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孤獨》:餘秀華,沒有什麼,可以將孤獨驅趕得無影無蹤

《孤獨》:餘秀華,沒有什麼,可以將孤獨驅趕得無影無蹤

《孤獨》:餘秀華,沒有什麼,可以將孤獨驅趕得無影無蹤

這是一個注意力時代,沒有一個標籤,很難出現在焦點中心,一開始,編輯部就給她進行了包裝,普通的湖北農婦,一位腦癱患者。於是人們看到訊息後。就去搜索她的身份背景,以確信真的有這樣一個腦癱農婦在寫詩,然後在心中默默驚歎,原來是這樣。

人類是從什麼時候有的這種思維方式,認為成功理應和健康掛鉤的呢?

當身體殘缺的人獲得了成功時,我們會由衷地感嘆,而這種感嘆卻是來自潛意識裡的不相信。換句話說,大多數人認為,生理上有殘缺的人獲得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非正常的現象。

《孤獨》:餘秀華,沒有什麼,可以將孤獨驅趕得無影無蹤

換位思考一下,倘若你是一名盲人設計師,當你獲得大家的關注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你失明的雙眼,而非你精良的作品,那麼你認為自己在公眾的心中,是一位成功的盲人,還是一位成功的設計師?這是全世界媒體環境的通病,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個問題。

在熱愛詩歌的人眼中,餘秀華首先是一位富有創造力的詩人。比起她的社會地位,他們更關注詩歌本身。她的詩粗糙、猛烈,像是由暴雨天氣裡嗆人的泥土味道和情慾裡分明的狂熱的汗水混合而成,從她因殘疾而行動不便的左手食指尖爆發出來。

《孤獨》:餘秀華,沒有什麼,可以將孤獨驅趕得無影無蹤

倘若除去她腦癱農婦的社會身份,還會有多少人能夠聚精會神地關注她一段時間?而作為一個詩人,沒有比自己的詩歌本身受人關注與肯定更為欣慰的事了。在她顛簸而漫長的生活中,她從未想過自己會被如此廣泛的關注,面對這一切,她說,我的孤獨,一如從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