

本專欄立足於老祖宗歷經數千年檢驗的處世策略和教訓,結合當代人的人際關係痛點,給出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幫助大家營造健康、優質的人際關係。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人情紛爭是人世的常態,只要身處人群,就無法獨善其身。社會是由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連線而成。

年少時不屑於世故,總覺得俗套的迂腐,偽善的圓滑背後,是虛與委蛇的傾軋;少年人心中,容不下這樣的花架子。

然而,世故終逝而不泯,人情終息而不滅。

“越長大越孤單”,當兒時的玩伴各奔東西,當自己蹉跎歲月過後發現,生活並不是自己曾經期待的樣子。

當在成長中開始被孤獨包圍,開始被無助圍攻。這個時候才明白人情根本是切割不了的溫暖,世故是無法拋棄的鎧甲。

所以,我們會越來越珍惜身邊的朋友,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明明以誠相待,換來的卻是敬而遠之,理由不外乎是人品差、情商低。

其實,與人相處時,哪怕關係再親近,也要懂這幾個人情世故:

01

抱團取暖的本質是各取所需

與人相處時,哪怕關係再親近,也要懂這幾個人情世故

《禮記·曲禮上》雲:“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一件事: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利益關係才是最牢固的人脈關係。

因為所謂人脈的本質,並不是互相認識,否則隨便出大街蹲守偶遇就能保證自己藉助貴人扶搖直上了,何來的人情世故一說?人脈是基於互相需要而存在的,利益,才是維持人脈關係的常青樹。

是否受歡迎並不能決定能不能做真正的朋友,只有被需要,才會被珍惜,關係才能穩定持久。

優質的人脈圈,永遠利益至上,這是現實。

與人相處時,哪怕關係再親近,也要懂這幾個人情世故

有人說,與人為善才能廣交益友。這是對的,但是,善良並不是放棄利益,與人交往,最高明的社交手段是利益捆綁。一心行善,只講人情不講利益,無法成為別人的朋友,只是別人口中的爛好人。

即使關係再好也逃不掉被背叛的命運,因為,利益才是主宰人性善惡的本質。

所以,不要覺得金錢惡俗,金錢才是決定自己人脈能量的根本。遇到困難,能用錢解決,就別去浪費人情,成年人的習慣,是自己用錢去解決問題。

但利益並不僅僅侷限於金錢,精神期待、心理需求以及社會地位等等一切,只要存在供需關係,就能形成利益交換。

與人相處時,哪怕關係再親近,也要懂這幾個人情世故

任何親近的關係裡都存在利益交換,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需求,其實都是各取所需、互相成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交的抱團取暖。

利益交換,必須要動態平衡,否則,其中一方會因為止損心理而終結關係。因為人的利益需求,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20歲時渴望的一切,在40歲或許已經無足輕重了。

所以利益交換不可能單方面一直付出,然後自己等到具備相當的條件的時候,再對等回報,而是要有來有往,互通有無,才能實現動態平衡。

與人相處時,哪怕關係再親近,也要懂這幾個人情世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