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年輕人痛苦的根源不是因為得到的太少,而是因為知道的太多。

年輕人的痛苦大多來自於不合時宜的成長。那什麼叫不合時宜呢?簡單來講就是知道了不該知道的心靈幼小能力不足,但接受的資訊量卻是極大的。

舉個例子,你吃著泡麵刷著手機,螢幕裡的富二代,喝著拉菲,開著遊艇。讀書期間成績名列前茅的你畢了業九九六加零零七。

隔壁班的吊車尾卻憑藉著家裡佔地賠的款小別墅法拉利看到了就想要,想要卻得不到。人世間的痛苦莫過於此。

講道理,現在的物質水平更好了,娛樂生活也更豐富了,但年輕人卻明顯感覺到更痛苦。其實問題就出在苦與不苦都是一種主觀感受,是沒有辦法橫向比較的,能比較的就只剩下了物質水平。

所以一般人就把痛苦程度和生活水平對應起來,單純的認為痛苦的根源來自於物質的匱乏。而實際上,人之所以為人,在於除了吃飽穿團以外,還有別的需求。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這些需求的構成又分為三種。

首先是基本需求,就是吃飽穿暖。其次是相對需求。

明天過得比今天好,還有就是比較需求自己過得比別人好。現在想想為什麼父輩們年輕的時候連飯都吃不飽,但精神面貌卻比現在的年輕人要健康的多呢?這是因為他們那代人雖然物質匱乏,但並不缺乏對明天會更好的確定性。

而且由於社會流動效率高,他們對努力就有回報,這件事也沒那麼懷疑。在過去老家還沒出貴子的事情比比皆是,但現在出生寒門,就意味著這輩子出人頭地的可能性不大了。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即使努力也沒有用,索性就躺平了。有人會說這也不對呀,都躺平了,為啥還痛苦呢?這是因為相對需求和比較需求,也只是將人的慾望做了一種概括性的分類,向上得到滿足,就會感到快樂,向下遭到踐踏就會感到痛苦。這麼說還是不太好理解。那我換個說法,相對的樅向慾望得到滿足在等於活著。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希望比較需求等於橫向,慾望等於尊嚴。所以說向上滿足並不是指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而是指有希望能夠被實現,有尊嚴,能夠受到尊重。乍一聽這些要求並不過分,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實現呢寧可在家啃老,也不出去奮鬥。年輕人到底怎麼了?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造成這些問題的本質

現在社會很難向年輕人提供努力,就有收穫的確定性,也很難提供努力就能向上躍遷的流動性。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對於結果的影響上,出身好壞或先到先得,是遠遠大於努力的。所以早些年努力就有回報的口號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投胎是門技術活或選擇大於努力之類的調侃。

確定性變差和流動性降低看起來是兩件事,但反映的是一個問題,階層固化。那什麼是階層固化呢?反映在現實中就是階層壁壘被資本越推越高。比如房價越來越高,後來者掏空家底也難以購買好的教育資源被壟斷,普通人進入名校,名企的難度就越來越大。階層固化其實是由階層分化加階層流動性降低所引起的。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原始社會是相對平等的,甚至沒有階層的概念。即使在群居,部落,部落組長也是。

和大家一起捕獵,在分享食物的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直到後來,皇室貴族們登上歷史舞臺上,到宗廟祠堂下到穿著打扮都得和普通人區分開來。這表示著階層分化開始出現了,也就意味著出現了統治秩序和更大的組織力量。為了維護階層分化的結構,他們開始編造出一系列的故事,讓人能夠接受階層差異,並遵守階級社會的秩序。

比如說君權神授,其實現代社會中也是存在階級分層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身份歧視。比如腦力勞動,對體力勞動的啟示,你會發現有些家長普遍存在一種矛盾,因為他們強調長幼有序,所以很有權威意識和控制慾。但又普遍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實現階層跨越。例如,農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當農民,工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當工人。所以家長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聽我的話,不然將來就會和我一樣。總結下來就是照我說的做,但別學我,這不是自相矛盾嘛,但即使自相矛盾,也都無可奈。

奈何因為階層分化其實是一個集體對統治秩序的要求,他決定了人們是怎麼被組織到一起的。又該聽誰的,畢竟沒有統一的秩序,就沒法更好的發展。但相應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人的本性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

今年別人吃肉,我喝湯,忍了,但一輩子喝湯,世世代代都喝湯,這就不能接受了。與其捲成麻花,不如井底當挖的思想就這麼產生了。所以這時階層的流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什麼叫階層流動呢?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我國為此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努力奮鬥就是為了被人賣了,還替別人數錢嗎?,只有未經歷過社會毒打的學生,才仍然相信,僅靠努力拼搏就能躋身有產階級,實現階級跨越。

更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努力都貢獻給了新來者。今天努努力,房東多塊地,明天努努力,老闆法拉利那努力奮鬥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在全球都有這個趨勢,曾經被年輕人追捧的奮鬥價值觀逐漸被拋棄,變得越來越喪了,是因為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嘛。當然不是,恰恰相反,是因為變聰明瞭,不好騙了,不再做,沒有回報的努力奮鬥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階層流動性逐漸變差,年輕人僅靠自己實現階層跨越的難度變大了。反映在現實中就是窮的人,一直窮富的人一直富早買房的那群人賺夠了房價暴漲的時代紅利。但由於上車門檻變高,後來者們則需要掏空全家再舉債,為此買單。身負鉅額債務。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在的那一刻,多數人的生活就只剩下了眼前的苟且,還談什麼十餘遠方,更別提什麼階層跨越了學區房和課外培訓,使得優質的教育資源被壟斷。普通人就連讀書這條為數不多的上升通道也將被毒死,但真正可怕的還遠不止於此。坐擁優質資源的富人們扎堆,才是階層固化的本質原因。

很多經歷過的同學都會發現,大學期間大家明明讀的都是一所學校,一個專業,但畢業之後由於家庭條件的差距會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再往後差距就會被越拉越大。別人的起點既是自己追逐一生都遙不可及的終點,而這種現象很大機率又會在後代們身上延續。

所以,集體躺平和拒絕生育是年輕人面對社會現狀的無聲抵抗,因為即使努力奮鬥,也跨越不了階級的時候,努力與否的意義就變成了吃饅頭還是吃包子的問題。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到底是得到的少,還是知道的太多?

那解決方案是啥呢?

實際上我國已經花大力氣在解決了,比如反壟斷交易雙解和房產稅都是解決方案中的一環,都能增加社會的流動性,給年輕人擠出一條向上的通道。

年輕人一方面要向內探索跳出資本的規則,以人為本去對抗消費主義所主張的階層分化。另一方面要在輿論上支援我國的結構性改革。

相關文章

頂部