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人到老年是否過得幸福,不取決於兒女,而是來自這三個人性的認知

人到老年是否過得幸福,不取決於兒女,而是來自這三個人性的認知

這是唐若心學如意人生的智慧心法系列文章,在這個專欄中,我們重點分享的是如何成為一個幸福與如意的人,如何做一個睿智與智慧的人,歡迎更多讀者訂閱與閱讀。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老年人到老是否幸福,並不是取決於兒女。對於老人來說,我們與其把幸福寄託在兒女身上,倒不如對人性擁有這三種通透的理解,你的老年生活才會過得越來越幸福。

人到老年是否過得幸福,不取決於兒女,而是來自這三個人性的認知

01

第一個認知:生命是孤獨的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其實是孤獨的,無論我們結婚與否,是否擁有朋友,我們終其一生都會孤獨。

這種孤獨是寫入到靈魂裡的,無論我們是誰,我們都需要面對這種孤獨。真正的智者懂得面對孤獨,並擁抱孤獨,在孤獨中活出豐富的自我。

有些人害怕孤獨,用熱鬧的生活掩飾內在的空虛寂寞,卻讓自己陷入到無窮的忙碌中。

真正有智慧的老人知道,無論我們是誰,我們都要面對生活的孤獨。孩子的到來可以緩解我們的孤獨,但是孩子總歸會長大,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課題需要面對。而我們依然要面對生活中的孤獨,這是每個人都要遭遇的。

唯有對生命的孤獨有充分的理解,我們要懂得做好一個人獨處的準備,才不會在老年生活有許多抱怨。

而是懂得充分享受生命的孤獨,在孤獨中豐富人生的體驗和感受,讓我們內在精神變得豐富和安定,我們就能收穫晚年的幸福。

蔣勳老師曾說,孤獨是一種生活的財富,也是生命的本質,如果我們懂得擁抱孤獨,我們或許就能很好和自己相處,而不會把幸福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我們就會體會到因其自身內在的豐富感受到生命境界。

人到老年是否過得幸福,不取決於兒女,而是來自這三個人性的認知

02

第二個認知,老年人需要繼續學習

許多人到了老年,往往退休下來,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一個人的人生沒有寄託,往往會活得非常的彷徨與無助。

人最怕的是無所事事。當一個人內在沒有寄託的時候,就會變得頹廢下來。老年人最怕的是沒有目標和沒有希望的生活。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與自我暗示有很大關係。他們曾經做一個心理實驗,在老年人的生活空間,如果佈置他們過去的生活方式,他們以為自己回到了過去,無論是從心態還是身心都會變得非常輕盈。

很多老年人過得不幸福,往往與其對自我放棄有關,他們拒絕學習新知識,更拒絕繼續成長,這種失去對外界好奇與探索的能力,會加強老年人的衰退。

人到老年是否過得幸福,不取決於兒女,而是來自這三個人性的認知

唯有保持外界的好奇和不斷學習的能力,老年人的活力才會越來越好。真正的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更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態度。

馬斯克的母親,被稱為最硬核的老母親,即使在七八十多歲,還登上了T臺去演繹自己精彩。

面對生活,永不言敗的態度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我們需要培育自己持續學習能力,我們才會在這個與時俱進的世界中保持淡定的態度。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個老太太,她的年齡有八十多歲了,但是她非常的年輕。這種年輕更多體現在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她從來都不覺得自己老,而且還喜歡和孫輩們研究如何發微信,如何發影片。

這種學習的態度,讓她面對自己的老年生活變得愈發的生機勃勃,更有了許多活力。我們需要明白,真正老的是我們內在心靈,如果我們保持年輕的心態,我們就會擁有更多生命力,這是我們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關鍵。

人到老年是否過得幸福,不取決於兒女,而是來自這三個人性的認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